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下列物質的用途與該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關的是( ) A、用硫酸除去金屬表面的銹 B、用一氧化碳冶煉生鐵 C、用氫氣作高能燃料 D、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
分析:物理性質是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它是憑感覺器官感知和儀器測知出來的。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用途則表現出物質的性質。A選項中硫酸與金屬表面的銹反應生成硫酸鹽,它表現的是硫酸化學性質。B選項利用CO能奪取含氧化合物中的氧使金屬鐵被還原出來,利用CO的還原性來冶鐵,屬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C選項利用H2有可燃性且燃燒放出大量的熱,而作燃料,燃燒是化學變化。D選項利用CO2(固態(tài))氣化時吸收熱量,使水蒸氣凝聚成水珠,沒有生成新物質,只是干冰、水蒸氣狀態(tài)的改變。選D。
1.盛有濃硫酸和濃鹽酸的兩個試劑瓶,均敞口放置段時間后(不考慮水分蒸發(fā)),則兩瓶溶液的( ) A、質量都變小了 B、體積都變小了 C、質量分數都變大了 D、質量分數變小了
分析:濃硫酸不揮發(fā),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而質量增大,其體積也增大,溶劑增加,所以溶質的質量分數減小。濃鹽酸無吸水性,有揮發(fā)性,敞口放置氯化氫氣體揮發(fā)了一部分,溶液的總質量減小,體積也減小,溶質的質量分數隨著變小,兩者的共同點是質量分數變小了,不同點是硫酸溶液增重,鹽酸質量減輕。選D。
1.知識結構
2.重點概念的含義與應用
(1)溶液
溶液是指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穩(wěn)定的混合物。
要重點理解:①均一,是指溶液的各處的濃度、性質都相同;②穩(wěn)定,是指外界條件不變時,溶質和溶劑不會分離;③溶液不一定都是無色的;④溶液是溶質與溶劑組成的混合物。
(2)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要著重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都是指在“一定溫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才有確定的意義,條件改變,它們可以轉化:
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還應注意,濃溶液與稀溶液只表示溶液中溶質含量的多少,跟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是兩個范疇不同的概念。
(3)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某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性的定量的表示方法。理解溶解度概念時,要注意以下四個要素的統一:①“在一定溫度下”,②“在100克溶劑里”,③“達到飽和狀態(tài)”,④溶解某物質的質量,對固態(tài)物質來說,單位為“克”。
(4)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
在實際工農業(yè)生產和科學實驗中,經常要確切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質,這就需要確切地知道溶液的組成。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很多,初中化學重點是溶質的質量分數(即百分比濃度)。要了解其涵義和計算方法。
[例題解析]
2.重點概念的含義與應用
(1)元素符號 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工具,是學好化學的基礎知識。每一個符號,表示某種元素,該元素的1個原子,同時應注意還有其相對原子質量。
書寫時要正確、規(guī)范、大寫小寫要清楚。
(2)化學式 某種物質的化學式,能代表這種物質,并表示這種物質的1個分子。通過化學式能觀察出該物質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并能進行該物質的有關量的計算。
要深刻理解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小號數字的含義。這個數字是經科學實驗得到的,切不可任意改動。
(3)化學方程式 首先要知道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一是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不能隨意臆造事實上不存在的物質和化學反應;二是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等號”兩邊各種原子的數目要相等。
其次要掌握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和書寫要求。
(4)電離方程式 要掌握常見酸、堿、鹽物質溶于水后的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1.知識結構
1.知識結構
2.重點概念和含義與應用
(1)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研究物質時首先從認識物質開始,而最先是認識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主要包括: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味道、溶解性、熔點、沸點、密度、硬度、傳熱導電能力等,有時把一些物質的特殊性質如腐蝕性、毒性等也歸在物理性質里�;瘜W性質上前學習到的如物質對熱的穩(wěn)定性、氧化還原性、酸堿性等。
物質的性質是中學化學學習的重點,對重要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必須牢固地掌握,實際上中學化學是以學習物質性質為中心,物質的性質可以反映出該物質的組成結構,并決定了該物質的用途、制法和檢驗方法等,它跟物質的結構和元素化合物中的某些知識的內在聯系可表示如下: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物質性質的重要性。
(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對物質性質的認識除了能直接感觀外,一般需通過變化才能進一步地認識。在物質發(fā)生變化時若沒有生成新物質,即構成物質的分子沒有改變,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如水的“三態(tài)”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即分子發(fā)生了改變生成新物質的分子,叫做化學變化。如把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一般會伴隨一些現象,如發(fā)光、放熱、變色等�?梢詭椭袛嗷瘜W變化的發(fā)生與否。
對物質的變化,要求會判斷。
(3)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這是從物質的組成上看化學反應前后與化學反應后物質的種類有何變化,分成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要理解每種反應類型的反應實質,還在掌握每種反應類型的發(fā)生條件。如金屬跟酸及金屬跟鹽反應時,需要熟記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復分解反應時,需要掌握發(fā)生條件及酸、堿、鹽的溶解性表及其應用。
(4)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初中是把化學反應中,有無氧元素的參與定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實際上這兩個反應同時發(fā)生,故稱氧化還原反應。反應中引出一系列的概念:氧化劑、還原劑、氧化性、還原性、被氧化、被還原,這些概念都是對反應物而言。另有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這是對生成物而言。本部分知識到高中還需進一步深化與提高。
還應注意,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個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是從不同角度把化學反應分類的,它們屬于并列關系。
(5)金屬活動性順序
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常見金屬的化學活動性順序:
金屬活動性由強逐漸減弱
能轉換出酸里的氫
不能轉換出酸里的氫
要掌握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
(6)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理解催化劑概念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俅呋瘎┠芨淖兤渌镔|的化學反應速率,改變既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減慢,都叫催化劑。 �、诖呋瘎┰诨瘜W反應前與化學反應后它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這里沒有涉及化學反應的過程。實際上催化劑參與化學反應的過程,只是“兩頭”沒變。 �、鄱趸i在加熱氯酸鉀制氧氣的反應中是催化劑,不是說二氧化錳在任何反應中都是催化劑。
(7)質量守恒定律 這是從量的變化上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也在配平化學方程式和化學計算的理論依據。要從微觀上分析、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參加反應的各種物質的原子重新組成新物質的過程,即在化學反應的前后原子的種類、原子的數目及每個原子的質量都沒有改變,所以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相等。
要著重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中的“參加”和“總和”是指什么?“參加”是指對反應物中沒有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不能計入,這就給含雜質(雜質不參與反應)及已知反應物的兩個量時要以“少的量”的計算打下基礎。“總和”是對生成物而言,這時生成物質若是氣體或沉淀時,不要忽略,要計入生成物的總量中去。
(8)電離 這是研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后(或熔化后)能夠導電,引出來的一個概念。到高中此部分知識還要進一步加深與提高。
凡是溶于水或熔化后能導電的化合物稱為電解質,電解質溶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叫做電離。
要著重理解在電解質溶液里,所有陽離子帶的正電荷總數與所有陰離子帶的負電荷總數相等,所以,整個溶液不顯電性。
3.易錯、易混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1)純凈物與混合物
項 目 |
純凈物 |
混合物 |
概 念 |
由一種物質組成 |
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 |
微觀構成 |
由同種分子構成 |
由不同種分子混合組成 |
特 征 |
有固定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
各物質都得保持原來自已的性質,所以沒有固定的性質 |
相互關系 |
兩種或兩種以上純凈物可以機械地混合成混合物 |
混合物可以經物質的分離提純,得到純凈物 |
舉 例 |
食鹽 |
食鹽水溶液 |
(2)單質與化合物
項 目 |
單 質 |
化 合 物 |
|
概 念 |
由同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
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
|
共同點 |
均為純凈物 |
均為純凈物 |
|
不 同 點 |
宏觀 |
由同一種元素組成 |
由不同種元素組成 |
微觀 |
由同種原子組成 |
由不同種原子組成 |
|
相互 關系 |
![]() |
||
舉 例 |
氧氣(O2) |
氧化銅(CuO) |
(3)酸、堿、鹽
項 目 |
酸 |
堿 |
鹽 |
概 念 |
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
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
電離時生成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 |
共同點 |
均為化合物,且溶于水后的溶液或晶體熔化后都能導電 |
||
不同點 |
水溶液中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 |
水溶液中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 |
水溶液中是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 |
相互關系 |
![]() |
||
舉 例 |
NaOH |
HCl |
NaCl |
2.重點概念的含義與應用
(1)純凈物和混合物
這是研究物質時首先遇到的問題,是純物質還是不純的物質。
純凈物是由同一種物質組成,從微觀上看是由一種分子構成,因此,純凈物具有固定的性質�;旌衔锸怯蓛煞N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從微觀上看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分子混合面成,相互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質,因此混合物沒有固定的性質。
(2)單質和化合物
這是從所含元素角度看純凈物時,將純凈物進行分類的。
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從微觀上看它是由同種原子構成,可分為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衔锸怯刹煌N元素組成,從微觀上它是由不同種原子構成。
(3)氧化物 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根據其性質還可分為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到高中學習時還會有兩性氧化物。
學習氧化物概念后,應會把知識遷移,推導出其它由兩種元素組成化合物的有關概念,如氯化物(HCl、NaCl)、硫化物(Na2S、CuS)、氫化物(HCl、HI)等。
(4)酸、堿、鹽 這是從某些化合物溶于水后(或晶體熔化后)能否導電,導電者的水溶液能發(fā)生電離,從電離的生成物來分類和命名的。
1.知識結構
3.易錯易混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1)分子和原子
|
分 子 |
原 子 |
定義 |
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粒子 |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
區(qū)別 |
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
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 |
聯系 |
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分成原子,這些原子又可構成新的分子 |
(2)原子和離子
|
原 子 |
離 子 |
|
陽 離 子 |
陰 離 子 |
||
結構 |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
電性 |
不顯電性 |
顯正電性 |
顯負電性 |
相互 關系 |
陽離子![]() |
(3)元素和原子
|
元 素 |
原 子 |
概念 |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
區(qū)別 |
宏觀概念,只表示種類,不能表示個數,表示物質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 |
微觀概念,既表示種類,也能表示個數,表示物質是由哪些 原子或每個分子由幾個原子構成的 |
聯系 |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原子結構中的質子數決定著元素的種類,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往往決定著元素的化學性質 |
(4)質子、中子和電子
|
質 子 |
中 子 |
電 子 |
電性 |
帶正電 |
不帶電 |
帶負電 |
電量 |
1 |
0 |
1 |
質量 |
1.6726×10-27千克 |
1.6748×10-27千克 |
![]() |
相對 質量 |
≈1 |
≈1 |
≈![]() |
對元素的作用 |
質子數目決定元素的種類 |
中子數目影響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
最外層電子數目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 |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