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已知: +O2 ΔH=-348.3 kJ/mol +O2(g)===Ag2O(s) ΔH=-31.0 kg/mol 則Zn與Ag2O 反應(yīng)生成ZnO和Ag的熱化學(xué)方程式為 ( ) A.Zn(s)+Ag2O ΔH=317.3 kJ/mol B.Zn+Ag2O===ZnO+2Ag ΔH=317.3 kJ/mol C.Zn(s)+Ag2O ΔH=-317.3 kJ/mol D.2Zn(s)+2Ag2O ΔH=-317.3 kJ/mol 解析:用+Ag2O ΔH=-348.3 kJ/mol-=-317.3 kJ/mol.故選C. 答案:C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鋅錳干電池是最早使用的化學(xué)電池,其基本構(gòu)造如圖所示.
(1)鋅錳干電池的負(fù)極是
Zn
Zn
,電路中每通過0.2mole-,負(fù)極質(zhì)量減少
6.5
6.5
g;工作時NH4+離子在正極放電產(chǎn)生兩種氣體,其中一種氣體分子是含10e-的微粒,正極的電極反應(yīng)式是
2NH4++2e-=2NH3↑+H2
2NH4++2e-=2NH3↑+H2

(2)某研究小組對電池內(nèi)黑色糊狀物進(jìn)行了下列實驗.
電池內(nèi)黑色糊狀物粉末
無色溶液
溶解過濾
黑色殘渣
已知:Zn(OH)2是兩性氫氧化物.完成下列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和解釋
取少量上述無色溶液于試 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過量,再加熱 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消失,
白色沉淀消失,

產(chǎn)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產(chǎn)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無色溶液中存在Zn2+、NH4+離子
檢驗NH4+離子存在的離子方程式是
NH4++OH-
  △  
.
 
NH3↑+H2O
NH4++OH-
  △  
.
 
NH3↑+H2O
(3)利用殘渣中分離出的MnO2,研究其在H2O2制O2過程中的作用.實驗裝置如右圖所示.將等物質(zhì)的量濃度、等體積H2O2溶液加入燒瓶中,分別進(jìn)行2個實驗(氣體的體積在相同條件下測定).

序號 燒瓶中的物質(zhì) 實驗記錄 實驗結(jié)論與解釋
實驗一 足量MnO2 收集到56mL氣體 MnO2做催化劑
實驗二 足量MnO2和稀硫酸 黑色粉末部分溶解,
收集到112mL氣體
MnO2做氧化劑,生成Mn2+離子
實驗一、二中參加反應(yīng)的H2O2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1:1
1:1
,實驗二中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
H2O2+2H++MnO2=Mn2++2H2O+O2
H2O2+2H++MnO2=Mn2++2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鋅錳干電池是最早使用的化學(xué)電池,其基本構(gòu)造如圖1所示.
(1)鋅錳干電池的負(fù)極電極反應(yīng)式是
Zn-2e-═Zn2+
Zn-2e-═Zn2+
,電路中每通過0.4mol e-,負(fù)極質(zhì)量減少
13.0
13.0
g;工作時NH4+離子在正極放電產(chǎn)生2種氣體,其中一種氣體分子是含10e-的微粒,正極的電極反應(yīng)式是
2NH4++2e-═2NH3↑+H2
2NH4++2e-═2NH3↑+H2

(2)某研究小組對電池內(nèi)黑色糊狀物進(jìn)行了如圖2所示實驗

已知:Zn(OH)2是兩性氫氧化物.完成下列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
①取少量上述無色溶液于試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過量. 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逐漸溶解,產(chǎn)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白色沉淀逐漸溶解,產(chǎn)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無色溶液中
存在Zn2+離子
將溶液加熱,并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貼在玻璃棒的一端置于試管口
將溶液加熱,并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貼在玻璃棒的一端置于試管口
紅色石蕊試紙變藍(lán)
紅色石蕊試紙變藍(lán)
無色溶液中
存在NH4+離子
(3)利用殘渣中分離出的MnO2,研究其在H2O2制O2過程中的作用.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將等物質(zhì)的量濃度、等體積H2O2溶液加入分液漏斗中,分別進(jìn)行2個實驗(氣體的體積在相同條件下測定).
序號 燒瓶中的物質(zhì) 實驗記錄 實驗結(jié)論與解釋
實驗一 足量MnO2 收集到56mL氣體 MnO2做催化劑
實驗二 足量MnO2
和稀硫酸
黑色粉末部分溶解,
收集到112mL氣體
MnO2做氧化劑
MnO2做氧化劑

生成Mn2+離子
生成Mn2+離子
①實驗一、二中參加反應(yīng)的H2O2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1:1
1:1
;
②實驗二中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
H2O2+2H++MnO2═Mn2++2H2O+O2
H2O2+2H++MnO2═Mn2++2H2O+O2

③在測量氣體體積時,除要注意待氣體溫度恢復(fù)至室溫、平視讀數(shù)外,還需要注意
上下移動B管,使A、B兩管中液面相平
上下移動B管,使A、B兩管中液面相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1)在25℃、101kPa下, 1g甲烷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tài)H2O,放出55 kJ的熱量,寫出表示甲烷燃燒熱的熱化學(xué)方程式:                         。

(2)2Zn(s)+O2(g)=2ZnO(s)  ΔH1 = —702 kJ/mol

2Hg(l)+O2(g)=2HgO(s)  ΔH2 = —182 kJ/mol

由此可知ZnO(s)+Hg(l)= Zn(s)+HgO(s) △H3=           。

(3)已知 2SO2(g)+O2(g) =2SO3(g)反應(yīng)過程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已知1mol SO2(g)氧化為1mol SO3的 ΔH=—99kJ·mol-1.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中A、C分別表示                            ,

②E的大小對該反應(yīng)的反應(yīng)熱有無影響?         。該反應(yīng)通常用V2O5作催化劑,加V2O5會使圖中B點升高還是降低?         ,理由是               

③圖中△H=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8分)硫一碘循環(huán)分解水制氫主要涉及下列反應(yīng):

Ⅰ     SO2+2H2O+I2===H2SO4+2HI

Ⅱ     2HIH2+I2

Ⅲ     2H2SO4===2SO2↑+O2↑+2H2O

(1)分析上述反應(yīng),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反應(yīng)Ⅲ易在常溫下進(jìn)行

b.反應(yīng)Ⅰ中SO2氧化性比HI強

c.循環(huán)過程中需補充H2O

d.循環(huán)過程中產(chǎn)生1mol O2的同時產(chǎn)生1mol H2

 (2)一定溫度下,向1L密閉容器中加入1mol HI(g)

發(fā)生反應(yīng)Ⅱ,H2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

0~2 min內(nèi)的平均反應(yīng)速率v(HI)=         

該溫度下,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數(shù)K=       。

       相同溫度下,若開始加入HI(g)的物質(zhì)的量是原來的2倍,則       是原來的2倍。

 a.平衡常數(shù)   b.HI的平衡濃度    c.達(dá)到平衡的時間    d.平衡時H2的體積分?jǐn)?shù)

(3)實驗室用Zn和稀硫酸制取H2,反應(yīng)時溶液中水的電離平衡       移動(填“向左”“向右”或者“不”);若加入少量下列試劑中的      ,產(chǎn)生H2的速率將增大。

   a.NaNO3       b.CuSO4      c.Na2SO4        d.NaHSO3

(4)以H2為燃料可制成氫氧燃料電池。

     已知  2H2(g)+O2(g)===2H2O(l)   △H=-572KJ.mol-1

       某氫氧燃料電池釋放228.8KJ電能時,生成1mol液態(tài)水,該電池的能量轉(zhuǎn)化率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1)在25℃、101kPa下, 1g甲烷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tài)H2O,放出55 kJ的熱量,寫出表示甲烷燃燒熱的熱化學(xué)方程式:                        。
(2)2Zn(s)+O2(g)=2ZnO(s)  ΔH1 =" —702" kJ/mol
2Hg(l)+O2(g)=2HgO(s)  ΔH2 =" —182" kJ/mol
由此可知ZnO(s)+Hg(l)= Zn(s)+HgO(s)△H3=          。
(3)已知 2SO2(g)+O2(g) =2SO3(g)反應(yīng)過程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已知1mol SO2(g)氧化為1mol SO3的 ΔH=—99kJ·mol-1.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中A、C分別表示             、             
②E的大小對該反應(yīng)的反應(yīng)熱有無影響?        。該反應(yīng)通常用V2O5作催化劑,加V2O5會使圖中B點升高還是降低?        ,理由是              
③圖中△H=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