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形近字組詞不對的是 A、考妣 砒鄰 毗霜 B、驚駭 骸骨 應(yīng)該 C、刬新 計劃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年初中畢業(yè)升學(xué)考試(上海卷)語文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16-20題(20分)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據(jù)《今晚報》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電視劇《采桑子》拍攝現(xiàn)場“出現(xiàn)了一道好風(fēng)景”:劇組中不少人都隨身帶著字典,一遇到吃不準的問題,就立刻向“老師”請教。主演陳小藝小姐說:“《采桑子》是一部歷史劇,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學(xué)淺,自然不敢掉以輕心。”這道“好風(fēng)景”本人雖未能目睹,但還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這些年來,總是見到“念白字”的新聞。比如蘇軾的“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綺”讀音為qǐ,指有花紋的絲織品,古詩中不是有“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嗎?王菲卻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懷念》時,將“未完的‘齟齬’”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齟齬,正確的讀音應(yīng)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齒不對應(yīng),后用來比喻為意見不一致。蔡依林誤jǔ為zǔ,想來是受了組、祖等字的影響。最近掀起軒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稱的伊能靜,她在新推出的專輯中唱蘇軾的《念奴嬌》, 把“羽扇綸巾” 的 “綸” (guān),唱成了“倫理道德”的“倫”。這是一種相當(dāng)流行的誤讀。不過,伊能靜還是值得稱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開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時間重新錄音。和這些“念白字”的新聞相比,《采桑子》劇組“帶著字典拍片”,猶如春風(fēng)佛過田野,給我們帶來了清新的空氣。
③其實,在老一輩藝術(shù)家中,這種做法早已成為習(xí)慣。電影藝術(shù)家孫道臨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銀幕形象風(fēng)流倜儻,按今天的話說,絕對是個“帥哥”;演技更為精湛,一招一式,無不傳神。然而他卻是“藝高膽不大”,哪怕排練一首短詩,也會在包里裝著一本《新華字典》備查,唯恐稍有閃失。正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嚴謹”,練就了他的臺詞功夫,在演藝界堪稱有口皆碑:不僅嗓音渾厚,吐字清晰,而且發(fā)音準確,字正腔圓,沒有在演出中念過什么白字。孫道臨先生曾經(jīng)真誠地說:“中國字那么多,念不出來沒什么難為情;但如果想當(dāng)然地亂念,那是對不起觀眾的�!�
④由孫道臨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時候,我們曾多次登門祝賀他的生日。他的書房里有一張簡陋的狹小的書桌,《隨想錄》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這張書桌上完成的,讓人見了肅然起敬。我們每次去的時候,見到書桌上除了攤放著紙、筆之外,還有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遇到一時想不起來的字,巴老總是會翻開詞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筆。這就是一代大家的寫作態(tài)度。《隨想錄》的手稿本,我至少讀過三遍,幾乎沒發(fā)現(xiàn)什么錯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腦海里,經(jīng)常會浮現(xiàn)出巴老查閱詞典的景象。這是一個尋常的生活鏡頭,但它象征著一種高尚的文化精神。[來源:]
⑤字典是知識的海洋,是智慧的寶庫,是無聲的老師。在校園學(xué)習(xí)階段,是字典為我們釋疑解惑,不斷完善我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在我們工作以后,同樣是字典為我們把關(guān)糾錯,保證文化產(chǎn)品的內(nèi)容質(zhì)量和文字質(zhì)量。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該否認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從一個人對待字典的態(tài)度,是不難看出他的敬業(yè)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說是嗎?[來源:學(xué)#科#網(wǎng)Z#X#X#K]
1..第②段畫線句子中的錯別字是 ,它的正確寫法是 。(2分)
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3..第③、④段中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其作用是 ;第⑤段主要論述了 。(8分)
4..下面這段文字在文中組恰當(dāng)?shù)奈恢檬牵?分)
藝術(shù)家如此,文學(xué)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嘗不是如此?毛澤東主席便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辭源》伴隨毛主席轉(zhuǎn)戰(zhàn)南北。毛主席深夜寫作時,常常會在握筆疾書的間隙,停下來翻翻《辭源》。這是多么耐人尋味的歷史細節(jié)。
A.②③之間 B.③④之間 C.④⑤之間 D.⑤⑥之間
5..參考《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詞語的釋義,選擇正確的詞語填在橫線處。(4分)
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說,要善于用小事情來 (反映、反應(yīng))社會,抒發(fā)感情,表現(xiàn)思想, (揭示、揭曉)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規(guī)律,這就是“以小見大”。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
反映:動詞(1)反照。比喻把客觀事物的實質(zhì)表現(xiàn)出來。
(2)把情況、意見等告訴上級或有關(guān)部門。
反應(yīng):動詞(1)機體收到體內(nèi)或體外的刺激引起的相應(yīng)的活動。
名詞(2)事情所引起的意見、態(tài)度或行為。
揭示:動詞(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見原來不容易看出來的失誤。
揭曉:動詞 公布(事情的結(jié)果)。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9分)
漫談桂文化
①我國是桂花的故鄉(xiāng)。桂花在中國分布極廣、栽培歷史極長,國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國傳入�!吨袊参镏尽返�61卷說明桂花時,引用了唐朝郭橐駝《種樹書》中的記載,注明桂花原產(chǎn)地是在中國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國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蘭、蓮、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卻是和人們生活貼得最近的一種植物。當(dāng)我們剛懂得用味覺去認識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邊。懂得聽故事以后,父母會在飄散著桂香的庭院里指著明月給我們講吳剛伐桂、桂樹隨創(chuàng)隨合的神話;父母還會不失時機地給我們講蟾宮折桂的典故:一次,晉武帝問起當(dāng)時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詵對自己的評價,郄詵對曰:“臣……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睆拇耍藗儽汩_始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比喻特別出眾的人才。科舉制度形成后,“蟾宮折桂”又成了考中進士的形象說法,而桂花甚至逐漸演變成了科舉前三名的代稱:丹桂代表狀元、金桂代表榜眼、銀桂代表探花。
③當(dāng)我們會吟詠古詩了,詠桂佳作就一首首地進入了我們的讀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讓我們從觀賞角度領(lǐng)略了桂花的姿態(tài)與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漿”,讓我們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獻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價值。歐陽修的桂花詩則更富有情趣:“有客賞芳叢,移根自幽谷。為懷山中趣,愛此巖下綠。曉露秋暉浮,清陰藥欄曲。更待繁華白,邀君弄芳馥�!睂τ讶速浰矏鄣墓饦洌瑲W陽修不僅以詩答謝,還在詩中發(fā)出了改日共賞“芳馥”的邀請。其實,像歐陽修這樣熱愛桂花的古代名人實在是很多,大文學(xué)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種就是十余株,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帶至蘇州城里種植……
④桂花還象征著友好、吉祥和光榮。據(jù)說,戰(zhàn)國時期燕、韓兩國曾為了表示親善友好,相互饋贈桂花。在盛產(chǎn)桂花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青年男女也常以贈送桂花來表示愛慕之情�!秴问洗呵铩分匈潎@道:“物之美者,招搖之桂�!币庵甘澜缟献蠲篮玫臇|西,是招搖山上的桂樹。還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樹葉編織的帽子,后來竟成了“光榮稱號”的代名詞。一些研究桂花的專家據(jù)此向北京奧組委推薦:在桂花的故鄉(xiāng)舉行奧運會,何不用真正的桂枝來編織“桂冠”?
1..閱讀全文,說說“桂文化”包括哪些具體內(nèi)容?(3分)
2..第③段引用朱熹詩句的作用是( );引用屈原詩句的作用是( ) 。(2分)
3..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桂花和梅、菊、蘭、蓮、牡丹等都是中國名花。
B.科舉前三名的代稱和蟾宮折桂的典故有關(guān)。
C.燕、韓兩國用桂花表示親善友好之情。
D.中國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愛種植桂花。
4.、讀了本文你對桂花肯定有了新的認識,請為我們故鄉(xiāng)的“安地項村十里桂花長廊”寫一條宣傳標語。(2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A.桂花和梅、菊、蘭、蓮、牡丹等都是中國名花。 |
B.科舉前三名的代稱和蟾宮折桂的典故有關(guān)。 |
C.燕、韓兩國用桂花表示親善友好之情。 |
D.中國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愛種植桂花。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