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列物質加熱后沒有固體生成的化學變化是( ) ①氯酸鉀, ②銅, ③水, ④氧化汞, ⑤堿式碳酸銅. A. 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③④⑤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列物質加熱后沒有固體生成的化學變化是( �。�
①氯酸鉀;  ②銅;  ③水;  ④氧化汞;  ⑤堿式碳酸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列物質加熱后沒有固體生成的化學變化是(  )
①氯酸鉀;  ②銅;  ③水;  ④氧化汞;  ⑤堿式碳酸銅.
A.①②B.④C.④⑤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列物質加熱后沒有固體生成的化學變化是( )
①氯酸鉀;  ②銅;  ③水;  ④氧化汞;  ⑤堿式碳酸銅.
A.①②
B.④
C.④⑤
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酸、堿、鹽是有廣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圍繞這幾類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1)同學們打開盛濃鹽酸和濃硫酸試劑瓶的瓶蓋,立即就能把它們區(qū)分開來,這是因為
鹽酸具有揮發(fā)性,濃鹽酸的瓶口有白霧,而濃硫酸的瓶口沒有白霧
鹽酸具有揮發(fā)性,濃鹽酸的瓶口有白霧,而濃硫酸的瓶口沒有白霧

(2)右圖是某試劑瓶標簽上的內(nèi)容.要把10 g這種濃硫酸稀釋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質量為
39
39
g.
稀釋濃硫酸時,不可將水倒進濃硫酸里,這是因為
濃硫酸的密度大,水的密度較小,如果將水倒進濃硫酸里,水浮在濃硫酸上面,溶解時放出的熱會使水立刻沸騰,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飛濺,造成危險
濃硫酸的密度大,水的密度較小,如果將水倒進濃硫酸里,水浮在濃硫酸上面,溶解時放出的熱會使水立刻沸騰,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飛濺,造成危險

(3)為探究一瓶氫氧化鈉固體的變質情況,同學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取少量該固體樣品置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一種無色溶液,發(fā)現(xiàn)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該樣品中含有碳酸鈉,由此可確定該固體已發(fā)生變質.則無色溶液可能是
稀鹽酸
稀鹽酸

②為探究該固體中是否還有未變質的氫氧化鈉,同學們又進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實驗.已知碳酸鈉的水溶液呈堿性,它的存在會對氫氧化鈉的檢驗造成干擾;氯化鈉溶液呈中性.
部分物質的溶解性表(20℃)
陰離子
陽離子
OH- NO3- Cl- SO42- CO32-
H+ 溶、揮 溶、揮 溶、揮
Na+
Ba2+ 不溶 不溶
請根據(jù)“部分物質的溶解性表”所提供的信息,將下表填寫完整.
實驗目的 實驗操作 現(xiàn)象 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除去碳酸鈉 取少量該固體樣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適量的
BaCl2
BaCl2
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a2CO3+BaCl2═BaCO3↓+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
檢驗是否含有氫氧化鈉 在濾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濾液變?yōu)榧t色
濾液變?yōu)榧t色
該樣品中含有氫氧化鈉
(4)若73g質量分數(shù)為20%的鹽酸與127g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中和,試計算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杰和小燕學習了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后,知道碳與氧氣反應,若反應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同。于是兩人聯(lián)想到木炭粉與氧化銅發(fā)生的反應可能有:

①C+2CuO2Cu+CO2↑          ②C+CuOCu+CO↑

        他們想來驗證自己的想法,請你和他們一起進行探究:(請完成下列空白處)

【提出問題】木碳與氧化銅反應除生成單質銅外,另一種生成物是什么?

【猜想與假設】木炭粉與氧化銅反應生成物有三種可能:

⑴產(chǎn)物是銅和一氧化碳  ⑵產(chǎn)物是銅和二氧化碳   ⑶產(chǎn)物是            ①▲           。

【設計方案】

⑴檢驗CO2的方法是                  ②▲                           。(用方程式表示)

⑵如何檢驗產(chǎn)物中是否存在CO,兩位同學分別提出了檢驗CO的方案,但都被大家否定了。請在下表中寫出不可行的原因。


檢驗方案

不可行的原因

小杰

把小動物放在收集的氣體中,觀察能否存活

③▲

小燕

點燃生成的氣體,觀察能否燃燒

④▲

    

 查閱資料后,他們把濾紙浸泡在磷鉬酸與氯化鈀的黃色混合液中,制成試紙(試紙遇一氧化碳立刻變藍,而遇二氧化碳不反應)

【實驗結論】設計的實驗裝置(如下圖1):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A中固體由黑色變成紅色

有Cu生成

B中黃色試紙變藍

有  ⑤▲   生成

C中             ⑥▲              

有CO2生成

【反思與評價】

⑴如果A裝置中的試管口高于試管底部,在實驗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⑦▲      。

⑵實驗結束時,為防止銅被氧化,必須先停止加熱,待銅冷卻后再將試管口的橡皮塞取下,因此若沒有B試劑瓶,可能導致的后果是                 ⑧▲                        。

⑶根據(jù)實驗結論,從環(huán)保的角度考慮,上述裝置C后應添加的裝置是        ⑨▲         。

【拓展與交流】

     如果用如圖2裝置代替圖1中的A裝置,這樣既可以排盡試管中的空氣,又能將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都“趕”出來,該氣體可能是      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