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劃線詞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怎不將天地也(產(chǎn)生)埋怨  煞強如(遠勝過)狀元及第  
③對凈幾明窗瀟灑(整潔) ④恨不(美麗的)疏林掛住斜暉 
⑤我竇娥向哥哥(這里、那里)有句言 ⑥受刑法尸骸上(燒)些紙錢 
⑦請小姐上書(上課)⑧官吏(每每、常常)無心正法
⑨不信這輿圖換稿(稿子) 兀的(這,與“兀那”意同)不是……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03 期中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劃線詞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     ]
①怎不將天地也(產(chǎn)生)埋怨   煞強如(遠勝過)狀元及第  
③對凈幾明窗瀟灑(整潔)  ④恨不(美麗的)疏林掛住斜暉 
⑤我竇娥向哥哥(這里、那里)有句言 ⑥受刑法尸骸上(燒)些紙錢 
⑦請小姐上書(上課) ⑧官吏(每每、常常)無心正法
⑨不信這輿圖換稿(稿子)  兀的(這,與“兀那”意同)不是……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練考新教堂 高二語文 題型:048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題

 �。�扮監(jiān)斬官上,云)下官監(jiān)官是也。今日處決犯人,著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來人閑走。(扮公人,鼓三通,鑼三下。劊子磨旗、提刀,押正帶枷上。劊子云)行動些,行動些,監(jiān)斬官去法場上多時了。(正旦唱)

  [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quán)。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1.對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外--角色名,這里是外末的簡稱,扮演老年男子。

B.凈--角色名,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俗稱“花臉”。

C.科--戲曲里角色敲打樂器時的動作,又稱為“介”。

D.旦--角色名,扮演婦女。

2.下在說法正確的幾項是

[  ]

A.“正宮”是宮調(diào)之一。宮調(diào)是表示聲音的高低的。曲子分許多宮調(diào)。

B.“端正好”是曲牌名,“滾繡球”也是曲牌名。它們不屬于同一宮調(diào)。

C.“宮”是我國古代五音之一,這五音是宮、商、角、徵、羽。以‘宮’聲為主的稱“宮式調(diào)”。

D.“端正好”和“滾繡球”都是曲牌名,它們都屬于同一宮調(diào)即宮式調(diào)。

3.對劃線句子層次的劃分和層次間關(guān)系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天驚地。

B.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天驚地。

C.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天驚地。

D.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天驚地。

4.對“叫聲屈動地驚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意為“叫聲冤屈要使地動使天驚”,為后面“三樁誓愿”的劇情作鋪墊,襯托了竇娥冤屈之大,突出了作品的主題。

B.意為“叫聲冤屈要使地動使天驚”,以引起下文對天地不公的指斥控訴,表現(xiàn)了竇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C.意為“叫聲冤屈要使地動使天驚”,和后面的句子“只落得兩淚漣漣”相呼應(yīng),抒發(fā)自己的痛苦和悲傷,反映了竇娥的悲劇命運。

D.意為“叫聲冤屈要使地動使天驚”。跟下文的“將天地也生埋怨”相關(guān)聯(lián),表現(xiàn)了一個弱女子的無可奈何的心理,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5.兩段唱詞表現(xiàn)了竇娥什么樣的情感?下列說明準確的一項是

[  ]

A.悲憤   B.憤怒   C.悲痛   D.痛苦

6.分析下列語句所體現(xiàn)的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精神。

①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quán)。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重慶市萬州二中2008-2009學(xué)年上學(xué)期高一期中考試(語文)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題。

莊辛進諫(節(jié)選)

  莊辛謂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①,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毕逋踉唬骸跋壬�乎?將以為楚國祅祥②乎?”臣請于趙,淹留以觀之�!鼻f辛去之趙。留五月,秦果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揜③于城陽。于是使人發(fā)騶,征莊辛于趙。莊辛曰:“諾�!�

  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為之奈何?”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xù)短,猶以數(shù)千里,豈特百里哉?

  王獨不見夫蜻蛉④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將調(diào)鉛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蜻蛉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⑤之內(nèi),而投己乎黽塞之外�!�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zhàn)栗。于是乃以執(zhí)圭⑥而授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

——《戰(zhàn)國策》

注:①州侯:與下文的夏候、鄢陵君、壽陵君等,都是襄王的寵臣。②祅祥:兇吉的征兆。③流揜:流亡。④蜻嶺;蜻蜒。⑤黽塞:今河南信陽西南平靖關(guān),當時楚國北部要塞。所以黽塞之內(nèi)是指楚國境內(nèi),黽塞之外是指泰國。⑥執(zhí)圭:一種用作憑信的玉。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先生老乎       悖:糊涂

B.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而:表承接“才”

C.

臣請于趙       辟:征召

D.

于是使人發(fā)騶征莊辛于趙 發(fā):派遣

(2)

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活用情況與其他幾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

鄢陵君與壽陵君

B.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C.

能謗譏于市朝,寡人之耳者

D.

今媼長安君之位

(3)

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敘述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楚襄王荒淫侈靡,不理朝政,寵幸近臣,不聽莊辛規(guī)勸,不到半年,秦國就侵占了楚的大片土地,楚襄王也被迫逃出了國都。

B.

楚襄王流亡在外時,派人把莊辛請回,向莊辛求計,問今后該怎么辦。由此可知,楚襄王也有明智的一面。

C.

莊辛用比喻的方法進行說理,由小及大,由物及人,很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由這點來看,莊辛和鄒忌的說理方法是不相同的。

D.

莊辛進諫的故事告訴我們,居安忘危,只圖眼前享樂,喪失警惕,必將招致嚴重后果。

(4)

用斜線(/)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臣誠見其必然者也非敢以為國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國必亡矣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蘇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xué)顯羞,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日:“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悅,不甚重也。表卒,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太祖置酒漢濱,粲奉觴賀日:“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眾,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劉表壅榮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guī)。士之避亂荊州者皆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nèi)回心,望風(fēng)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后遷軍謀祭酒。魏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日:“卿能暗誦乎?”日:“能�!币蚴贡扯b之,不失一字。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較,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gòu);然正復(fù)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志王粲傳》)
  注:①擾亂:指董卓亂長安朝政的情況。②通悅:隨隨便便,不拘小節(jié)。悅,同“脫”。 ③西伯:周文王原來的封號。④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之君。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以西京擾亂,皆不——就:就任
B.興造制度,粲恒之——典:主持
C.善文,舉筆便成——屬:連綴
D.著詩、賦、論、議六十篇——垂:流傳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王粲才華出眾的一組是
[     ]
①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②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③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④博物多識,問無不對 ⑤文武并用,英雄畢力 ⑥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王粲年紀還不大,就備受當時名人蔡邕的贊賞推重,而荊州刺史劉表卻因其貌不揚而不怎么重用他。 B.劉表去世后,王粲因勸說劉表之子劉琮歸順曹操有功,被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并賜予關(guān)內(nèi)侯的爵位。
C.王粲將袁紹、劉表兩人與曹操進行對比,稱贊曹操不僅能收納賢俊豪杰,而且能夠 讓他們各盡其才。
D.王粲在漢水之濱的酒席宴上對曹操所說的一番話,是為了恭維曹操,從而為自己求得安生立命之地。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時邕才學(xué)顯著,貴重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gu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之避亂荊州者皆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四川省石室中學(xué)2011-2012學(xué)年高一10月月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棄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燭之武退秦師》)

  四年,晉饑,乞糴于秦。穆公問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災(zāi)流行,國家代有,救災(zāi)恤鄰,國之道也。與之�!壁嵶颖唬骸胺ブ��!蹦鹿唬骸捌渚菒海涿窈巫�!”卒與粟,自雍屬絳。五年,秦饑,請糴于晉。晉君謀之,慶鄭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約。晉饑而秦貸我,今秦饑請糴,與之何疑?而謀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晉賜秦,秦弗知取而貸我。今天以秦賜晉,晉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被莨秒缴渲\,不與秦粟,而發(fā)兵且伐秦。秦大怒,亦發(fā)兵伐晉。

  六年春,秦穆公將兵伐晉。晉惠公謂慶鄭曰:“秦師深矣,奈何?”鄭曰:“秦內(nèi)君,君倍其賂;晉饑秦輸粟,秦饑而晉倍之,乃欲因其饑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晉卜御右,慶鄭皆吉。公曰:“鄭不孫�!蹦烁畈疥栍�,家仆徒為右,進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晉惠公合戰(zhàn)韓原�;莨R騺①不行,秦兵至,公窘,召慶鄭為御。鄭曰:“不用卜,敗不亦當乎!”遂去。

(《史記·晉世家》)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共其乏困(乏困:十分疲倦)

B.

秦伯說,與鄭人盟(盟:結(jié)盟)

C.

天災(zāi)流行,國家代有(代:世代)

D.

卒與粟,自雍屬絳(屬:接連)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四年,晉饑,乞糴于秦

B.

夜縋而出        晉饑秦輸粟,秦饑而晉倍之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災(zāi)恤鄰,國之道也。

D.

吾其還也�!      ∑渚菒�,其民何罪

(3)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

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反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B.

晉秦兩國曾先后發(fā)生饑荒,在應(yīng)對危機的時候,兩國國君都向自己臣子詢問該怎樣渡過饑荒。

C.

晉國的虢射建議趁機攻打秦國,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晉國賜給了秦國,它卻沒奪取晉國,如今上天把秦國賜給了晉國,不可違背天意,應(yīng)該攻打秦國。

D.

晉國恩將仇報的行為激怒了秦國,秦國進攻晉國,慶鄭向晉惠公提出,給秦國加倍提供財物,給的糧食比晉國饑荒時從秦得到的還要多。

(4)

把文中的劃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晉饑而秦貸我,今秦饑請糴,與之何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北京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陳東,字少陽,鎮(zhèn)江丹陽人也。早有雋聲,不戚戚于貧賤。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獨東無所隱諱。欽宗即位,率其徒伏闕上書,論:“今日之事,蔡京壞亂于前,梁師成陰謀于后,李彥結(jié)怨于西北,朱勔結(jié)怨于東南,王黼、童貫又結(jié)怨于遼、金,創(chuàng)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毖詷O憤切。明年春,貫等挾徽宗東行,東獨上書請追貫還,正典刑,別選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師,李邦彥議與金和,李綱及種師道主戰(zhàn),邦彥因小失利罷綱而割三鎮(zhèn)。東復(fù)率諸生伏宣德門下上書曰:“在廷之臣,奮勇不顧,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是也,所謂社稷之臣也。其庸繆不才,忌疾賢能,動為身謀,不恤國計者,李邦彥之徒是也,所謂社稷之賊也。”軍民從者數(shù)萬。書聞,傳旨慰諭,眾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出,眾臠而磔之,于是亟詔綱入,復(fù)領(lǐng)行營,遣撫諭,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學(xué)官觀望,時宰議摒伏闕之士,先自東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綱,又五日召東還。未得對,會綱去,乃上書乞留綱而罷黃潛善、汪伯彥。不報。會布衣歐陽澈亦上書言事,潛善遽以語激怒高宗,言不亟誅,將復(fù)鼓眾伏闕。書獨下潛善所,府尹孟庾召東議事,東請食而行,手書區(qū)處家事,字畫如平時,已乃授其從者曰:“我死,爾歸致此于吾親�!笔骋讶鐜�,吏有難色,東笑曰:“我陳東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頃之,東具冠帶出,乃與澈同斬于市。四明李猷瘞之。東初未識綱,特以國故,至為之死,識與不識,皆為流涕。時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義傳》)
  注:①中人:這里指宦官。②瘞(yi):埋葬。
1.下列語句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創(chuàng)開隙——邊:邊境
B.傳四方——首:首先
C.不國計者——恤:擔(dān)憂
D.于是詔綱人——亟:急忙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
A.眾臠而磔
B.頃,東具冠帶出
C.四明李猷瘞
D.特以國故,至為
3.對下列語句在文中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別選忠信之人往侍左右——另外選派忠誠講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B.傳旨慰諭,眾莫肯去——皇帝傳圣旨安撫慰問百姓,官員們都不愿意前去。
C.手書區(qū)處家事,字畫如平時——陳東親手寫下分別處理的家事,筆跡和平時一樣。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蔡京、王黼等六人執(zhí)掌大權(quán)的時候,無人敢指責(zé)他們,只有陳東無所畏懼。
B.陳東為素不相識的愛國將領(lǐng)李綱鳴不平,最終使皇帝恢復(fù)了李綱的職務(wù)。
C.皇帝聽信讒言,擔(dān)心陳東鼓動百姓聚集鬧事,于是下令抓捕陳東并處死他。
D.陳東預(yù)感朝廷要殺害自己,他鎮(zhèn)定自若,平靜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吉林省龍井市高一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小K字�,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zé)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日“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鮑叔遂管仲進:保舉,推薦

B.嘗與鮑叔賈:做買賣

C.鮑叔不貪以……為:認為

D.管仲因而之信:相信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鮑叔牙“能知人”的一項是(2分)            (    )
①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  ② 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
③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④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⑤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⑥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鮑叔牙善于識別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贊美鮑叔牙能知人。

B.管仲執(zhí)政善于順應(yīng)民情,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C.在柯地會盟中,桓公背棄了曹沫逼他訂立的盟約。而管仲勸他信守盟約,說明管仲能慎重地權(quán)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馬遷認為管仲能夠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值得贊頌。這一點與孔子見解不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鮑叔終善遇之。(2分)
譯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3分)
譯文: 
(3)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腹珜嵟偌�,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zé)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日“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鮑叔遂管仲進:保舉,推薦
B.嘗與鮑叔賈:做買賣
C.鮑叔不貪以……為:認為
D.管仲因而之信:相信
小題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鮑叔牙“能知人”的一項是(2分)            (    )
①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  ② 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
③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④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⑤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⑥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鮑叔牙善于識別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贊美鮑叔牙能知人。
B.管仲執(zhí)政善于順應(yīng)民情,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C.在柯地會盟中,桓公背棄了曹沫逼他訂立的盟約。而管仲勸他信守盟約,說明管仲能慎重地權(quán)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馬遷認為管仲能夠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值得贊頌。這一點與孔子見解不同。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鮑叔終善遇之。(2分)
譯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3分)
譯文: 
(3)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吉林省龍井市三中高一月考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小K字�,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腹珜嵟偌�,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zé)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日“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鮑叔遂管仲進:保舉,推薦
B.嘗與鮑叔賈:做買賣
C.鮑叔不貪以……為:認為
D.管仲因而之信:相信
【小題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鮑叔牙“能知人”的一項是(2分)            (    )
①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  ② 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
③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④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⑤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⑥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鮑叔牙善于識別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贊美鮑叔牙能知人。
B.管仲執(zhí)政善于順應(yīng)民情,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C.在柯地會盟中,桓公背棄了曹沫逼他訂立的盟約。而管仲勸他信守盟約,說明管仲能慎重地權(quán)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馬遷認為管仲能夠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值得贊頌。這一點與孔子見解不同。
【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鮑叔終善遇之。(2分)
譯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3分)
譯文: 
(3)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19分)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選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四年,晉饑,乞糴于秦。穆公問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災(zāi)流行,國家有,救災(zāi)恤鄰,國之道也。與之。”邳鄭子豹曰:“伐之�!蹦鹿唬骸捌渚菒海涿窈巫�!”與粟,自雍屬絳①。
五年,秦饑,請糴于晉。晉君謀之,慶鄭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約。晉饑而秦貸我,今秦饑請糴,與之何疑?而謀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晉賜秦,秦弗知取而貸我。今天以秦賜晉,晉其可以逆天乎?伐之�!被莨秒缴渲\,不與秦粟,而發(fā)兵伐秦。秦大怒,亦發(fā)兵伐晉。
六年春,秦穆公將兵伐晉。晉惠公謂慶鄭曰:“秦師深矣,奈何?”鄭曰:“秦內(nèi)君,君倍其賂;晉饑秦輸粟,秦饑而晉倍之,乃欲因其饑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晉卜御右,慶鄭皆吉。公曰:“鄭不孫②�!蹦烁畈疥栍�,家仆徒為右,進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晉惠公合戰(zhàn)韓原�;莨R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慶鄭為御。鄭曰:“不用卜,敗不亦當乎!”遂去。
(選自《史記·晉世家》)
【注釋】①雍、絳:都是地名。②孫:通“遜”,謙遜、恭順。③騺:馬難起步貌。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晉,何厭有?厭:滿足
B.因人之力而之敝:損害
C.天災(zāi)流行,國家有代:世代
D.與粟,自雍屬絳卒:終于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若亡鄭而有益君四年,晉饑,乞糴
B.微夫人力不及此救災(zāi)恤鄰,國道也
C.夜縋出秦弗知取貸我
D.吾還也。其君是惡,民何罪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反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B.晉秦兩國曾先后發(fā)生饑荒,在應(yīng)對危機的時候,兩國國君都向自己臣子詢問該怎樣度過饑荒。
C.晉國的虢射建議趁機攻打秦國,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晉國賜給了秦國,它卻沒奪取晉國,如今上天把秦國賜給了晉國,不可違背天意,應(yīng)該攻打秦國。
D.晉國恩將仇報的行為激怒了秦國,秦國進攻晉國,慶鄭向晉惠公提出,給秦國加倍提供財物,給的糧食比晉國饑荒時從秦得到的還要多。
小題4:把文中的劃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5分)
翻譯:                                                                             
(2)晉饑而秦貸我,今秦饑請糴,與之何疑?(5分)
翻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