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語文 > 題目詳情
看看這段話共有幾個錯別字
  新聞發(fā)布會是利用集會等形式發(fā)表新聞、進行抱道的一種方式。通過新聞發(fā)布會,可以向更多關注有關事件的人陳數事實,發(fā)表看法,闡明關點,以達到共識。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理解

真想住在屏幕里

彭 俐

  電視劇里的人好福氣。

  人人都住在大房子里。

  房子大得可以當會議室,兩層小樓還會帶螺旋式樓梯,裝修得必是金碧輝煌,墻上有古色古香的條幅字畫,打蠟的木質地板锃光發(fā)亮,家具要么是明清風格,要么是北歐氣派。

  常想,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中產階級也不過如此。

  北京的人均住房面積只有幾平米,買得起別墅、購得了小院的人家能有多少?

  電視劇里的人也是人,和我們一樣,用鼻孔出氣,怎么就住大房子?

  ——唉,真想住在屏幕里。

  人人都能天天吃大餐。

  開會、聚會、約會,有事沒事,都要擺一桌。地點,總是繁華地帶的高檔酒樓,燈紅酒綠,杯盞交錯,美味佳肴,應有盡有。寒酸小店有的是,即便是大城市也不乏廉價的餐館。但是,那不在電視攝像機的鏡頭里。從沒有進餐者小心翼翼地看菜單,謹小慎微地點菜,像我們腰包不鼓、心里沒譜的工薪階層一樣。只見其中饕餮者,喝得盡興,吃得快意,好像一桌酒菜不值一文錢。

  因為一次昔日小學同學聚餐我還點了個涼拌蘿卜皮,便想到上街吃飯的人,并不都是動輒就要燕窩鮑魚。中國還沒有發(fā)達到人人點菜不看菜價的程度,況且,即便是歐美國家的有錢人,也不都是一味鋪張。誰讓我天生嘴饞呢,看著電視艷羨不已。

  ——唉,真想住在屏幕里。

  電視劇里的人都有車坐。

  電視劇里沒有馮諼(馮諼:戰(zhàn)國時齊國孟嘗君的門客,“長鋏歸來兮——出無車”是他在未受重用時的不滿之詞),沒有人唱“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劇中,有車無車的人外出都坐車,而且坐高檔轎車。中國橋車的普及率,在盛吹豪華風的電視劇中是很高的,趕上了德國或日本。主人公去外地,無論公事還是私事,都坐飛機,坐火車是不上檔次的,城市里有公共汽車、電車、地鐵列車,還有自行車,所有這些最普通的交通工具,都棄之如敝屣。

  入世后,汽車降價的消息成為報紙的新聞,想必市民的購車欲會更強,街上跑的私人轎車會更多,但是,轎車再多,也還不是北京市民最主要、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更不要說外省市了。

  ——唉,真想住在屏幕里。

  電視劇里的人好處真多。

  他們不上班,或上班不干活,或干活不費力,整天在咖啡廳、歌舞廳、彈子房、保齡球館、高爾夫球場、游樂場或酒吧里消磨時光。人人都人五人六的,穿上名牌西裝,戴名牌表,油頭粉面,像是剛從桑拿浴室里出來似的,皮膚鮮亮,一塵不染,好像城市里壓根就沒有一絲風沙與灰塵。這些“天外來客”,養(yǎng)尊處優(yōu),優(yōu)哉游哉,看什么都不在眼里,干什么都不在話下,神態(tài)比經過火焰山的唐僧還安詳百倍,舉止如歐洲三十年代的后裔,說話的口氣像智者所羅門國王,而身上那不容置疑的豪門大戶的寶貴之氣,是我們現實生活里很少見到的。

  誰不愿天生就是一個還保留帝制的石油國家的王儲呢?

  ——唉,真想住在屏幕里。

(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文章在結構安排上有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用一個電視劇來佐證倒數第3段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本文題目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面一句話改寫成陳述句,并比較其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誰不愿天生就是一個還保留帝制的石油國家的王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讀了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四川省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⑴在這個世界上,父親是我最敬重的人。
       ⑵我上高中的時候,是個誰都不喜歡的“刺頭”。那時的我沒有什么理想,沒想過要做個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慣于                           ,喜歡交                           的朋友,也常常惹點事,只是靠著自己多少還有點兒的                               維持著學業(yè)。
       ⑶對于我的                         ,父親曾無數次地教訓過我,有時甚至是拳頭加棍棒�?墒�,說實在的,我那時真的看不起他——一個普通的鐵路工人,整天穿著沾滿油污的衣裳,拿著把小錘,從這輛列車鉆到那輛列車,敲敲這,聽聽那,既沒有權,又掙不了幾張“老人頭”。有一次,在他對我發(fā)了頓火后,我鄙夷地看著他,說了一句:“你真窩囊!”他一下愣了,然后就是茫然失措。
       ⑷那天晚上,父親抽了一夜的煙。
       ⑸我很殘忍,但是我勝利了。從那以后,父親很少過問我的事,我的日子越發(fā)放縱、愜意,但樂極生悲,一場災禍突然降臨到我的頭上。一天中午,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去打飯,其中一個與高年級的學生吵了起來,對方一下子擁上好幾個人,我們眼看著好哥們兒要吃虧,就一擁而上。爭斗中,不知是誰用刀子把對方一個人扎了,正扎在腿上,鮮血淋淋。幾個人見勢不妙,一個個都跑了,就剩下我還在與對方拚命,結果被聞訊趕來的校保衛(wèi)科的人抓個正著,于是,我也就成了拿刀行兇的第一嫌疑人。 
      ⑹很快的,我被帶到了校保衛(wèi)科,我的那幾個哥們兒也相繼被找來,他們沒有一個人承認自己動了手,事情似乎也有了定論,拿刀行兇的就是我。我憤怒不已,恨自己看錯了這些所謂的朋友,交錯了所謂的哥們兒,然而我越是為自己辯解,仿佛越是在說謊。
       ⑺ 由于拒不交待,當天晚上,我被帶到了校長室。校長室中坐滿了人,教務處主任、學生處主任、班主任……在眾人中,我也發(fā)現了形容憔悴的父親。
       ⑻ 班主任先發(fā)話了,他臉色鐵青,指著我語無倫次地大罵了一通,然后是保衛(wèi)科科長、教務處主任……我偷偷抬眼看了看父親,他似乎顯得異常平靜,是啊,他早就對我絕望了,也許發(fā)生這種事是他早就預料到的。我后悔了,也害怕了,我覺得自己就像被扔到了一個荒島上,沒有人是我的朋友,沒有人信任我。
       ⑼ 終于,校長發(fā)話了:“事情就是這樣,你拿刀扎傷了人,還拒不承認。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人人都清楚,你的父親也在這里,我相信他現在的心情也和我們一樣。事實上,我們非常歡迎你離開這里,如果你還嘴硬,現在就卷鋪蓋走人!”
       ⑽ 就在這時,父親從角落里站了起來,他走到我跟前,我只等一個巴掌落到我的臉上,可他并沒有打我�!疤痤^來!”他把我的臉扳正,瞪著我,仿佛要看穿我的靈魂,“告訴我,是不是你干的?”
       ⑾ 我不敢正視父親灼灼的目光,只是機械地、木然地搖搖頭。他嘆了口氣,目光也變得柔和了。他替我擦了擦眼淚,轉過身來對眾人說:“我生養(yǎng)的兒子,我最了解。他會打碎玻璃,會跟別人打架,會與老師頂嘴,但是拿刀子扎人他絕對做不出來。因為他是我的兒子!”他給我整了整衣裳:“兒子,我相信你!咱們走,這里不要你,咱們到其他學校去,就是所有學校都不要你,我砸鍋賣鐵也要供養(yǎng)你!”
       ⑿ 也許是父親的那番話起了作用,學校開始重新調查,事情的真相終于水落石出,我最終沒有被開除。從那以后,我完全變了一個人。一年以后的高考,我以全�?偡值谌某煽兛忌狭舜髮W。在以后的人生風雨中,我絲毫不敢有任何厭倦、愁苦、懈怠,因為父親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給與了我信任,我唯一能回報他的,只能是勇敢、誠實、正直地做人。
1、請將以下四個詞語分別依次填入第⑵、⑶段的空格處。
     A.不三不四  B. 玩世不恭   C. 自由散漫   D. 滑頭聰明
    依次填入第⑵、⑶段的空格處是                  (只填字母)          
2、根據第⑹段——第⑾段的內容,文章作者除了描寫“我”被父親信任以外,與此同時還寫了周圍其他人對我的態(tài)度,如:           ,        等等。
3、聯(lián)系文章結尾部分的內容,回答:父親的信任給我?guī)碓鯓泳薮蟮挠绊憽?BR>                                                                                                                                                            
4、第⑷段中,“那天晚上,父親抽了一夜的煙”的原因是:
(1)                                                                                                                
(2)                                                                                                                
5、如果將第 ⑾ 段畫線句“我不敢正視父親灼灼的目光,只是機械地、木然地搖搖頭”改為“我搖搖頭”,兩者相比,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請說說理由。
                                                                                                                                                        
6、這篇文章里的父親和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的父親盡管性格有明顯的不同,但還是有共同點,這個共同點是什么?
                                                                                                                                                             
7、讀了文章,請你聯(lián)系文章內容和生活實際,就“信任”這個話題談談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東城區(qū)   閱讀《發(fā)問的精神》,完成第23—25題。(共8分)

                                      發(fā)問的精神

                                             啟凡

①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其實這是一種損失。

②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課本的文字,教師的講解,看了聽了就懂。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

③這把鑰匙就是發(fā)問的精神。

④發(fā)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fā)問而來;新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也常常由發(fā)問開端。能發(fā)問,勤發(fā)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蘋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頓看見了,卻要問出個所以然來,結果創(chuàng)立了“萬有引力”說,支配了人類思想。

⑥壺水滾沸,誰不常常見到?只有瓦特把它當作問題研究,因而發(fā)明了蒸汽機,使人類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極普遍的人生現象,釋迦牟尼偏偏要尋根究底,求個解答。他因此拋棄尊位和家庭,獨自去潛修靜想,終于創(chuàng)立了佛教。

⑧我們中國的孔子,也是個好問的人。他到太廟里去,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問禮。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fā)問精神的可貴。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但是我們不能不求知識,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識,明道理,處處都會碰到問題。不能勤于發(fā)問,是多么可惜��!

⑩有人也許會說,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墒亲屑毾胂�,就會看出漏洞。

11第一,書本的記載,老師的講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結果�?墒鞘澜缡翘焯煸谧儎�,在進步的。變動和進步又不斷地給我們帶來許多新道理,新知識,新問題,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識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時甚至彼此沖突。假使墨守舊說,不能發(fā)問,那怎樣能研究,文明又怎樣能進步呢?

12其次,知識和道理,是各個人研究出來的。各個人或少數人的見識有限,不免要弄出錯誤來。而各種知識和道理,經過傳播,往往會有歪曲和失實的地方。我們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審問,豈不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使那些對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見?再說,即使我們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對的,經過反復的審問,真的自會益見其真,對的自會益見其對。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得到切實和透徹的了解,獲得正確的定論。

13更進一步說,求知識,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記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緊的,是把知識和道理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必須這樣,知識和道理才能讓我們終身受用,才不會失去學習的價值。怎樣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書本上看到的,教師那里聽到的,同實際生活里的事物參照比較。在參照比較中,發(fā)問是最重要的。發(fā)現的問題越多,對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時對于自己的所學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樣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14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假如你的答復是否定的,那么,你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你得能發(fā)問,勤發(fā)問。

23.簡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論證過程。(3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舉出的反面觀點是什么?(2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劃線句子有什么特點?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發(fā)問的精神》,完成第23—25題。(共8分)

發(fā)問的精神

啟凡

①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其實這是一種損失。

②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課本的文字,教師的講解,看了聽了就懂。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

③這把鑰匙就是發(fā)問的精神。

④發(fā)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fā)問而來;新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也常常由發(fā)問開端。能發(fā)問,勤發(fā)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蘋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頓看見了,卻要問出個所以然來,結果創(chuàng)立了“萬有引力”說,支配了人類思想。

⑥壺水滾沸,誰不常常見到?只有瓦特把它當作問題研究,因而發(fā)明了蒸汽機,使人類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極普遍的人生現象,釋迦牟尼偏偏要尋根究底,求個解答。他因此拋棄尊位和家庭,獨自去潛修靜想,終于創(chuàng)立了佛教。

⑧我們中國的孔子,也是個好問的人。他到太廟里去,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問禮。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fā)問精神的可貴。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但是我們不能不求知識,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識,明道理,處處都會碰到問題。不能勤于發(fā)問,是多么可惜��!

⑩有人也許會說,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可是仔細想想,就會看出漏洞。

第一,書本的記載,老師的講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結果�?墒鞘澜缡翘焯煸谧儎�,在進步的。變動和進步又不斷地給我們帶來許多新道理,新知識,新問題,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識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時甚至彼此沖突。假使墨守舊說,不能發(fā)問,那怎樣能研究,文明又怎樣能進步呢?

其次,知識和道理,是各個人研究出來的。各個人或少數人的見識有限,不免要弄出錯誤來。而各種知識和道理,經過傳播,往往會有歪曲和失實的地方。我們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審問,豈不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使那些對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見?再說,即使我們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對的,經過反復的審問,真的自會益見其真,對的自會益見其對。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得到切實和透徹的了解,獲得正確的定論。

更進一步說,求知識,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記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緊的,是把知識和道理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必須這樣,知識和道理才能讓我們終身受用,才不會失去學習的價值。怎樣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書本上看到的,教師那里聽到的,同實際生活里的事物參照比較。在參照比較中,發(fā)問是最重要的。發(fā)現的問題越多,對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時對于自己的所學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樣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假如你的答復是否定的,那么,你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你得能發(fā)問,勤發(fā)問。

23.簡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論證過程。(3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舉出的反面觀點是什么?(2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劃線句子有什么特點?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發(fā)問的精神》,完成第23—25題。(共8分)

發(fā)問的精神

啟凡

①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平淡無奇,不足介意。其實這是一種損失。

②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課本的文字,教師的講解,看了聽了就懂。這種道理猶如封鎖在密庫石室里的珍奇,我們要用一把鑰匙去開啟。

③這把鑰匙就是發(fā)問的精神。

④發(fā)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fā)問而來;新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也常常由發(fā)問開端。能發(fā)問,勤發(fā)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蘋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頓看見了,卻要問出個所以然來,結果創(chuàng)立了“萬有引力”說,支配了人類思想。

⑥壺水滾沸,誰不常常見到?只有瓦特把它當作問題研究,因而發(fā)明了蒸汽機,使人類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極普遍的人生現象,釋迦牟尼偏偏要尋根究底,求個解答。他因此拋棄尊位和家庭,獨自去潛修靜想,終于創(chuàng)立了佛教。

⑧我們中國的孔子,也是個好問的人。他到太廟里去,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問禮。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

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fā)問精神的可貴。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但是我們不能不求知識,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識,明道理,處處都會碰到問題。不能勤于發(fā)問,是多么可惜��!

⑩有人也許會說,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說這話,大概自以為是�?墒亲屑毾胂耄蜁闯雎┒础�

第一,書本的記載,老師的講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結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變動,在進步的。變動和進步又不斷地給我們帶來許多新道理,新知識,新問題,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識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時甚至彼此沖突。假使墨守舊說,不能發(fā)問,那怎樣能研究,文明又怎樣能進步呢?

其次,知識和道理,是各個人研究出來的。各個人或少數人的見識有限,不免要弄出錯誤來。而各種知識和道理,經過傳播,往往會有歪曲和失實的地方。我們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審問,豈不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使那些對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見?再說,即使我們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對的,經過反復的審問,真的自會益見其真,對的自會益見其對。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得到切實和透徹的了解,獲得正確的定論。

更進一步說,求知識,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記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緊的,是把知識和道理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必須這樣,知識和道理才能讓我們終身受用,才不會失去學習的價值。怎樣貫穿到生活和習慣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書本上看到的,教師那里聽到的,同實際生活里的事物參照比較。在參照比較中,發(fā)問是最重要的。發(fā)現的問題越多,對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時對于自己的所學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樣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你愿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著你走嗎?你愿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柜嗎?假如你的答復是否定的,那么,你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你得能發(fā)問,勤發(fā)問。

23.簡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論證過程。(3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舉出的反面觀點是什么?(2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劃線句子有什么特點?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