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選出用法不同的一項 |
A.之: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B.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不以物喜 C.者: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D.必:戰(zhàn)必勝矣 必為有竊疾矣 2.下列劃線詞古今詞義不同的一項是 |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C.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D.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3.下列短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兵革之利——武器裝備的鋒利 B.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C.寡助之至——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 D.山溪之險——高山河流的險要 4.下面翻譯正確的選項是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譯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B.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譯文:用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的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就能勝利。) 5.選出理解有誤的一項 |
A.第一段緊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中心論點,提出了論題。 B.第二段主要論述的是“天時不如地利”。 C.第三段中的一組排比句,主要是列舉事實來證明觀點。 D.第四段更進一步論述了“人和”的實質。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08年廣西省百色市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048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廣西自治區(qū)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天津市九年級下學期期初檢測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孟子〉二章》,回答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管夷吾舉于士入則無法家拂士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恒亡
C.以天下之所順天下順之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選出譯文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3.下面對兩篇選文內容和寫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體現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管夷吾舉于士入則無法家拂士 |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恒亡 |
C.以天下之所順天下順之 |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體現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閱讀理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下列各句停頓標示不正確的一項是
[ ]
(2)下面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作者孟子,名軻,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B.本文在論證了“人和”對戰(zhàn)爭的重要性后,又順勢推出“人和”在治理整個國家中的作用。
C.文章通過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述,強調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的重要性。
D.本文據事論理,分析透辟,又多用排比句式,顯得很有氣勢。
(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君子”是指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詞語回答),文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
(6)孟子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最主要條件是“人和”;《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zhàn)”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取信于民,你認為二者有沒有矛盾?請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理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
1)下列各句停頓標示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D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
(
2)下面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兵革非不堅利也 |
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
B .①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②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
C .①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
②環(huán)滁皆山也 |
D .①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②攻親戚之所畔 |
(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作者孟子,名軻,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B
.本文在論證了“人和”對戰(zhàn)爭的重要性后,又順勢推出“人和”在治理整個國家中的作用。C
.文章通過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述,強調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的重要性。D
.本文據事論理,分析透辟,又多用排比句式,顯得很有氣勢。(
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君子”是指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詞語回答),文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
6)孟子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最主要條件是“人和”;《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zhàn)”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取信于民,你認為二者有沒有矛盾?請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