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填空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云南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②。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③。今賊適疲于西④,又務于東⑤,兵法乘勞,此進趨⑥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⑦,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鳥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⑧,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磋跌⑨,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⑩。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⑾,非臣之明所能逆睹⑿也。
注:①王業(yè)不偏安:帝王的事業(yè)不能自安于蜀地一隅。②思惟北征,宜先入南:考慮著要想北征魏國,應先平定南中諸部,以鞏固后方。③非計:不正確的計策。④今賊適疲于西:此指公元228年,諸葛亮出祁山伐魏而言。⑤又務于東:指同年八月東吳陸遜戰(zhàn)敗魏將曹休。務,勉力從事。⑥進趨:趕快進兵。⑦坐大:安然地強大起來。⑧拊手:拍手(稱快)。⑨秭歸磋跌:劉備因孫權擊殺關羽,興兵伐吳,公元222年至秭歸為吳軍所敗。磋跌,失足跌倒,比喻失敗。⑩逆見:預料。⑾利鈍:順利和困難。⑿逆睹:預料。
(1)給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劉繇、王朗,各據州郡( �。、陔U于鳥巢,危于祁連( �。�
③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荜P羽毀敗,秭歸磋跌( )
⑤中間期年耳( �。�
(2)對下列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意思是說與其受制于他們,哪比得過去討伐他們呢?
B.并日而食——兩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飯。意思是說行軍艱苦,不能按時進食。
C.偽定一時——意思是說曹操暫時取得了政權。蜀漢自居正統(tǒng),故稱曹操為“偽”。
D.則住與行勞費正等——意思是說坐在這里和行走起來的消耗是相同的。
(3)本文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能表現(xiàn)伐魏的有利時機的句子是哪一句?抄寫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簡要敘說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闡述北伐曹魏的理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從前、后《出師表》中找出至今仍用于口頭的詞句,體會本文用詞精練、句法工整的特點。
①前《出師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出師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A);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B)。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C)。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D),都如我的辛苦(E)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F)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別人的辛苦(G)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F(xiàn)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根據原文,在引文中的括號中填上相應的詞語,并結合前后文分析所填詞語的含義。
A.
B.
C.
D.
E.
F.
G.
�。�2)對第1段文字中畫線語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句中的“高墻”是夸張。形象說明“我”與故鄉(xiāng)的人們之間的隔膜。
B.句中的“高墻”是比喻。本體是“我”對故鄉(xiāng)的期望與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
C.這是一個議論語句,寫出了“我”離故鄉(xiāng)的一種感受。
D.因“我”對故鄉(xiāng)的期望與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相差甚遠,因“我”與故鄉(xiāng)的人們有較大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豎起了高墻。
(3)與第4段文字中的“害怕”一詞照應的語句是什么?你怎樣理解這一語句?
答:
�。�4)怎樣理解第3段中的三個“我不愿意”?
答:
�。�5)第5段中畫線語句中加粗的“這”指代的是什么?這畫線的語句使用了怎樣的修辭方法?它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
�。�6)概括這幾段文字所寫的是什么內容。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中考版 貴州專用 2009-2010學年 第30期 總第186期 貴州中考版 題型:013
結合語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對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一塊玉可能是瑕瑜互見,但在一位高明的玉雕家手里,卻能做到去瑕存瑜。(瑕瑜互見: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yōu)點,優(yōu)點是主要的,缺點是次要的。)
有不少二三線品牌,甚至不入流的品牌,將自己裝扮得冠冕堂皇,虛高標價,謀取暴利。(冠冕堂皇:形容外表莊嚴體面,實際上并非如此。)
已經銷聲匿跡幾個月的海盜不僅再次現(xiàn)身,而且在距離本土海岸700海里外的印度洋上突然動手。(銷聲匿跡:指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xiàn)。)
在足球的激情血性下衍生出不少暴力因子,隊員從小耳濡目染很難不會成為一種風氣。(耳濡目染:形容見得多聽得多了之后,無形中受到影響。)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兒童如詩趙思運
我一直認為,兒童的本質是詩的,詩的本質是兒童的。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
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他會對著我們認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會給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閃爍著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覺得,一個太善言談的人往往就失去了靈性與神性,孩子的言語不發(fā)達,但上帝賦予他洞察萬物的神力,他能夠直接與萬物交談,因為我們不能,所以我們往往對孩子的交談感到不能理解。神性與太多的言語是對立的。不會說話的兒童以神性與萬物溝通,而當他漸漸長大成人,足以表達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時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與常人無異。所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彩虹》詩中寫道:“兒童是成人的父親�!眱和且I我們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親。
詩人牛漢講過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寫東西,他的外孫女突然傷心地大叫:“爺爺,花滅了!”這時牛漢以一個成年人的權威口氣矯正道:“不對!應是‘花謝了’!不是‘花滅了’!”外孫女堅定地抗議道:“花真的是滅了,花就是燈!”是嗎?花是燈嗎?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孫女的回答卻“如五雷轟頂一般”使牛漢“驚愣得啞口無言”。在孩子眼里,燈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兒童的言語所幻化出來的世界是成年人從未想象和經歷過的,這一世界不是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隨處都可以遇到的。在他們眼里,一切都是有詩意的。他們的世界一下子點燃了我們成年人世界的詩意,使我們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間蘇醒過來。
孩子的世界是詩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對孩子的殘害就是對人生之詩的殘害,對美好世界的殘害。當孩子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對人性、對世界的絕美憧憬是永恒不滅的。記不清在哪一家刊物上讀過這么一首詩,是納粹集中營里的一位小女孩寫的:
小女孩對揮鍬動土的德國兵說:
“劊子手叔叔,請把我埋得淺一點,你埋得太深了,明天我媽媽就找不到我了�!�
讀到這樣的詩句,我的靈魂深處有一種錐心的疼痛,那種感覺絕不是用“震撼”一詞就能概括得了的。我會想象到:任何一個劊子手讀到這首詩都會不寒而栗!這首詩是在控訴,但又絕不僅僅止于控訴。它的價值更在于喚醒,喚醒我們的人性,咦醒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的尊重,對美好世界的尊重。那個美好世界不僅僅屬于孩子的烏托邦,它應該屬于我們現(xiàn)實中的每個人,屬于全人類的尊重,這個美好的世界應該包括那個女孩,也包括那個劊子手……
美國當代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健康的兒童性”概念,認為成年人應該具有雙重視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樣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會的底蘊;另一方面,又以兒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塵土擦拭掉,讓詩性與神性的光輝重新放射出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欲的無限滋生,現(xiàn)實功利的、純粹理性的、實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們的詩性與神性封鎖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迷茫之中,如何尋找光明?
左眼是詩歌,右眼是兒童。
(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字注音。
眸子( ) 矯正( �。 �憧憬( �。 �劊子手( )
(2)文中寫“他會對著我們認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會給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我們學過的哪篇文章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節(jié)?
(3)為什么說“兒童是成人的父親”?
(4)牛漢的小外孫女說“花滅了”,與牛漢的“花謝了”分別體現(xiàn)了兩個人怎樣的內心世界?
(5)你如何理解第五自然段中“這個美好世界應該包括那個女孩,也包括那個劊子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6)文中引用納粹集中營里的一位小女孩寫的一首小詩,其作用是什么?
(7)文章結尾說:“迷茫之中,如何尋找光明?左眼是詩歌,右眼是兒童�!边@里的“迷�!迸c“光明”分別指什么?“詩歌”和“兒童”的共同點是什么?
(8)如果你用一個比喻形容兒童,你會選用什么喻體,為什么?
兒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