從基本義、借代引申義、比喻引申義考慮,加粗詞不同于其他各項的一項是

A.燈光太暗,眼睛容易近視。
B.敵人在橋頭修了十個堡壘。
C.鹽的結晶是白色的。
D.對同志不要亂戴帽子。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從基本義、借代引申義、比喻引申義考慮,加粗詞不同于其他各項的一項是
[     ]
A.燈光太暗,眼睛容易近視。
B.敵人在橋頭修了十個堡壘。
C.鹽的結晶是白色的。
D.對同志不要亂戴帽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上海市普陀區(qū)2010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6題(16分)
  ①“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谠谌伺c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平衡和諧,“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價值取向!熬雍投煌闭菍Α昂汀边@一理念的具體闡發(fā)。其實,“和”與“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來的!秶Z》和《左傳》中都有史伯與晏子議論“和”“同”的記載,史伯和晏子從哲學和自然規(guī)律上來講“和”與“同”,孔子則將其引申到社會領域,用以闡釋做人的道理,視為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見孔子對“和”的重視。宋儒注重義利之辯,認為義、利水火不容,即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宋儒更明確地以義利觀來解釋“和而不同”,認為君子的“和”是“義”的結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驅使。這種解釋思路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比如劉寶楠《論語正義》所說的“和因義起,同由利生”,與宋儒一脈相承。
 、蹖Α熬雍投煌钡睦斫,在當今時代似應超越“義”“利”的道德范疇,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處事哲學的高度加以闡釋。從哲學意義上講,“和”是和諧,是統(tǒng)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昂投煌保褪亲非髢仍诘暮椭C統(tǒng)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苓@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區(qū)分為兩種情況:
 、菥妥陨矶,高明的人總是與別人相協(xié)調,但并不盲目地重復或附和別人,因協(xié)調而不重復故能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見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窩蜂隨大流地摹仿別人,反而引起惡性競爭,最終導致不和諧。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美國開發(fā)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熱,各地的人們紛紛奔赴西部淘金。而一個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發(fā)財,但他不是直接像別人那樣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賣水。結果,許多淘金者空手而歸,史密斯卻大發(fā)一筆,從此成了富翁。_______________,合起來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別人高明,發(fā)財是對高明的應有報償。
 、迣λ硕,高明的人總是追求和諧,為此而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總是強求一致,因容不得差異而往往造成矛盾沖突。比如,一個樂隊,想要演奏出和諧美妙的音樂,需要使用十幾種乃至幾十種不同的樂器,各奏其樂,各發(fā)其聲,從而匯成宏大動聽的交響樂。反之,如果樂隊中都使用同一種樂器,其單調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動物分公母,人類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個性別,也就無法造就新的生命。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也應當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多樣性的世界。
 、吆诟駹査坪跻舱J識到了這個道理。他把“同一”區(qū)分為兩種:一種是“抽象的同一”—即“排斥一切差別的同一”;另一種是“具體的同一”,即“包含差別于自身的同一”。即“同一”并不排斥“差別”,相反,它是包含差別于自身之內的。他認為這是在哲學上區(qū)別好壞的關鍵,并且說:“如果思維活動只不過是一種抽象的同一,那么我們就不能不宣稱此類思維是最無益最無聊的。”黑格爾這里所說的“包含差別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國哲學的概念表達,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嘣诮洕蚧慕裉,兩千多年前“和而不同”的古老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為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一項準則和一個目標!昂投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⑨那么,怎樣才能達成“和”的局面呢?實際上,孔子已為我們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復別人。只有在大目標不沖突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只要愿意共存共榮,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過接觸、交流、對話來建立共識,以達到“和”的目的。事實上,各國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處于時斷時續(xù)、時好時壞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較順利地從經濟全球化過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體,經過不斷的磨合,最終進入“天下大同”的境界。這里的“大同”,是內在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實質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⑩費孝通老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對“君子和而不同”的極好的闡釋。
【小題1】文章第二段主要闡述的是___________。(2分)
【小題2】在文中,“和而不同”的含義是____________。(2分)
【小題3】文章第五段劃線處應填入的句子是( )(2分)

A.他抓住了淘金的機遇,這是“和”;但他卻放棄了淘金,這是“不同”。
B.他趕上了淘金的機會,這是“和”;但他卻沒有簡單地去淘金,這是“不同”。
C.他跟上了淘金的步伐,這是“和”;但他卻沒有與別人惡性競爭,這是“不同”。
D.他順應了淘金的潮流,這是“和”;但他沒有重復別人,這是“不同”。
【小題4】下面各項中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分)
A.宋儒對“君子和而不同”的闡釋注重“義”、“利”之辨,和孔子的思想一脈相承。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含義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復別人,堅持自己的審美主張。
C.“和而不同”不僅是做人的準則,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D.文章在論述過程中運用引證、例證和對比等方法,語言簡明,結構嚴謹。
【小題5】第七段中加點的“似乎”、“近似于”兩個詞能否刪去,聯(lián)系文章作簡要分析。(4分)
【小題6】作者認為“‘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聯(lián)系文章內容,概括作者的主要理由。(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試題

   ①“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谠谌伺c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平衡和諧,“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fā)。其實,“和”與“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來的!秶Z》和《左傳》中都有史伯與晏子議論“和”“同”的記載,史伯和晏子從哲學和自然規(guī)律上來講“和”與“同”,孔子則將其引申到社會領域,用以闡釋做人的道理,視為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見孔子對“和”的重視。宋儒注重義利之辯,認為義、利水火不容,即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宋儒更明確地以義利觀來解釋“和而不同”,認為君子的“和”是“義”的結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驅使。這種解釋思路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比如劉寶楠《論語正義》所說的“和因義起,同由利生”,與宋儒一脈相承。

  ③對“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當今時代似應超越“義”“利”的道德范疇,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處事哲學的高度加以闡釋。從哲學意義上講,“和”是和諧,是統(tǒng)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昂投煌保褪亲非髢仍诘暮椭C統(tǒng)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④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區(qū)分為兩種情況:

  ⑤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總是與別人相協(xié)調,但并不盲目地重復或附和別人,因協(xié)調而不重復故能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見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窩蜂隨大流地摹仿別人,反而引起惡性競爭,最終導致不和諧。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美國開發(fā)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熱,各地的人們紛紛奔赴西部淘金。而一個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發(fā)財,但他不是直接像別人那樣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賣水。結果,許多淘金者空手而歸,史密斯卻大發(fā)一筆,從此成了富翁。_______________,合起來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別人高明,發(fā)財是對高明的應有報償。

 、迣λ硕裕呙鞯娜丝偸亲非蠛椭C,為此而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總是強求一致,因容不得差異而往往造成矛盾沖突。比如,一個樂隊,想要演奏出和諧美妙的音樂,需要使用十幾種乃至幾十種不同的樂器,各奏其樂,各發(fā)其聲,從而匯成宏大動聽的交響樂。反之,如果樂隊中都使用同一種樂器,其單調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動物分公母,人類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個性別,也就無法造就新的生命。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也應當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多樣性的世界。

 、吆诟駹査坪跻舱J識到了這個道理。他把“同一”區(qū)分為兩種:一種是“抽象的同一”—即“排斥一切差別的同一”;另一種是“具體的同一”,即“包含差別于自身的同一”。即“同一”并不排斥“差別”,相反,它是包含差別于自身之內的。他認為這是在哲學上區(qū)別好壞的關鍵,并且說:“如果思維活動只不過是一種抽象的同一,那么我們就不能不宣稱此類思維是最無益最無聊的。”黑格爾這里所說的“包含差別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國哲學的概念表達,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⑧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兩千多年前“和而不同”的古老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為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一項準則和一個目標。“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崮敲,怎樣才能達成“和”的局面呢?實際上,孔子已為我們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復別人。只有在大目標不沖突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只要愿意共存共榮,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過接觸、交流、對話來建立共識,以達到“和”的目的。事實上,各國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處于時斷時續(xù)、時好時壞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較順利地從經濟全球化過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體,經過不斷的磨合,最終進入“天下大同”的境界。這里的“大同”,是內在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實質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赓M孝通老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對“君子和而不同”的極好的闡釋。

文章第二段主要闡述的是___________。

在文中,“和而不同”的含義是____________。

文章第五段劃線處應填入的句子是(  )

A、他抓住了淘金的機遇,這是“和”;但他卻放棄了淘金,這是“不同”。

B、他趕上了淘金的機會,這是“和”;但他卻沒有簡單地去淘金,這是“不同”。

C、他跟上了淘金的步伐,這是“和”;但他卻沒有與別人惡性競爭,這是“不同”。

D、他順應了淘金的潮流,這是“和”;但他沒有重復別人,這是“不同”。

下面各項中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宋儒對“君子和而不同”的闡釋注重“義”、“利”之辨,和孔子的思想一脈相承。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含義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復別人,堅持自己的審美主張。

C、“和而不同”不僅是做人的準則,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D、文章在論述過程中運用引證、例證和對比等方法,語言簡明,結構嚴謹。

第七段中加點的“似乎”、“近似于”兩個詞能否刪去,聯(lián)系文章作簡要分析。

作者認為“‘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聯(lián)系文章內容,概括作者的主要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對多義詞的不同義項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詞的本義是指文獻記載的詞的最初的意義。有些詞的本義已經消失了,只有在古代漢語的詞典中才能查到,有的在成語中還保留著。
B.詞的基本義就是詞在現(xiàn)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義,詞的基本義與本義不一致。
C.詞的借代引申義是指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與其有某種相關性的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生新的意義。
D.詞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有某種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生新的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題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國古代文人經常寫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們的筆下,拐杖寓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

    人們早就使杖這個原本簡單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們從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義,從它身上獲得啟示;這些品德之類的喻義,正是中國古人愛杖以及“杖文學”眾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漢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賢,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節(jié)欲以及認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強調其扶持、輔佐的作用,提示人們應當從用杖中體會到任用賢人之重要。魏晉唐人除了繼續(xù)將杖與扶持、輔佐之類相聯(lián)系外,又將勁直、高節(jié)、逍遙和杖聯(lián)系了起來。

    到宋代,有的人繼續(xù)申說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則在魏晉唐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其含義。張九成、黃庭堅強調了忠信篤恭、內圣、廉、直、節(jié)。最能典型地體現(xiàn)宋人觀念的,則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歲寒操,勁節(jié)肯染京城紅。飄然飛去不可執(zhí),西山南浦聊從容。放行天地無障礙,倚觀宇宙皆虛空。橫挑斜倚任所適,去來無定如飛鴻!辟x杖以節(jié)操、脫俗、閑適、飄逸的個性,正是宋人寫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國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種觀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普遍的內斂傾向使各種紛擾的觀念、騷動的心理被普遍的寧靜之美、逍遙之求所代替。程顥的詩《秋日偶成》最具典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這種有別于唐人專重功名富貴的“男兒觀”,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態(tài)度的新內容。

    宋人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在對杖的品德等喻義的解說上。在宋人筆下,杖的戒慎啟示、扶持、輔佐功能、賢人之喻明顯淡出,它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識、政治主人翁意識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來顯示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

    與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情懷相應的,是他們的審美情趣。宋代文人喜愛之杖,在材質上都偏愛來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們還非常喜歡給杖加上枯、曲、瘦、短、輕等形容詞?梢姡稳藧蹖懻,正是其人生態(tài)度、審美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他們使杖有了豐富的文化附著。

    所以,宋人?赏ㄟ^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如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與馬的比較中,作者體會到不受宦事羈絆的輕松自由。

    由此可見,宋人對杖及寫杖的偏愛是在中國文化富有連貫性的演化中,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的興衰變化,隨著文人心態(tài)、旨趣的變遷而逐漸形成的。

(取材于《新華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刪改)

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人之所以愛“杖”,是因為從“杖”身上引申出來的喻義給人以啟示。

B.宋代文人對“杖”的含義的創(chuàng)新是在對前人否定的基礎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愛選擇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質是源于他們的審美情趣。

D.蘇軾借筆下的“竹杖”“芒鞋”表達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縛后輕松、瀟灑的心境。

下面各句詩詞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說的宋代文人的情懷的一項是(  )

A.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B.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

C.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結合文本,分析說明宋代文人喜愛寫杖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5―7題。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國古代文人經常寫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們的筆下,拐杖寓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

人們早就使杖這個原本簡單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們從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義,從它身上獲得啟示;這些品德之類的喻義,正是中國古人愛杖以及“杖文學”眾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漢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賢,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節(jié)欲以及認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強調其扶持、輔佐的作用,提示人們應當從用杖中體會到任用賢人之重要。魏晉唐人除了繼續(xù)將杖與扶持、輔佐之類相聯(lián)系外,又將勁直、高節(jié)、逍遙和杖聯(lián)系了起來。

到宋代,有的人繼續(xù)申說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則在魏晉唐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其含義。張九成、黃庭堅強調了忠信篤恭、內圣、廉、直、節(jié)。最能典型地體現(xiàn)宋人觀念的,則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歲寒操,勁節(jié)肯染京城紅。飄然飛去不可執(zhí),西山南浦聊從容。放行天地無障礙,倚觀宇宙皆虛空。橫挑斜倚任所適,去來無定如飛鴻。”賦杖以節(jié)操、脫俗、閑適、飄逸的個性,正是宋人寫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國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種觀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普遍的內斂傾向使各種紛擾的觀念、騷動的心理被普遍的寧靜之美、逍遙之求所代替。程顥的詩《秋日偶成》最具典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這種有別于唐人專重功名富貴的“男兒觀”,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態(tài)度的新內容。

 宋人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在對杖的品德等喻義的解說上。在宋人筆下,杖的戒慎啟示、扶持、輔佐功能、賢人之喻明顯淡出,它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識、政治主人翁意識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來顯示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

 與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情懷相應的,是他們的審美情趣。宋代文人喜愛之杖,在材質上都偏愛來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們還非常喜歡給杖加上枯、曲、瘦、短、輕等形容詞?梢,宋人愛寫杖,正是其人生態(tài)度、審美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他們使杖有了豐富的文化附著。

 所以,宋人?赏ㄟ^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如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與馬的比較中,作者體會到不受宦事羈絆的輕松自由。

 由此可見,宋人對杖及寫杖的偏愛是在中國文化富有連貫性的演化中,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的興衰變化,隨著文人心態(tài)、旨趣的變遷而逐漸形成的。

(取材于《新華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刪改)

5.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中國古人之所以愛“杖”,是因為從“杖”身上引申出來的喻義給人以啟示。

B.宋代文人對“杖”的含義的創(chuàng)新是在對前人否定的基礎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愛選擇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質是源于他們的審美情趣。

D.蘇軾借筆下的“竹杖”“芒鞋”表達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縛后輕松、瀟灑的心境。

6.下面各句詩詞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說的宋代文人的情懷的一項是  

A.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B.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

C.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7.下列文字不屬于宋代文人喜愛寫杖的原因的一項是   

A.宋代文人的人生態(tài)度,由積極入世轉向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而這種情懷與宋人賦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

B.杖的取材和外形特點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宋代文人愛寫杖,正是其人生態(tài)度、審美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

C.宋代文人喜愛寫杖是在中國文化富有連貫性的演化中,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的興衰變

化,隨著文人心態(tài)、旨趣的變遷而逐漸形成的。

D.宋人?赏ㄟ^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北京市西城區(qū)2008年5月抽樣測試高三語文試卷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題。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國古代文人經常寫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們的筆下,拐杖寓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

  人們早就使杖這個原本簡單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們從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義,從它身上獲得啟示;這些品德之類的喻義,正是中國古人愛杖以及“杖文學”眾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漢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賢,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節(jié)欲以及認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強調其扶持、輔佐的作用,提示人們應當從用杖中體會到任用賢人之重要。魏晉唐人除了繼續(xù)將杖與扶持、輔佐之類相聯(lián)系外,又將勁直、高節(jié)、逍遙和杖聯(lián)系了起來。

  到宋代,有的人繼續(xù)申說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則在魏晉唐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其含義。張九成、黃庭堅強調了忠信篤恭、內圣、廉、直、節(jié)。最能典型地體現(xiàn)宋人觀念的,則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歲寒操,勁節(jié)肯染京城紅。飄然飛去不可執(zhí),西山南浦聊從容。放行天地無障礙,倚觀宇宙皆虛空。橫挑斜倚任所適,去來無定如飛鴻。”賦杖以節(jié)操、脫俗、閑適、飄逸的個性,正是宋人寫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國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種觀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普遍的內斂傾向使各種紛擾的觀念、騷動的心理被普遍的寧靜之美、逍遙之求所代替。程顥的詩《秋日偶成》最具典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边@種有別于唐人專重功名富貴的“男兒觀”,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態(tài)度的新內容。

  宋人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在對杖的品德等喻義的解說上。在宋人筆下,杖的戒慎啟示、扶持、輔佐功能、賢人之喻明顯淡出,它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識、政治主人翁意識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來顯示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

  與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情懷相應的,是他們的審美情趣。宋代文人喜愛之杖,在材質上都偏愛來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們還非常喜歡給杖加上枯、曲、瘦、短、輕等形容詞?梢姡稳藧蹖懻,正是其人生態(tài)度、審美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他們使杖有了豐富的文化附著。

  所以,宋人?赏ㄟ^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如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與馬的比較中,作者體會到不受宦事羈絆的輕松自由。

  由此可見,宋人對杖及寫杖的偏愛是在中國文化富有連貫性的演化中,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的興衰變化,隨著文人心態(tài)、旨趣的變遷而逐漸形成的。

(取材于《新華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刪改)

(1)

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

中國古人之所以愛“杖”,是因為從“杖”身上引申出來的喻義給人以啟示。

B.

宋代文人對“杖”的含義的創(chuàng)薪是在對前人否定的基礎上完成的。

C.

宋代文人喜愛選擇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質是源于他們的審美情趣。

D.

蘇軾借筆下的“竹杖”“芒鞋”表達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縛后輕松、瀟灑的心境。

(2)

比較而言,下面各句詩詞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說的宋代文人的情懷的一項是

[  ]

A.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B.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

C.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D.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準堪伯仲間。(陸游)

(3)

結合文本,分析說明宋代文人喜愛寫杖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5-7題,共10分。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國古代文人經常寫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們的筆下,拐杖寓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

    人們早就使杖這個原本簡單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們從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義,從它身上獲得啟示;這些品德之類的喻義,正是中國古人愛杖以及“杖文學”眾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漢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賢,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節(jié)欲以及認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強調其扶持、輔佐的作用,提示人們應當從用杖中體會到任用賢人之重要。魏晉唐人除了繼續(xù)將杖與扶持、輔佐之類相聯(lián)系外,又將勁直、高節(jié)、逍遙和杖聯(lián)系了起來。

    到宋代,有的人繼續(xù)申說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則在魏晉唐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其含義。張九成、黃庭堅強調了忠信篤恭、內圣、廉、直、節(jié)。最能典型地體現(xiàn)宋人觀念的,則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歲寒操,勁節(jié)肯染京城紅。飄然飛去不可執(zhí),西山南浦聊從容。放行天地無障礙,倚觀宇宙皆虛空。橫挑斜倚任所適,去來無定如飛鴻。”賦杖以節(jié)操、脫俗、閑適、飄逸的個性,正是宋人寫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國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種觀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普遍的內斂傾向使各種紛擾的觀念、騷動的心理被普遍的寧靜之美、逍遙之求所代替。程顥的詩《秋日偶成》最具典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边@種有別于唐人專重功名富貴的“男兒觀”,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態(tài)度的新內容。

    宋人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在對杖的品德等喻義的解說上。在宋人筆下,杖的戒慎啟示、扶持、輔佐功能、賢人之喻明顯淡出,它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識、政治主人翁意識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來顯示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

    與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情懷相應的,是他們的審美情趣。宋代文人喜愛之杖,在材質上都偏愛來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們還非常喜歡給杖加上枯、曲、瘦、短、輕等形容詞?梢,宋人愛寫杖,正是其人生態(tài)度、審美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他們使杖有了豐富的文化附著。

    所以,宋人?赏ㄟ^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如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與馬的比較中,作者體會到不受宦事羈絆的輕松自由。

    由此可見,宋人對杖及寫杖的偏愛是在中國文化富有連貫性的演化中,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的興衰變化,隨著文人心態(tài)、旨趣的變遷而逐漸形成的。

(取材于《新華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刪改)

5.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古人之所以愛“杖”,是因為從“杖”身上引申出來的喻義給人以啟示。

B.宋代文人對“杖”的含義的創(chuàng)新是在對前人否定的基礎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愛選擇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質是源于他們的審美情趣。

D.蘇軾借筆下的“竹杖”“芒鞋”表達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縛后輕松、瀟灑的心境。

6.下面各句詩詞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說的宋代文人的情懷的一項是(3分)

A.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B.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

C.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7.結合文本,分析說明宋代文人喜愛寫杖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共9分,每題3分)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國古代文人經常寫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們的筆下,拐杖寓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

人們早就使杖這個原本簡單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們從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義,從它身上獲得啟示;這些品德之類的喻義,正是中國古人愛杖以及“杖文學”眾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漢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賢,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節(jié)欲以及認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強調其扶持、輔佐的作用,提示人們應當從用杖中體會到任用賢人之重要。魏晉唐人除了繼續(xù)將杖與扶持、輔佐之類相聯(lián)系外,又將勁直、高節(jié)、逍遙和杖聯(lián)系了起來。

到宋代,有的人繼續(xù)申說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則在魏晉唐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其含義。張九成、黃庭堅強調了忠信篤恭、內圣、廉、直、節(jié)。最能典型地體現(xiàn)宋人觀念的,則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歲寒操,勁節(jié)肯染京城紅。飄然飛去不可執(zhí),西山南浦聊從容。放行天地無障礙,倚觀宇宙皆虛空。橫挑斜倚任所適,去來無定如飛鴻!辟x杖以節(jié)操、脫俗、閑適、飄逸的個性,正是宋人寫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國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種觀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普遍的內斂傾向使各種紛擾的觀念、騷動的心理被普遍的寧靜之美、逍遙之求所代替。程顥的詩《秋日偶成》最具典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边@種有別于唐人專重功名富貴的“男兒觀”,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態(tài)度的新內容。

宋人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在對杖的品德等喻義的解說上。在宋人筆下,杖的戒慎啟示、扶持、輔佐功能、賢人之喻明顯淡出,它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識、政治主人翁意識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來顯示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

與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情懷相應的,是他們的審美情趣。宋代文人喜愛之杖,在材質上都偏愛來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們還非常喜歡給杖加上枯、曲、瘦、短、輕等形容詞。可見,宋人愛寫杖,正是其人生態(tài)度、審美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他們使杖有了豐富的文化附著。

所以,宋人?赏ㄟ^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如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與馬的比較中,作者體會到不受宦事羈絆的輕松自由。

由此可見,宋人對杖及寫杖的偏愛是在中國文化富有連貫性的演化中,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的興衰變化,隨著文人心態(tài)、旨趣的變遷而逐漸形成的。

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人之所以愛“杖”,是因為從“杖”身上引申出來的喻義給人以啟示。

B、宋代文人對“杖”的含義的創(chuàng)新是在對前人否定的基礎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愛選擇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質是源于他們的審美情趣。

D、蘇軾借筆下的“竹杖”“芒鞋”表達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縛后輕松、瀟灑的心境。

下面各句詩詞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說的宋代文人的情懷的一項是(  )

A、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B、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

C、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不能作為宋代文人喜愛寫杖的原因的一項是(   )     

A、因為宋代文人的人生態(tài)度,由積極入世轉向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而這種情懷與宋人賦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

B、杖的取材和外形特點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的審美情趣。

C、宋人?赏ㄟ^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

D、在宋人的筆下,拐杖寓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2011學年遼寧省開原高中高一第三次月考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共9分,每題3分)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國古代文人經常寫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們的筆下,拐杖寓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
人們早就使杖這個原本簡單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們從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義,從它身上獲得啟示;這些品德之類的喻義,正是中國古人愛杖以及“杖文學”眾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漢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賢,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節(jié)欲以及認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強調其扶持、輔佐的作用,提示人們應當從用杖中體會到任用賢人之重要。魏晉唐人除了繼續(xù)將杖與扶持、輔佐之類相聯(lián)系外,又將勁直、高節(jié)、逍遙和杖聯(lián)系了起來。
到宋代,有的人繼續(xù)申說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則在魏晉唐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其含義。張九成、黃庭堅強調了忠信篤恭、內圣、廉、直、節(jié)。最能典型地體現(xiàn)宋人觀念的,則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歲寒操,勁節(jié)肯染京城紅。飄然飛去不可執(zhí),西山南浦聊從容。放行天地無障礙,倚觀宇宙皆虛空。橫挑斜倚任所適,去來無定如飛鴻!辟x杖以節(jié)操、脫俗、閑適、飄逸的個性,正是宋人寫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國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種觀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普遍的內斂傾向使各種紛擾的觀念、騷動的心理被普遍的寧靜之美、逍遙之求所代替。程顥的詩《秋日偶成》最具典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边@種有別于唐人專重功名富貴的“男兒觀”,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態(tài)度的新內容。
宋人這種人生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在對杖的品德等喻義的解說上。在宋人筆下,杖的戒慎啟示、扶持、輔佐功能、賢人之喻明顯淡出,它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識、政治主人翁意識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來顯示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
與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情懷相應的,是他們的審美情趣。宋代文人喜愛之杖,在材質上都偏愛來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們還非常喜歡給杖加上枯、曲、瘦、短、輕等形容詞?梢姡稳藧蹖懻,正是其人生態(tài)度、審美心理的外化表現(xiàn),他們使杖有了豐富的文化附著。
所以,宋人常可通過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如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與馬的比較中,作者體會到不受宦事羈絆的輕松自由。
由此可見,宋人對杖及寫杖的偏愛是在中國文化富有連貫性的演化中,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的興衰變化,隨著文人心態(tài)、旨趣的變遷而逐漸形成的。
【小題1】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3分)

A.中國古人之所以愛“杖”,是因為從“杖”身上引申出來的喻義給人以啟示。
B.宋代文人對“杖”的含義的創(chuàng)新是在對前人否定的基礎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愛選擇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質是源于他們的審美情趣。
D.蘇軾借筆下的“竹杖”“芒鞋”表達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縛后輕松、瀟灑的心境。
【小題2】下面各句詩詞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說的宋代文人的情懷的一項是(  ) (3分)
A.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B.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
C.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D.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小題3】不能作為宋代文人喜愛寫杖的原因的一項是(   )      (3分)
A.因為宋代文人的人生態(tài)度,由積極入世轉向一種脫俗、逍遙、閑適的情懷,而這種情懷與宋人賦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
B.杖的取材和外形特點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的審美情趣。
C.宋人?赏ㄟ^杖來獲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達人生感悟。
D.在宋人的筆下,拐杖寓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