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列各組加點字的音、形都正確一項是

A、書(shóu)            阻(sè)            炫耀(xuàn)                裂(guī)

B、空(1òu)             希(jì)             粗(guǎng)               然(cù)

C、枝(qiú)             陰(1í)            隱(cè)                   名(nì)

D、暗(huì)             差使(chāi)           勇(sǒng)                職(chèng)

評卷人

得分

 

 

二、填空題

 

(每空? 分,共? 分)

 

 

2、B

二、填空題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下列各組加點字的音、形都正確一項是

A、書(shóu)            阻(sè)            炫耀(xuàn)                裂(guī)

B、空(1òu)             希(jì)             粗(guǎng)               然(cù)

C、枝(qiú)             陰(1í)            隱(cè)                   名(nì)

D、暗(huì)             差使(chāi)           勇(sǒng)                職(chè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習題。

(甲)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乙)陶潛,字元亮,大司馬①侃之曾孫也。祖②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③融然④。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張,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jié)選自《晉書 列傳第六十四》)

【注】①大司馬:官名。②祖:祖父。 ③適:滿足。 ④融然:和悅的樣子。 ⑤畜:通“蓄”。⑥徽:系琴弦的繩子。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先生不知何 人也(處所、地方)

B.造飲 盡(到……去)

C.潛亦無所 辭焉 (告辭)

D.亦雅詠 不輟 (停止)

[  ]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在必醉 陳太丘與友

B、博學善 文 忠之

C、或置酒而招 前人 述備矣

D、性不解音, 畜素琴一張 骨已盡矣, 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  ]

(3)

下列對甲乙兩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甲文中寫五柳先生姓字不詳,表現(xiàn)了作者對門第觀念的蔑視;乙文從人物的姓氏、門第寫起,符合紀傳體文章的一般特征。

B.甲乙兩文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甲文主要表現(xiàn)五柳先生的“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乙文主要表現(xiàn)陶淵明的“穎脫不羈,任真自得”。

C.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相似之處,都是運用簡筆勾勒人物,雖只寥寥數(shù)語,但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躍然紙上。

D.甲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五柳先生的肯定與頌揚之意,乙文則以“為鄉(xiāng)鄰之所貴”道出人們對陶淵明的厭惡之情。

[  ]

(4)

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甲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5)

乙文中,陶淵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并自稱“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你認為陶淵明的“琴中趣”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初中語文一課一練(開明版)初二(三冊)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巍巍中山陵

劉敘杰

 �、僭诤剖幍拇蠼疄I,在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之間,坐落著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東郊鐘山南麓的中山陵園,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

 �、阽娚降谋驹闯鲎越K南部的茅山山脈,它北延至南京、鎮(zhèn)江之間,稱為寧鎮(zhèn)山脈。鐘山是后者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000米,南北寬度3000米。由于附近大多是沖積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顯得分外雄偉高大。它的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險峻,但山腰以下漸趨平緩,松柏森郁,草莽綿連。在蒼翠的林海與山巔紫紅色的頁巖相互襯映的藍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圖畫。相傳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務以后,曾到鐘山來打獵,看到周圍的風景優(yōu)美,地勢也很開闊,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醫(yī)治無效,病逝于北京。根據(jù)他生前的愿望,決定將陵園建筑在南京的鐘山南麓。

  ③陵園的設(shè)計是通過方案競賽入選的,對送選的四十余份圖紙,采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當時有許多中外建筑師參加,但入選的前三名都是中國建筑師。首獎是呂彥直設(shè)計的鐘形圖案,由于他較好地考慮了陵園與周圍環(huán)境、地形的結(jié)合,并參照了我國古代建筑中若干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采用了中軸對稱、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diào)、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基本上達到了表現(xiàn)陵園莊嚴氣氛和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實用上也取得滿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動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運來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園用地面積4.6萬畝,先后施工6年,使用的經(jīng)費按當時的幣值計算,共達400余萬元。

  ④陵園的總體依南北中軸線,布置在鐘山南麓的緩坡上,東、西距靈谷寺與明孝陵各約1000米(其間有道路相連)。這樣就將三區(qū)著名的名勝聯(lián)為一體,從而擴大了東郊風景區(qū)的游覽范圍和內(nèi)容,在區(qū)域規(guī)劃上是值得的。由中山門開始的寬闊陵園大道,至陵前長6000米,兩旁栽種著許多法國梧桐,這些行道樹在長成后,枝繁葉茂,丫杈交錯,形成了一條濃翠蔽日的林蔭大道。道外的丘崗坡坨之上,密植著眾多的落葉樹和常綠樹,林叢覆疊,莽蒼深邃,使人們在未達陵墓以前,就已逐步進入莊嚴的氣氛之中。

 �、萘陥@的總平面布局,大致可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在總圖上表現(xiàn)如鐘下的懸索)。北部包括陵門、碑亭、石階、大平臺、祭堂、墓室等(在總圖上表現(xiàn)為鐘的本體)。

 �、蘖昴沟娜肟谖挥谧钅隙�,標志是一座三間三樓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門的緩長坡道,汽車可循此直達陵門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傾斜臺地,東、西側(cè)各建面闊三間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為過去守陵衛(wèi)士的駐所。正面建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藍琉璃單檐歇山頂。屋身用花崗石砌成無梁殿式樣,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四個金光大字。

 �、哐觊T后石階即至碑亭,亭內(nèi)在龜?shù)狭?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嘧员ぴ俦保貏荻溉桓呔�,由此上至祭堂前平臺,全部砌以寬大的石階。石階分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級。石階盡處,就是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中央則矗立著陵園的主體建筑——祭殿。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與入口處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過70米,這里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當陽光燦爛時,遠處萬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們展示它那變幻無窮的景色。

 �、峒捞檬且蛔鶎�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內(nèi)立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則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著中山先生的《告誡黨員演說詞》全文。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tài)安詳,栩栩如生。

  ⑩墓室直徑約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圓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臥像,周圍有環(huán)形走道及石欄以供瞻仰。室頂為半球形穹窿,對外不開窗,用電氣照明及機械通風。中山先生的靈柩在1929年奉安時,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處,外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環(huán)形圍墻,外鋪草地,并植以梅、玉蘭等花木。

  (11)解放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陵園十分關(guān)注,除了設(shè)立專門的管理機構(gòu)以外,還對整個陵區(qū)進行了維修和整修,使得這位偉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終保持著整齊、寧靜、肅穆的景象。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墓(  )②靈( �。弁�( �。�

④遠(  )⑤細( �。奚�( �。�

⑦機(  )⑧南( �。釞M(  )

刻( �。�

2.為文中畫□處選擇恰當?shù)囊唤M詞語。(1分)

[  ]

A.甲稱道  乙肅穆  丙奇妙

B.甲稱贊  乙肅穆  丙奇特

C.甲稱頌  乙肅靜  丙奇妙

D.甲贊頌  乙肅靜  丙奇特

3.第②段文字介紹了鐘山怎樣的地勢及環(huán)境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

4.說說第②段畫線句子“南北寬度3000米中加粗詞語“僅”的表達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

5.中山陵園在設(shè)計上主要突出了什么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

6.依次寫出第⑥至第⑩段主要介紹的中山陵的結(jié)構(gòu)布局,并指出這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描寫了大平臺上所見景色,這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

8.選出為全文劃分層次正確的一項。(2分)

[  ]

A.①-③|④-⑤|⑥-⑩|(11)

B.①|②-⑤|⑥-⑩|(11)

C.①|②-⑩|(11)

D.①-⑤|⑥-(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1分)
當語言死亡時……(有刪改)
①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至90%則在未來的二百年間滅絕。
②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圖表(見下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國家瀕危語言數(shù)量存在區(qū)別。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五十六個民族現(xiàn)有大約130種語言,其中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tài),20多種語言處于瀕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等都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

④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shù)。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曾有1000萬左右滿語人,但如今能說滿語的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離世,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xù)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⑤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遜森林被砍伐了,人們都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是肉眼可見的。其實,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jié)構(gòu)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和搭配的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fā)音系統(tǒng)和語法,以精妙的結(jié)構(gòu)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偉大�!�
⑥有關(guān)專家認為,導致語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語的人數(shù)太少,加之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和自然環(huán)境欠佳以及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但也有人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優(yōu)劣,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guān)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⑧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幾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shù)從未有過文字記載,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時,同時也失去了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guān)于時間、季節(jié)、天文、地理、醫(yī)學、植物、歷史、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類知識庫”。
⑨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呼吁,希望各國政府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chǎn),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談到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時說:“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tài)里�!被蛟S,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jīng)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小題1】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最恰當?shù)囊痪湓捥钊氲冖叨螜M線處,使文意連貫。(3分)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小題2】第③段作者運用列圖表的方式直觀而準確地補充了文本的內(nèi)容,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你從圖中獲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寫出兩點即可)
【小題3】對上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D.文章結(jié)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小題4】選文的題目“當語言死亡時……”意蘊豐富,請你根據(jù)上文,在省略號處補上一些內(nèi)容,寫出語言死亡帶來的后果。(2分)
當語言死亡時,                    
【小題5】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9分)
前不久,《申》報刊登了一則新聞:
“浦東南路華豐路到了,請配合從后門下車,當心開門�!苯�,785路公交車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話報站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連聲說好,希望推廣,而有人則頗有微詞,認為多此一舉,甚至有人覺得“785路用上海話報站,是歧視外地乘客”。事實上,785路試行的是三語報站,但上海話報站所引起的爭議,還在繼續(xù)。
假設(shè)你是浦東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請結(jié)合相關(guān)內(nèi)容,從三個不同角度對785路滬語報站一事進行解釋,回應人們的質(zhì)疑。
(1)      ;⑵    ;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上海市黃浦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1分)

當語言死亡時……(有刪改)

①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至90%則在未來的二百年間滅絕。

②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圖表(見下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國家瀕危語言數(shù)量存在區(qū)別。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五十六個民族現(xiàn)有大約130種語言,其中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tài),20多種語言處于瀕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等都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

說明: 滿分5 manfen5.com

④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shù)。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曾有1000萬左右滿語人,但如今能說滿語的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離世,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xù)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菝绹Z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遜森林被砍伐了,人們都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是肉眼可見的。其實,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jié)構(gòu)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和搭配的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fā)音系統(tǒng)和語法,以精妙的結(jié)構(gòu)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偉大。”

⑥有關(guān)專家認為,導致語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語的人數(shù)太少,加之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和自然環(huán)境欠佳以及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但也有人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優(yōu)劣,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guān)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⑧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幾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shù)從未有過文字記載,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時,同時也失去了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guān)于時間、季節(jié)、天文、地理、醫(yī)學、植物、歷史、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類知識庫”。

⑨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呼吁,希望各國政府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chǎn),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談到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時說:“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tài)里�!被蛟S,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jīng)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1.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最恰當?shù)囊痪湓捥钊氲冖叨螜M線處,使文意連貫。(3分)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2.第③段作者運用列圖表的方式直觀而準確地補充了文本的內(nèi)容,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你從圖中獲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寫出兩點即可)

3.對上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D.文章結(jié)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4.選文的題目“當語言死亡時……”意蘊豐富,請你根據(jù)上文,在省略號處補上一些內(nèi)容,寫出語言死亡帶來的后果。(2分)

當語言死亡時,                    。

5.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9分)

前不久,《申》報刊登了一則新聞:

“浦東南路華豐路到了,請配合從后門下車,當心開門�!苯眨�785路公交車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話報站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連聲說好,希望推廣,而有人則頗有微詞,認為多此一舉,甚至有人覺得“785路用上海話報站,是歧視外地乘客”。事實上,785路試行的是三語報站,但上海話報站所引起的爭議,還在繼續(xù)。

假設(shè)你是浦東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請結(jié)合相關(guān)內(nèi)容,從三個不同角度對785路滬語報站一事進行解釋,回應人們的質(zhì)疑。

(1)      ;⑵    ;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1分)
當語言死亡時……(有刪改)
①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至90%則在未來的二百年間滅絕。
②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圖表(見下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國家瀕危語言數(shù)量存在區(qū)別。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五十六個民族現(xiàn)有大約130種語言,其中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tài),20多種語言處于瀕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等都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

④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shù)。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曾有1000萬左右滿語人,但如今能說滿語的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離世,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xù)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菝绹Z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遜森林被砍伐了,人們都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是肉眼可見的。其實,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jié)構(gòu)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和搭配的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fā)音系統(tǒng)和語法,以精妙的結(jié)構(gòu)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偉大�!�
⑥有關(guān)專家認為,導致語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語的人數(shù)太少,加之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和自然環(huán)境欠佳以及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但也有人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優(yōu)劣,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guān)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⑧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幾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shù)從未有過文字記載,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時,同時也失去了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guān)于時間、季節(jié)、天文、地理、醫(yī)學、植物、歷史、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類知識庫”。
⑨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呼吁,希望各國政府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chǎn),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談到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時說:“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tài)里�!被蛟S,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jīng)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小題1: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最恰當?shù)囊痪湓捥钊氲冖叨螜M線處,使文意連貫。(3分)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小題2:第③段作者運用列圖表的方式直觀而準確地補充了文本的內(nèi)容,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你從圖中獲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寫出兩點即可)
小題3:對上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D.文章結(jié)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小題4:選文的題目“當語言死亡時……”意蘊豐富,請你根據(jù)上文,在省略號處補上一些內(nèi)容,寫出語言死亡帶來的后果。(2分)
當語言死亡時,                    。
小題5: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9分)
前不久,《申》報刊登了一則新聞:
“浦東南路華豐路到了,請配合從后門下車,當心開門�!苯眨�785路公交車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話報站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連聲說好,希望推廣,而有人則頗有微詞,認為多此一舉,甚至有人覺得“785路用上海話報站,是歧視外地乘客”。事實上,785路試行的是三語報站,但上海話報站所引起的爭議,還在繼續(xù)。
假設(shè)你是浦東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請結(jié)合相關(guān)內(nèi)容,從三個不同角度對785路滬語報站一事進行解釋,回應人們的質(zhì)疑。
(1)      ;⑵    ;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列一組材料。(17分)
【人物介紹】
林清玄,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曾任記者、主編等職。1953年出生于臺灣高雄。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chǎn)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還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作為臺灣自由作家,曾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3年臺灣年度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績。其作品逾百部,在華人閱讀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贏得了“世紀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的美譽。其散文也呈現(xiàn)出質(zhì)樸、清新、真純的特點.悲憫情懷是林清玄的情感內(nèi)核,悲憫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質(zhì),清真成為其散文重要的美學風格.
【記者訪談】
記者:您30歲之前得遍了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直到不再參賽,此外,您還是臺灣最高產(chǎn)的作家,除了眾人以為的文思泉涌,還有別的訣竅嗎?
林清玄:我很喜歡一句古詩:書到今生讀已遲。就是說,這輩子你要讀書已經(jīng)來不及,都是上輩子的積累。我想這種積累重要的是怎么堅持,每天寫一點,一個月以后回頭看,會覺得性情上有變化,這種慢慢積累的過程是快樂的。
記者:從鄉(xiāng)下奮斗到臺北,您的經(jīng)歷也是比較坎坷的。小時候,您隨父兄在田間地頭流汗受苦,這段經(jīng)歷對您今后的成長有何影響?
林清玄:有很大的幫助,使我什么情況都能適應。從出生到現(xiàn)在,我沒有一個晚上睡不著覺,沒有一餐飯吃不香,隨時都能笑得出來。因為小時候在大山中長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單純,天黑上床馬上睡覺,你不會有欲望,有欲望也沒用,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所以慢慢久了,你對欲望就不會太敏感。
記者:在您的環(huán)境里面,顯然沒有成為作家的條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確,我家代代都是耕農(nóng),可是我對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銳的感愛。記得有位文人叫張潮,他講,“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東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時候的成長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說的,學富五車,而是一門深入。我記得小時候讀每本書,拿過來都珍貴得不得了,抱著,枕著,經(jīng)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學三年級以后,每天我要抱著一本書,才睡得著;每天一定要讀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覺。
記者:在經(jīng)歷5000年未有之變局之后,拜金拜物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疏離逐漸明顯,在這樣光怪陸離的時代,怎樣才能活出真正的優(yōu)雅?
林清玄:其實這是一個向欲望傾斜的時代,全世界都是這個樣子,有時候你看報紙會看到一個愛瑪仕的包賣到100萬人民幣,荒唐!但大家已經(jīng)習慣了,不以為怪,它是名牌,就值這個錢,那是因為你已經(jīng)迷失了對事物的真實判斷。人的肩膀挑著一架天平,一邊是欲望,一邊是心靈的滿足,你的心靈應該有足夠的砝碼來保持平衡。人在中間,一邊是一個人加一個山谷的“谷”,一邊是一個人加一個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夠平衡,你就能做一個平正的人。當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綁,就應該有自己心靈的寄托,要花一些時間來充實我們的心靈世界,比如文學。
記者:對于生在這個時代有著多種價值可供選擇的青年來說,文學在他們生活中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其實在青年的成長中,文學也是他們最好的化妝。因為如果有內(nèi)涵,你會覺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兩句話,“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你的心靈美麗了,你看到的世間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會覺得世間萬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氣質(zhì)變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學正好是容易進入的途徑。
【網(wǎng)友評價】
做溫暖的葵:讀林清玄,好似在仲春的清晨醒來,看到金色陽光灑照的翠竹上,露珠“啪嗒啪嗒”滴到窗臺,聲音比銀鈴清脆入耳;又好似夏日清晨在有著一泓碧水的池塘邊上,看著新荷……
薰衣草:淡淡地將人生哲理品味。先生的散文,散發(fā)出睿智的光輝,將凡塵俗世的紛擾摒棄,給自己一片寧靜的天空。
無名:讀林清玄的書,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觸動,那些或?qū)庫o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太多。 不得不說,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盞清茶細細品味的。
小題1:閱讀上述材料,你認為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小題2:下列對上述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nbsp;   )(  )(4分)
A.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chǎn)的一位,其作品逾百部,在全世界尤其是青少年中贏得了“世紀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間最美妙的聲音”的美譽。
B.林清玄引用“書到今生讀已遲”的古詩意在說明天賦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讀書都不會有大的效果。
C.林清玄引用張潮的話,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說出了他的成長環(huán)境與他的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也說出了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
D.林清玄舉愛瑪仕的包賣到100萬人民幣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傾斜,人們失去了對事物真實價值的判斷能力。
E.林清玄所說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個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會美起來。
F.從網(wǎng)友的評價中可以看出林清玄的作品,充滿哲理和睿智的光輝,閱讀他的作品,能獲得美的享受,如同品嘗一杯香味濃郁的咖啡。
小題3: 如果給【記者訪談】部分擬個標題“心美一切皆美”,你認為切合文章主旨嗎?請說明自己的看法和理由。(3分)
小題4:怎樣理解【記者訪談】中劃線句子“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 其實在青年的成長中,文學也是他們最好的化妝”這句話?并結(jié)合你的讀書經(jīng)歷談談文學對你的影響。(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