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鹽可由金屬與酸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的是----[ ] A.HgCl2 B.FeCl3 C.Fe(NO3)2 D.AlCl3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置換反應是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之一.
(1)金屬與鹽溶液之間的置換反應,一般是活動性較強的金屬可把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如銅能和硝酸銀溶液反應
①寫出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u+2AgNO3═Cu(NO32+2Ag
Cu+2AgNO3═Cu(NO32+2Ag

②由此判斷金屬的活動性:Ag
 Cu(選填“>”、“=”或“<”)
③發(fā)生反應的現(xiàn)象是
銅的表面有銀白色物質生成,溶液有無色逐漸變?yōu)樗{色
銅的表面有銀白色物質生成,溶液有無色逐漸變?yōu)樗{色

④在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物是還原劑,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物是氧化劑.請你指出上述反應中,氧化劑是
AgNO3
AgNO3

(2)非金屬單質也具有類似金屬與鹽溶液之間的置換反應的規(guī)律,即活動性較強的非金屬可把活動性較弱的非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如在溶液中可發(fā)生下列反應:
Cl2+2NaBr═2NaCl+Br2,I2+Na2S═2Na2I+S↓,Br2+2KI═2KBr+I2
由此可判斷:
①S、Cl2、I2、Br2非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順序是
Cl2>Br2>I2>S
Cl2>Br2>I2>S

②下列化學方程式書寫錯誤的是
BD
BD

A.Cl2+2NaI=2NaCl+I2            B.I2+2KBr=2KI+Br2
C.Br2+Na2S=2NaBr+S↓          D.Cl2+KS=2K2C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金屬用途廣泛,其結構和性質等是化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1)如圖是鋁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_______。
A.鋁原子中的質子數(shù)為13
B.在化合物中鋁通常顯+3價
C.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鋁可作導線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2)某化學小組用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進行了如圖實驗,并對溶液A和固體B的成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提出問題】溶液A中的溶質可能有哪些?
【做出猜想】
① 只有Zn(NO32           ②  Zn(NO32、AgNO3   
③ Zn(NO32、Cu(NO32   ④  Zn(NO32、Cu(NO32、AgNO3
【交流討論】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填標號),其理由是_______。
【實驗探究】若猜想①成立,通過以下實驗可確定固體B的成分,請將下表填寫完整。
實驗步驟
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取少量固體B,滴加_______
有氣泡產生
 固體B含有Cu 、Ag和_
 
(3)新型材料納米級 Fe 粉具有廣泛的用途,它比普通 Fe 粉更易與氧氣反應,其制備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納米級Fe粉在空氣中易自燃。實驗中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
②寫出H2還原FeCl2,置換出鐵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
③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最后制得的納米級 Fe 粉樣品中混有少量的 FeCl2雜質。取樣品20g,加入足量的鹽酸,生成氫氣 0.7 g。請計算該樣品中單質 Fe 的質量分數(shù)(請寫出計算過程)。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通過“金屬和金屬材料”和“燃燒”的復習,同學們對課本上“活動性較強的金屬一般可以將位于其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以及“支持燃燒的氣體一般是氧氣”這兩句話產生了質疑.在老師的幫助下,用金屬鈉來探究下列問題:
問題:金屬鈉能否置換出硫酸銅溶液中的銅?金屬鈉能否在其他氣體(如:CO2)中燃燒?
【查閱資料】金屬Na性質活潑,常溫下,它極易與氧氣反應生成白色固體氧化鈉,氧化鈉溶于水生成氫氧化鈉.金屬鈉還可以與水劇烈反應放出氫氣.
【實驗一】:①在實驗室中,金屬鈉保存在煤油中;②用鑷子從煤油中取出一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煤油后投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到溶液中出現(xiàn)藍色沉淀,但沒有紅色的物質析出;③按照步驟②將金屬鈉投入水中,待反應結束后滴加酚酞溶液,發(fā)現(xiàn)溶液變紅.
【實驗二】:將燃燒的鈉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氣瓶中,觀察到鈉在CO2中繼續(xù)燃燒,反應后冷卻,瓶內附著黑色顆粒,并粘附著白色物質.
【問題討論】
(1)金屬鈉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________.
(2)根據(jù)上述資料和 實驗一中的現(xiàn)象寫出鈉塊投入硫酸銅溶液所發(fā)生的反應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二中生成的黑色顆粒是________,而白色物質可能是什么呢?
①同學們圍繞白色物質可能是什么產生如下猜想:甲認為白色物質是氧化鈉,乙認為是碳酸鈉,丙認為是氧化鈉和碳酸鈉的混合物,丁認為是氫氧化鈉.我認為認為丁的猜想是錯誤的,理由是________.
②對白色物質是什么進行實驗再探究,方案設計如下:
方案1:取該樣品少量于試管里,加入適量的水,振蕩,過濾,向濾液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變成紅色,結論:白色物質中一定有氧化鈉.
方案2:取該樣品少量于試管里,滴加足量稀鹽酸,溶液中有氣泡冒出,結論:白色物質中一定有________.
方案3:取該樣品少量于試管里,加入適量的水,振蕩,過濾,向濾液中加入過量的
________溶液(供選試劑:A.石灰水B.氯化鈣溶液 C.硫酸銅溶液),出現(xiàn)白色沉淀,然后過濾,再向溶液里滴加無色酚酞試液,無明顯現(xiàn)象出現(xiàn).則________(在甲、乙、丙中選)的猜想成立.
③評價與反思:小娟同學認為實驗方案1得出的結論不正確,其理由是________
④結論:金屬鈉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應  用】實驗室中的金屬鈉著火時,你的滅火方法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金屬材料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

(1)右圖是金屬銅的一個應用實例,利用了金屬銅的_______性。

(2)鋁制品在空氣中不易銹蝕,原因是鋁有“自我保護”作用,產生致密的保護膜,鋁在空氣中“自我保護”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3)鐵制品很容易銹蝕。

①某同學設計了下圖所示的裝置探究鐵銹蝕的條件。a管中裝入少量煮沸的蒸餾水,b管中是干燥的空氣。調節(jié)L端與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緊木塞。一段時間后觀察。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

A.只有a管中的鐵釘會銹蝕          

B.L端與R端的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該實驗不能說明鐵生銹與空氣有關 

 D.該實驗說明鐵的銹蝕與空氣和水有關

②為了防止鐵制品生銹,除了保持其清潔干燥或在其表面形成保護膜外,還可以       。

(4)若只用一種金屬單質,兩種鹽溶液,來驗證鋅、銅、銀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則驗證過程中所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鋁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完成“銅樹”實驗時,先要除去鋁絲表面的氧化膜,常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若用稀鹽酸處理,當看到_________現(xiàn)象時,表明氧化膜已被破壞。

(5)合成氣(CO和H2)可用于制備被稱為21世紀新型燃料的二甲醚(CH3OCH3),還可用于冶煉金屬,其部分生產過程示意圖如下:

①二甲醚(CH3OCH3)可由合成氣(CO和H2)在一定的條件下制得。反應過程中CO和H2按分子個數(shù)比1∶2進行反應,制得二甲醚時,生成的另一種物質是          。

②根據(jù)示意圖中標示的物質,合成氣在冶煉鐵的生產過程中發(fā)生了兩個重要的反應,其中不屬于置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金屬材料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
(1)下圖是金屬銅的一個應用實例,利用了金屬銅的_______性。

(2)鋁制品在空氣中不易銹蝕,原因是鋁有“自我保護”作用,產生致密的保護膜,鋁在空氣中“自我保護”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3)鐵制品很容易銹蝕。
①某同學設計了下圖所示的裝置探究鐵銹蝕的條件。a管中裝入少量煮沸的蒸餾水,b管中是干燥的空氣。調節(jié)L端與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緊木塞。一段時間后觀察。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

A.只有a管中的鐵釘會銹蝕
B.L端與R端的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該實驗不能說明鐵生銹與空氣有關
D.該實驗說明鐵的銹蝕與空氣和水有關
②為了防止鐵制品生銹,除了保持其清潔干燥或在其表面形成保護膜外,還可以      
(4)若只用一種金屬單質,兩種鹽溶液,來驗證鋅、銅、銀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則驗證過程中所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鋁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完成“銅樹”實驗時,先要除去鋁絲表面的氧化膜,常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若用稀鹽酸處理,當看到_________現(xiàn)象時,表明氧化膜已被破壞。
(5)合成氣(CO和H2)可用于制備被稱為21世紀新型燃料的二甲醚(CH3OCH3),還可用于冶煉金屬,其部分生產過程示意圖如下:

①二甲醚(CH3OCH3)可由合成氣(CO和H2)在一定的條件下制得。反應過程中CO和H2按分子個數(shù)比1∶2進行反應,制得二甲醚時,生成的另一種物質是         。
②根據(jù)示意圖中標示的物質,合成氣在冶煉鐵的生產過程中發(fā)生了兩個重要的反應,其中不屬于置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