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線字的注音全對的一組是

A.(hūn)蛋

(suǐ)

(xī)笑

(guān)冕

(jí)恨
B.(shù)的 (shà)時 (chéng)涼 (chàn)頭 (kòng)白
C.(bié)進 (xǔ) (cè) (xǐ) (zuàn)稿
D.蒼(jí) (lín) (fěi)謗(zǔ)咒 (dào)念
A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3 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劃線字的注音全對的一組是
A.(hūn)蛋 (suǐ) (xī)笑 (guān)冕 (jí)恨
B.(shù)的 (shà)時 (chéng)涼 (chàn)頭 (kòng)白
C.(bié)進 (xǔ) (cè) (xǐ) (zuàn)稿
D.蒼(jí) (lín) (fěi)謗 (zǔ)咒 (dào)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屆湖南長沙縣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兩關(guān)記     [明]程敏政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行。但問驛吏,吏紿言:“雖晚尚可及滁州也�!鄙像R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guān),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間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過大槍嶺。到達大柳樹驛,當時天已經(jīng)過了正午。不想走,但是問驛站里的官吏,驛吏欺騙我說:“雖然到達的時候晚了點,還是可以到達滁州。”上馬走了三十里,漸漸聽跟從的人說前面有一個清流關(guān),地勢很險,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記住了這件事。 
抵關(guān),已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qū)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山口兩峰夾峙,高數(shù)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崟①,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即前后呼噪。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鉦哄發(fā),山谷響動。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計此關(guān)乃趙檢點②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游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
到了清流關(guān),天已經(jīng)黑了,退回去也沒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郵卒帶著銅鑼火把繼續(xù)趕路。山口兩座山峰對峙,高幾百尋,向上看不到山頂。石頭棧道崎嶇險要,我們都下了馬,踩著肩膀向上攀登。頻頻相約定:如果有危險情況,就前后喊叫呼應。恰在這時有一個大星,光芒明亮,從東向西劃過天空。寒風突然刮起來,火把都滅了,四面山上的草木發(fā)出颯颯的聲響。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聲喊叫不停。銅鑼一起敲起來,響聲震動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頂。忽然看見月亮出來了,像一個燦爛的銀盤,照耀著無邊無際的大地,我們才開始舉手互相慶賀。然而下山的時候,還長時
間心中害怕不能平靜。我暗自估計,這個山關(guān)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這次游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行四十里,渡后河,見面山隱隱,問從者,云:“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币讯�,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始大駭汗。過野廟,遇老叟,問此為何山,曰:“古昭關(guān)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qū)虎也。”
十七日中午,過了全椒縣,往和州去。心里正慶幸離開險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擔心。走了四十里,渡過后河,看見前面隱隱約約的山,詢問隨從,說:“只有翻過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辈痪�,太陽慢慢落入后山,馬走到山口,峰巒環(huán)抱,桑田錯落有致,總共有幾個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勝景,才不覺歡喜起來。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來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遙遠得看不到它的盡頭,這才開始害怕得淌出汗來。路過一座野廟時,遇上一位老漢,問他這是什么山,他說:"這就古時候的昭關(guān)。離香林院還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燒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燒山趕老虎。"
時銅鉦、束燎皆不及備。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為之避易;眾以為伏虎,卻顧反走,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復循嶺以行,諦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仰見星斗滿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員③昔嘗厄于此關(guān),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林。燈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這時候,銅鑼火把都來不及準備了,靠著山崖,沿著山溝,奇形怪狀的石頭一塊連著一塊,馬被嚇得往后躲避。大家以為那里伏著老虎,轉(zhuǎn)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錯地躺在一起,叫喊的聲音很低,即使強要他們大喊,也不敢大喊。過了好一會大家才爬起來,沿著山梁走,仔細看看崖下的溝谷,深得沒法知道;山澗里的水嘩嘩地流淌,和風聲一樣時快時慢。抬頭看見滿天星斗,自己估計這一回難逃危險了,同時想起當年伍子胥曾經(jīng)在這里被困,難道人在險惡的地勢本該這樣受苦嗎?過了二更,到達香林院。在燈下忽然清醒放松下來,就像重新活了過來一樣。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guān),犯虎穴,雖瀕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謂不審也已!謹志之,以為后戒。                                   
啊呀,我因為離開親人久了,一切都不考慮,冒著危險連夜趕路,越過兩座關(guān)卡,擾犯了老虎窩,雖說臨近危險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謹慎了!認真地把這些記下來,作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釋】①嶇崟(yín):山石險峻的樣子。②趙檢點:指趙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點檢。后文的二將,指南唐大將軍姚鳳、皇甫暉。③伍員: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往吳國。
【小題1】對下列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問驛吏,吏紿言紿:欺騙
B.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達
C.杳不知其所窮杳:遙遠
D.其亦可謂不審也已審:慎重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
②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
B.①悉下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C.①予默計此關(guān)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D.①雖瀕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小題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B.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C.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D.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小題4】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記載了作者夜渡清流關(guān)和昭關(guān)遇險的事。雖然是一篇紀實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敘述有致,跌宕起伏,讓人感覺險象環(huán)生。
B.文章記敘了作者兩次深夜歷險渡關(guān)的經(jīng)過,但兩次渡關(guān)歷險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關(guān)是因誤聽“驛吏紿言”;而夜渡昭關(guān)則是因“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
C.兩次渡關(guān)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風助聲,吹滅束燎,致使險象環(huán)生;第二次雖無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猙獰,以至驚馬難行。
D.清流關(guān)是趙匡胤獲勝之地,昭關(guān)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運用這兩個歷史典故,增強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雖險而感到慶幸的心情。
【小題5】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guān),頗險惡多虎,心識之。(4分)
(2)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員昔嘗厄于此關(guān),豈惡地固應爾耶?(3分)
(選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題。
項脊軒志
[明]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注釋]①項脊軒志: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志,即“記”的意思。歸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本文著重記與之有關(guān)的家庭瑣事,表達感慨。②滲漉:從小孔慢慢漏下。③欄楯:欄桿。④迨諸父異爨:等到伯、叔們分了家。⑤大母:祖母。⑥先妣:過世的母親。⑦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⑧扃牖:關(guān)著窗戶。⑨來歸:嫁到我家來。⑩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顧視無可者(放置)B.以手門(關(guān)閉)
C.軒四遭火(總共)D.其稍異于前(制造)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日影反照,室始洞  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
B.雞棲廳  屈賈誼長沙
C.兒成,則可待乎  悅親戚情話
D.余為此志  自以心為形役
【小題3】以下六句話分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組是(   )(3分)
①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②五年后,吾妻來歸
③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⑥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題4】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本文或陳述項脊軒的變遷,或敘寫母親、妻子的軼事,或直抒胸臆,將“悲”“喜”之情交織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題。
B.文末關(guān)于“妻死”“室壞”的敘寫,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沒落的必然趨勢,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C.本文善于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細節(jié)和場面,運用委婉動人的語言,寥寥數(shù)筆,就使人物形神兼?zhèn)洹?/td>
D.第二段文字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庭院一變再變,家境日趨沒落的景象;第二層敘母親和祖母的軼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為線索,串聯(lián)生活瑣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小題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3分)
(2)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福建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題。

項脊軒志

[明]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注釋]①項脊軒志: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志,即“記”的意思。歸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本文著重記與之有關(guān)的家庭瑣事,表達感慨。②滲漉:從小孔慢慢漏下。③欄楯:欄桿。④迨諸父異爨:等到伯、叔們分了家。⑤大母:祖母。⑥先妣:過世的母親。⑦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⑧扃牖:關(guān)著窗戶。⑨來歸:嫁到我家來。⑩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

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顧視無可者(放置)

B.以手門(關(guān)閉)

C.軒四遭火(總共)

D.其稍異于前(制造)

2.下列句中劃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日影反照,室始洞  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

B.雞棲廳  屈賈誼長沙

C.兒成,則可待乎  悅親戚情話

D.余為此志  自以心為形役

3.以下六句話分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組是(   )(3分)

①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②五年后,吾妻來歸

③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⑥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本文或陳述項脊軒的變遷,或敘寫母親、妻子的軼事,或直抒胸臆,將“悲”“喜”之情交織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題。

B.文末關(guān)于“妻死”“室壞”的敘寫,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沒落的必然趨勢,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C.本文善于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細節(jié)和場面,運用委婉動人的語言,寥寥數(shù)筆,就使人物形神兼?zhèn)洹?/p>

D.第二段文字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庭院一變再變,家境日趨沒落的景象;第二層敘母親和祖母的軼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為線索,串聯(lián)生活瑣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3分)

(2)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題。
項脊軒志
[明]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注釋]①項脊軒志: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志,即“記”的意思。歸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本文著重記與之有關(guān)的家庭瑣事,表達感慨。②滲漉:從小孔慢慢漏下。③欄楯:欄桿。④迨諸父異爨:等到伯、叔們分了家。⑤大母:祖母。⑥先妣:過世的母親。⑦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⑧扃牖:關(guān)著窗戶。⑨來歸:嫁到我家來。⑩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顧視無可者(放置)B.以手門(關(guān)閉)
C.軒四遭火(總共)D.其稍異于前(制造)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日影反照,室始洞  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
B.雞棲廳  屈賈誼長沙
C.兒成,則可待乎  悅親戚情話
D.余為此志  自以心為形役
小題3:以下六句話分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組是(   )(3分)
①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②五年后,吾妻來歸
③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⑥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題4: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本文或陳述項脊軒的變遷,或敘寫母親、妻子的軼事,或直抒胸臆,將“悲”“喜”之情交織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題。
B.文末關(guān)于“妻死”“室壞”的敘寫,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沒落的必然趨勢,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C.本文善于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細節(jié)和場面,運用委婉動人的語言,寥寥數(shù)筆,就使人物形神兼?zhèn)洹?/td>
D.第二段文字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庭院一變再變,家境日趨沒落的景象;第二層敘母親和祖母的軼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為線索,串聯(lián)生活瑣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小題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3分)
(2)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屆湖南長沙縣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兩關(guān)記     [明]程敏政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行。但問驛吏,吏紿言:“雖晚尚可及滁州也�!鄙像R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guān),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間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過大槍嶺。到達大柳樹驛,當時天已經(jīng)過了正午。不想走,但是問驛站里的官吏,驛吏欺騙我說:“雖然到達的時候晚了點,還是可以到達滁州�!鄙像R走了三十里,漸漸聽跟從的人說前面有一個清流關(guān),地勢很險,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記住了這件事。 
抵關(guān),已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qū)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山口兩峰夾峙,高數(shù)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崟①,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即前后呼噪。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鉦哄發(fā),山谷響動。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計此關(guān)乃趙檢點②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游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
到了清流關(guān),天已經(jīng)黑了,退回去也沒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郵卒帶著銅鑼火把繼續(xù)趕路。山口兩座山峰對峙,高幾百尋,向上看不到山頂。石頭棧道崎嶇險要,我們都下了馬,踩著肩膀向上攀登。頻頻相約定:如果有危險情況,就前后喊叫呼應。恰在這時有一個大星,光芒明亮,從東向西劃過天空。寒風突然刮起來,火把都滅了,四面山上的草木發(fā)出颯颯的聲響。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聲喊叫不停。銅鑼一起敲起來,響聲震動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頂。忽然看見月亮出來了,像一個燦爛的銀盤,照耀著無邊無際的大地,我們才開始舉手互相慶賀。然而下山的時候,還長時
間心中害怕不能平靜。我暗自估計,這個山關(guān)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這次游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行四十里,渡后河,見面山隱隱,問從者,云:“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始大駭汗。過野廟,遇老叟,問此為何山,曰:“古昭關(guān)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qū)虎也�!�
十七日中午,過了全椒縣,往和州去。心里正慶幸離開險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擔心。走了四十里,渡過后河,看見前面隱隱約約的山,詢問隨從,說:“只有翻過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辈痪�,太陽慢慢落入后山,馬走到山口,峰巒環(huán)抱,桑田錯落有致,總共有幾個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勝景,才不覺歡喜起來。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來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遙遠得看不到它的盡頭,這才開始害怕得淌出汗來。路過一座野廟時,遇上一位老漢,問他這是什么山,他說:"這就古時候的昭關(guān)。離香林院還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燒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燒山趕老虎。"
時銅鉦、束燎皆不及備。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為之避易;眾以為伏虎,卻顧反走,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復循嶺以行,諦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仰見星斗滿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員昔嘗厄于此關(guān),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林。燈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這時候,銅鑼火把都來不及準備了,靠著山崖,沿著山溝,奇形怪狀的石頭一塊連著一塊,馬被嚇得往后躲避。大家以為那里伏著老虎,轉(zhuǎn)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錯地躺在一起,叫喊的聲音很低,即使強要他們大喊,也不敢大喊。過了好一會大家才爬起來,沿著山梁走,仔細看看崖下的溝谷,深得沒法知道;山澗里的水嘩嘩地流淌,和風聲一樣時快時慢。抬頭看見滿天星斗,自己估計這一回難逃危險了,同時想起當年伍子胥曾經(jīng)在這里被困,難道人在險惡的地勢本該這樣受苦嗎?過了二更,到達香林院。在燈下忽然清醒放松下來,就像重新活了過來一樣。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guān),犯虎穴,雖瀕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謂不審也已!謹志之,以為后戒�! �                                 
啊呀,我因為離開親人久了,一切都不考慮,冒著危險連夜趕路,越過兩座關(guān)卡,擾犯了老虎窩,雖說臨近危險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謹慎了!認真地把這些記下來,作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釋】①嶇崟(yín):山石險峻的樣子。②趙檢點:指趙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點檢。后文的二將,指南唐大將軍姚鳳、皇甫暉。③伍員: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往吳國。
1.對下列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問驛吏,吏紿言紿:欺騙

B.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達

C.杳不知其所窮杳:遙遠

D.其亦可謂不審也已審:慎重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
②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

B.①悉下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C.①予默計此關(guān)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D.①雖瀕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B.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C.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D.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4.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記載了作者夜渡清流關(guān)和昭關(guān)遇險的事。雖然是一篇紀實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敘述有致,跌宕起伏,讓人感覺險象環(huán)生。

B.文章記敘了作者兩次深夜歷險渡關(guān)的經(jīng)過,但兩次渡關(guān)歷險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關(guān)是因誤聽“驛吏紿言”;而夜渡昭關(guān)則是因“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

C.兩次渡關(guān)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風助聲,吹滅束燎,致使險象環(huán)生;第二次雖無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猙獰,以至驚馬難行。

D.清流關(guān)是趙匡胤獲勝之地,昭關(guān)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運用這兩個歷史典故,增強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雖險而感到慶幸的心情。

5.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guān),頗險惡多虎,心識之。(4分)
(2)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員昔嘗厄于此關(guān),豈惡地固應爾耶?(3分)
(選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兩關(guān)記     [明]程敏政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行。但問驛吏,吏紿言:“雖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guān),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間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過大槍嶺。到達大柳樹驛,當時天已經(jīng)過了正午。不想走,但是問驛站里的官吏,驛吏欺騙我說:“雖然到達的時候晚了點,還是可以到達滁州�!鄙像R走了三十里,漸漸聽跟從的人說前面有一個清流關(guān),地勢很險,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記住了這件事。 
抵關(guān),已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qū)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山口兩峰夾峙,高數(shù)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崟①,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即前后呼噪。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鉦哄發(fā),山谷響動。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計此關(guān)乃趙檢點②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游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
到了清流關(guān),天已經(jīng)黑了,退回去也沒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郵卒帶著銅鑼火把繼續(xù)趕路。山口兩座山峰對峙,高幾百尋,向上看不到山頂。石頭棧道崎嶇險要,我們都下了馬,踩著肩膀向上攀登。頻頻相約定:如果有危險情況,就前后喊叫呼應。恰在這時有一個大星,光芒明亮,從東向西劃過天空。寒風突然刮起來,火把都滅了,四面山上的草木發(fā)出颯颯的聲響。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聲喊叫不停。銅鑼一起敲起來,響聲震動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頂。忽然看見月亮出來了,像一個燦爛的銀盤,照耀著無邊無際的大地,我們才開始舉手互相慶賀。然而下山的時候,還長時
間心中害怕不能平靜。我暗自估計,這個山關(guān)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這次游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行四十里,渡后河,見面山隱隱,問從者,云:“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始大駭汗。過野廟,遇老叟,問此為何山,曰:“古昭關(guān)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qū)虎也。”
十七日中午,過了全椒縣,往和州去。心里正慶幸離開險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擔心。走了四十里,渡過后河,看見前面隱隱約約的山,詢問隨從,說:“只有翻過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陽慢慢落入后山,馬走到山口,峰巒環(huán)抱,桑田錯落有致,總共有幾個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勝景,才不覺歡喜起來。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來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遙遠得看不到它的盡頭,這才開始害怕得淌出汗來。路過一座野廟時,遇上一位老漢,問他這是什么山,他說:"這就古時候的昭關(guān)。離香林院還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燒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燒山趕老虎。"
時銅鉦、束燎皆不及備。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為之避易;眾以為伏虎,卻顧反走,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復循嶺以行,諦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仰見星斗滿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員③昔嘗厄于此關(guān),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林。燈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這時候,銅鑼火把都來不及準備了,靠著山崖,沿著山溝,奇形怪狀的石頭一塊連著一塊,馬被嚇得往后躲避。大家以為那里伏著老虎,轉(zhuǎn)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錯地躺在一起,叫喊的聲音很低,即使強要他們大喊,也不敢大喊。過了好一會大家才爬起來,沿著山梁走,仔細看看崖下的溝谷,深得沒法知道;山澗里的水嘩嘩地流淌,和風聲一樣時快時慢。抬頭看見滿天星斗,自己估計這一回難逃危險了,同時想起當年伍子胥曾經(jīng)在這里被困,難道人在險惡的地勢本該這樣受苦嗎?過了二更,到達香林院。在燈下忽然清醒放松下來,就像重新活了過來一樣。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guān),犯虎穴,雖瀕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謂不審也已!謹志之,以為后戒�! �                                 
啊呀,我因為離開親人久了,一切都不考慮,冒著危險連夜趕路,越過兩座關(guān)卡,擾犯了老虎窩,雖說臨近危險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謹慎了!認真地把這些記下來,作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釋】①嶇崟(yín):山石險峻的樣子。②趙檢點:指趙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點檢。后文的二將,指南唐大將軍姚鳳、皇甫暉。③伍員: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往吳國。
小題1:對下列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問驛吏,吏紿言紿:欺騙
B.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達
C.杳不知其所窮杳:遙遠
D.其亦可謂不審也已審:慎重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
②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
B.①悉下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C.①予默計此關(guān)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D.①雖瀕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小題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B.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C.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D.日冉冉過峰后/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shù)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
小題4: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記載了作者夜渡清流關(guān)和昭關(guān)遇險的事。雖然是一篇紀實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敘述有致,跌宕起伏,讓人感覺險象環(huán)生。
B.文章記敘了作者兩次深夜歷險渡關(guān)的經(jīng)過,但兩次渡關(guān)歷險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關(guān)是因誤聽“驛吏紿言”;而夜渡昭關(guān)則是因“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
C.兩次渡關(guān)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風助聲,吹滅束燎,致使險象環(huán)生;第二次雖無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猙獰,以至驚馬難行。
D.清流關(guān)是趙匡胤獲勝之地,昭關(guān)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運用這兩個歷史典故,增強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雖險而感到慶幸的心情。
小題5: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guān),頗險惡多虎,心識之。(4分)
(2)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員昔嘗厄于此關(guān),豈惡地固應爾耶?(3分)
(選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