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語文 > 題目詳情

26、《出師表》中,表明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                  ,                         。

26、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請在這里輸入關鍵詞: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出師表》中,表明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云南省玉溪市2010年高中(中專)招生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022

《出師表》中,表明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發(fā)散思維大課堂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 蘇教版 題型:048

閱讀諸葛亮的《后出師表》,回答文后的問題。

后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鳥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步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敽我詧D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缓笙鹊蹡|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復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缓髤歉`明,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

下列加粗詞語理解有誤的是

[  ]

A.

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     吵使孫策坐大(妄自尊大)

B.

欲以長策取勝(長遠之計)    夫難者,事也(衡量,預測)

C.

曹操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狀) 鞠躬盡(勞累)

D.

秭歸蹉跌(跌蹉)        勞費正(相等,一樣)

(2)

下列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

并日而食——兩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飯。意思說行軍艱難,不能按時進食。

B.

譖偽定一時——意指曹操暫時取得了政權。蜀漢自居正統(tǒng),所以稱曹為“偽”。

C.

則住與行,勞費正等——意為坐在這里和行走起來的消耗是相同的。

D.

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之意。

(3)

這篇表文是在魏將曹休被吳國打敗后,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慮,后主動搖,便上此表,分析形勢。最能表現(xiàn)伐魏的有利時機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文中原話回答)

(4)

本文流傳千古的名詞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默寫題

默寫填空。
(1)《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后主著重提出了三條修明政治的主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
(2)《出師表》中,表明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出師表》中揭示漢代興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分析形勢時,認為蜀國“危急存亡之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出師表》中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課標綜合版 專題復習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

《空城計》

 、倏酌鞣謸芤讯ǎ纫迩П巳ノ鞒强h搬運糧草。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诳酌鞯浅峭,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酌鱾髁睿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蹍s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zhí)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苘部串叴笠桑愕街熊,教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tài)?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萦谑莾陕繁M皆退去?酌饕娢很娺h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tǒng)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語。

①笑容可掬:________

②駭然:________

(2)這篇課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可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

A.開端(第①段):________

B.發(fā)展(第②段):________

C.高潮(第③④段):________

D.結局(第⑤⑥段):________

(3)閱讀課文第①段,說說作者在這里主要運用了哪一種表現(xiàn)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諸葛老師為什么不棄城逃走?為什么敢使“空城計”?請摘取原文句子回答。

①為什么不棄城逃走:________

②為什么敢使“空城計”:________

(5)課文中三次寫到諸葛老師的笑,請分析第⑤段中的“撫掌而笑”是一種什么樣的笑,并分析人物當時的心理。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年廣東省廣州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語文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題。

三種諸葛亮

鄧拓

  談起諸葛亮,一般人對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他呢?那也不盡然。有的人對于諸葛亮不但沒有好感,反而很有惡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歡諸葛亮。在他們那里,流傳著一些民間故事,都以諸葛亮為譏嘲諷刺的對象。這是為什么呢?大概因為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紀的三國時代,不像我們現(xiàn)在懂得講究民族政策,當時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大民族主義的錯誤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所以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所謂七擒孟獲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間故事中,就變成了七擒諸葛亮,而孟獲則受到同情和贊揚。

  如果從各個方面搜集各種材料,一一加以比較研究,我們將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所設想的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可能有多種多樣的面目。例如,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描寫的,算是歷史家筆下的諸葛亮;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算是小說家筆下的諸葛亮。而在現(xiàn)時仍然流行于京劇舞臺上的《借東風》等劇目中,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種樣子,這只能算是舞臺上的諸葛亮。這些當然還是贊頌諸葛亮的居多。因為這些史籍、小說和戲劇之類,基本上都是在漢族人民群眾中流行的。他們歷來把諸葛亮當做先知先覺、多謀善斷的偉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聰明智慧都無過于諸葛亮,都要以諸葛亮為代表。但是,我現(xiàn)在并不打算來談論這些,而只想另外談談三種諸葛亮,即事前的諸葛亮、事后的諸葛亮和帶汁的諸葛亮。

人所共知,傳說中的諸葛亮料事如神,不論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夠預先做出種種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諸葛亮,總認為他有先見之明。這就是我們說的事前的諸葛亮。這種諸葛亮當然是最可貴的了。

  為什么諸葛亮會有先見之明呢?是不是因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陰陽五行,甚至于真的會呼風喚雨,驅使六丁六甲之類的天兵天將,簡直像神仙一樣的呢?當然不是。他之所以會有先見之明,主要還是因為他平素注意調查研究各種情況,熟悉各地山川形勢、道路里程、民情風俗等等,并且有豐富的知識,對于政治、經濟、歷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這些條件,任何先見之明就都不過是吹牛而已。

  但是,諸葛亮的先見之明也不宜過分加以夸大。實際上,他并非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情都有先見之明。誤用馬謖以致失守街亭,這不是缺乏先見之明嗎?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們評論古人,如果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說一句公平話,在千變萬化的新事物面前,我們也不必過分強調事前的諸葛亮,寧可多一些事后的諸葛亮,倒也不壞。問題就要看我們對于事后的諸葛亮,究竟應該如何看?常?梢月犚,有些人把事后諸葛亮當做了一種諷刺。如果對于那種光在旁邊說風涼話,臨事毫無主張,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諷刺是應該的。否則,就是不應該的。因為諸葛亮的先見之明,無不是從無數(shù)次事后研究各種經驗教訓中得來的。有許多事情,在它們沒有發(fā)生的時候,根本無法預斷它們是什么樣子;只有當它們已經發(fā)生了,至少是已經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對它們進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斷,估計它們的發(fā)展前途。

  因此,應該承認,在這種意義上,事后的諸葛亮還是有用處的。由事后的諸葛亮到事前的諸葛亮,這是一個正常的必經的認識過程。

  只有帶汁的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這個名目見于岳飛的孫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諸葛亮》的一條記載中。據(jù)稱郭棣帥淮東,倪從焉!h論自負,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題其上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蓋意以孔明自許。……后屢敗,倪自度不復振,對客泣數(shù)行。時彭法傳師為法曹,好謔,適在座,謂人曰,此帶汁諸葛亮也。傳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這種帶汁的諸葛亮,簡直令人發(fā)笑,也令人作嘔。然而,這也證明,冒充諸葛亮,假裝諸葛亮是嚇不住人的,總會有一天要原形畢露,被天下人所恥笑。

19623

(選自《鄧拓散文選集》百花出版社,有刪改)

(1)

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  ]

A.

一般人對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熱愛他、崇拜他。

B.

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比較多的是以諸葛亮為譏嘲諷刺的對象。

C.

知識豐富、善于調查研究,這是諸葛亮能多謀善斷的條件。

D.

“事后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為“事前諸葛亮”的。

(2)

下列的說法,屬于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

A.

諸葛亮這個人物在歷史學家、文學家的筆下是有區(qū)別的。

B.

諸葛亮享有先見之明的美譽,是人們喜歡他而想象出來的。

C.

諸葛亮不能作為智慧的化身,因為他誤用馬謖使街亭失守。

D.

在千變萬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諸葛亮”常因多嘴而壞事。

(3)

下面兩個句子中“諸葛亮”的意思一樣嗎?請解釋。

①談起諸葛亮,一般人對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現(xiàn)在并不打算來談論這些,而只想另外談談三種諸葛亮。

(4)

文中“帶汁的諸葛亮”有哪些特點?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5)

有專家認為:“讀書時,如果能從作者的身份、立場、角度考慮作品的觀點,我們會得到更多。”請運用文中的例子,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根據(jù)課文默寫。(10分)

 ①溫故而知新,            。(《論語》)

②茍全性命于亂世,            。(諸葛亮《出師表》)

            ,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哀多如更聞。(杜甫《孤雁》)

⑤荷葉羅裙一色裁,                 。(王昌齡《采蓮曲》)

⑥山回路轉不見君,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⑨中庭地白樹棲鴉,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任群芳妒。(陸游《卜算子   詠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古詩文默寫。(12分)

①蒹葭萋萋,               。(《詩經·蒹葭》)

②水何澹澹,               。(曹操《觀滄海》)

                  ,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⑤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相見歡》)

⑥望西都,意躊躇,                  。(《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⑦庭下如積水空明,                   ,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⑨杜甫《春望》一詩,通過“                ,               ”

這一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內心世界,使其思親、憂國的形象躍然紙上。

⑩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鶴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宋代詩人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遼寧錦州卷)語文(解析版) 題型:名句名篇

古詩文默寫。(12分)

1.蒹葭萋萋,               。(《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               。(曹操《觀滄海》)

3.                  ,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4.                  ,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5.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相見歡》)

6.望西都,意躊躇,                  。(《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7.庭下如積水空明,                   ,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8.                  ,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9.杜甫《春望》一詩,通過“                ,               ”

這一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內心世界,使其思親、憂國的形象躍然紙上。

10.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鶴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宋代詩人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云南省中考真題 題型:填空題

①江山如此多嬌,                                    。(毛澤東《沁園春·雪》)
②城闕輔三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甲光向日金鱗開。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④《出師表》中,表明諸葛亮出山前志趣的句子是                                 ,                                  。
⑤在我國古代詩歌中傳有大量寫“柳”(又稱楊柳)的詩句,請你寫出與“柳”相關的上下相連的兩句古代詩句。(課內外均可)                              ,                               。
⑥我們應以清醒的頭腦,敏銳的眼光面對當前世界風云變幻的局勢,正如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中所說: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