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孟子認(rèn)為擔(dān)當(dāng)大任者經(jīng)受磨練的目的在于  _____   ,         。

11、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孟子認(rèn)為擔(dān)當(dāng)大任者經(jīng)受磨練的目的在于  _____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孟子》兩章練習(xí)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練習(xí)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入則無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慮                

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性(     )(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     )

傅說于版筑之間(     ) 則無敵國外患者(     )

故天將降大任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發(fā)于畎畝之中(     )管夷吾舉于(     )

百里奚舉于市(     )(     )其心志(     )人過(     )

3.翻譯句子: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4.比較下列各組劃線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國恒河曲智叟以應(yīng)

B.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安能辨我雄雌

D.恒亡則有去懷鄉(xiāng)

5.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6.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jīng)受磨練。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7.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強(qiáng)調(diào)了“逆境能成才;現(xiàn)在有人認(rèn)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舉例談?wù)劇?/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1+1輕巧奪冠優(yōu)化訓(xùn)練 八年級語文上 北京課改版 題型:048

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

解釋加粗詞在文中的意思。

(1)革非不堅利也( 。

(2)非不深也( 。

(3)而去之(  )

(4)多助之( 。

(2)

文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正確解釋是________。

(3)

“得道者”在文中的含義是

[  ]

A.

得到道義的人

B.

講求道理的人

C.

得到勝利的人

D.

施行仁政的君主

(4)

文章論述“戰(zhàn)必勝”的原因是

[  ]

A.

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

憑借險要的地形,強(qiáng)大的武力。

C.

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

D.

依靠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5)

用文中語句填空。

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zhì)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6)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

(7)

孟子認(rèn)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fù)的要素是: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越王句踐①反國,乃苦身焦思②,置膽③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終滅吳)   (節(jié)選自《史記》)

注:①句踐:即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大敗于會稽,被俘,釋放回國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qiáng),于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②焦思:焦慮思考。③膽:即膽囊,膽汁極苦。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人過,然后能改(   )            (2)行亂其所為(     )

(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    )     (4)越王句踐國(    )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詞的翻譯。(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3.孟子認(rèn)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yùn),必須具備哪些條件?(2分)

4.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在上文中的哪些說法?請你再舉一則事例來證明本文的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步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鋨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3)人恒過,然后能改(         )(4)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意思            

3.將畫線處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譯文:                                                                

4. 唐代名臣魏征認(rèn)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

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2分)

5.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B. 本文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

C. 論證“死于安樂”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

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

D. 全文從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方面論說人要成就一番大業(yè),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

磨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越王句踐①反國,乃苦身焦思②,置膽③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終滅吳)   (節(jié)選自《史記》)
注:①句踐:即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大敗于會稽,被俘,釋放回國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qiáng),于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②焦思:焦慮思考。③膽:即膽囊,膽汁極苦。
【小題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人過,然后能改(  )            (2)行亂其所為(    )
(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   )     (4)越王句踐國(   )
【小題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詞的翻譯。(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小題3】孟子認(rèn)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yùn),必須具備哪些條件?(2分)
【小題4】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在上文中的哪些說法?請你再舉一則事例來證明本文的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屆浙江省臺州市八校九年級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越王句踐①反國,乃苦身焦思②,置膽③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終滅吳)   (節(jié)選自《史記》)
注:①句踐:即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大敗于會稽,被俘,釋放回國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qiáng),于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②焦思:焦慮思考。③膽:即膽囊,膽汁極苦。
【小題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人過,然后能改(  )            (2)行亂其所為(    )
(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   )     (4)越王句踐國(   )
【小題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詞的翻譯。(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小題3】孟子認(rèn)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yùn),必須具備哪些條件?(2分)
【小題4】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在上文中的哪些說法?請你再舉一則事例來證明本文的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0-2011學(xué)年浙江省臺州市八校九年級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越王句踐①反國,乃苦身焦思②,置膽③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終滅吳)    (節(jié)選自《史記》)

注:①句踐:即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大敗于會稽,被俘,釋放回國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qiáng),于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②焦思:焦慮思考。③膽:即膽囊,膽汁極苦。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人過,然后能改(   )             (2)行亂其所為(     )

(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    )      (4)越王句踐國(    )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詞的翻譯。(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3.孟子認(rèn)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yùn),必須具備哪些條件?(2分)

4.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在上文中的哪些說法?請你再舉一則事例來證明本文的觀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屆廣西北海市合浦縣教研室八年級上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文言文閱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步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鋨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3)人恒過,然后能改(         )(4)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意思            

3.將畫線處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譯文:                                                                

4. 唐代名臣魏征認(rèn)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

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2分)

5.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B. 本文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

C. 論證“死于安樂”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

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

D. 全文從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方面論說人要成就一番大業(yè),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

磨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____                   ,中心論點是____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孟子在選文第一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____                   。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到成就事業(yè)要先經(jīng)受磨難的句子是 ___                            。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的是_                     的問題,其中闡述后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是從____           面來論述的。  
5.下面對本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rèn)為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干,必須先經(jīng)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qiáng)調(diào)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死于安樂”。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xué)生可能產(chǎn)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lián)系歷吏或現(xiàn)實生括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