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語文 > 題目詳情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選出用法不同的一項

A.之:多助至                   寡助
B.以:域民不封疆之界     不物喜
C.者: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D.必:戰(zhàn)勝矣                   為有竊疾矣
2.下列劃線詞古今詞義不同的一項是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C.寡助之至,親戚
D.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3.下列短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兵革之利——武器裝備的鋒利 
B.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C.寡助之至——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
D.山溪之險——高山河流的險要
4.下面翻譯正確的選項是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譯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B.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譯文:用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的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就能勝利。)
5.選出理解有誤的一項

A.第一段緊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中心論點,提出了論題。 
B.第二段主要論述的是“天時不如地利”。
C.第三段中的一組排比句,主要是列舉事實來證明觀點。
D.第四段更進一步論述了“人和”的實質。
B,C,A,A,A
請在這里輸入關鍵詞: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選文橫線上應填的文字正確的一項是
[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環(huán):包圍)
      B、非不深也 (池:水池)
      C、親戚之(畔:通“叛”,背叛)
      D、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對下面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
     A、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圓三里那樣的小城和方圓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強大來震懾天下)
4、下面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
     A、《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C、文章第(四)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D、本文駢散結合,讀來瑯瑯上口,朗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正確。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5、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文中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
     B、作者在論述戰(zhàn)爭的三個要素時,著重強調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按論證的順序,將文段分為三層并寫出層意。
      第一層(開頭至           ):層意:                                                                     
      第二層(“           ”至“          ” ):層意:                                                                    
      第三層(“           ”至“          ” ):層意:                                                                      
2、解釋下面句中劃線的詞。
     ①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②天時不如地利也(             )
     ③池非深也 (             )
     ④兵革非不堅利也 (             )
     ⑤委而之 (             )
     ⑥親戚之 (             )
3、翻譯下面句子。
     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譯:                                                                                                                                        。
     ②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                                                                                                                                         。
4、本文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所謂“人和”就是文中所說的                    和                   ,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5、本文采用什么方法來論證觀點? 
      答:                                                                                                           。
6、請你結合文中的例子就文章語言特色,寫一段欣賞文字。
     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孟子〉兩章》)
       [乙]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選自《論語》)
1.解釋文中劃線的字。
     ①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    兵                             
     ④民之矣    信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么?
                                                                                                                                                       
4.你認為[甲] [乙]兩文重點強調的內容有什么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08年廣西省百色市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048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

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之 委:________ 去:_______、谟H戚之 畔:________

(2)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

固國不山溪之險

B.

天下之所順

C.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

屬予作文記之(《岳陽樓記》)

(3)

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節(jié)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

翻譯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譯文:________

②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________

(5)

“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再舉出一個相關的事例。

答:含義:________。

事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廣西自治區(qū)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之(委:_________)(去:_________)
②親戚之(畔:_________)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固國不山溪之險
B.天下之所順
C.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屬予作文記之(《岳陽樓記》)
3.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節(jié)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再舉出一個相關的事例。
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天津市九年級下學期期初檢測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孟子〉二章》,回答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管夷吾舉于入則無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險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選出譯文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3.下面對兩篇選文內容和寫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體現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孟子〉二章》,回答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管夷吾舉于入則無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險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小題2:選出譯文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一個國家,內部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小題3:下面對兩篇選文內容和寫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體現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閱讀理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下列各句停頓標示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下面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A.①革非不堅利也
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
B.①國不以山溪之險
②得魚腹中書,以怪之矣
C.①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環(huán)滁皆山也
D.①環(huán)而攻而不勝
②攻親戚所畔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作者孟子,名軻,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B.本文在論證了“人和”對戰(zhàn)爭的重要性后,又順勢推出“人和”在治理整個國家中的作用。

C.文章通過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述,強調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的重要性。

D.本文據事論理,分析透辟,又多用排比句式,顯得很有氣勢。

(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君子”是指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詞語回答),文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

(6)孟子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最主要條件是“人和”;《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zhàn)”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取信于民,你認為二者有沒有矛盾?請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理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下列各句停頓標示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下面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A.①革非不堅利也

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

B.①國不以山溪之險

②得魚腹中書,以怪之矣

C.①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環(huán)滁皆山也

D.①環(huán)而攻而不勝

②攻親戚所畔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作者孟子,名軻,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B.本文在論證了“人和”對戰(zhàn)爭的重要性后,又順勢推出“人和”在治理整個國家中的作用。

C.文章通過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述,強調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的重要性。

D.本文據事論理,分析透辟,又多用排比句式,顯得很有氣勢。

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君子”是指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詞語回答),文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

6)孟子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最主要條件是“人和”;《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zhàn)”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取信于民,你認為二者有沒有矛盾?請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比較閱讀。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孟子)兩章》)
  [乙]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選自<論語》)
1.解釋文中劃線的字。
(1)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
(3)足兵 兵:_________
(4)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為[甲][乙]兩文重點強調的內容有什么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