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造就了以血緣為紐帶的龐大的家庭系統(tǒng),而姓氏則成為它們內存聯(lián)系的外在表現(xiàn),婚姻使人類繁衍自身的基本形式,家庭是人類生活的細胞,婚姻的產生、家庭的建立,使家族延續(xù)不斷,婚姻與家庭的歷史變化反映了人類生活方式的進步,這一切成為人類社會結構基礎的構成部分,同時也反映出人類文明所走過的歷程。
[資料附錄]
材料一: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婚姻習俗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為獨特的要數(shù)瀘沽湖畔的摩梭人的阿注婚。阿注婚分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種形態(tài)。
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語中是親密的朋友之意,其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結交阿注關系的夫妻沒有實質上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男子夜間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親或姐妹撫養(yǎng),父親不撫養(yǎng)孩子,他撫養(yǎng)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撫養(yǎng)。在農忙季節(jié),女方家需要幫忙,男方可以前去協(xié)助。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阿注婚的基礎,雙方一旦產生了愛情,就可以結交為阿注關系。
阿注婚的特點在于維系以母親為核心的血緣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關系、婆媳關系、妯娌關系等。母親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誰能干就由誰來承擔家庭的重任。
阿注同居婚:在長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態(tài)也在逐漸轉變,由分居向同居轉化,其特點是:男女雙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個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無論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員。
以上兩種阿注婚,同一母系血緣內,是絕對禁止結交阿注關系的。
――新華網(wǎng)http://www.yn.xinhuanet.com/travel/2003-10/17/content_1068873.htm
材料二:
德國社會學家L?穆勒曾經(jīng)將婚姻的動機歸納為三種,即經(jīng)濟、子女和感情。認為在上古時代經(jīng)濟第一,子女第二,愛情第三;中古時代,子女第一,經(jīng)濟第二,愛情第三;現(xiàn)代社會,愛情第一,子女第二,經(jīng)濟第三。古代社會,婚姻的主導動機緣于婦女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活工具,娶妻是為了增加勞動力,人的性欲在婚姻之外可以得到滿足。人類婚姻史的第二個時期,婦女勞動范圍逐漸變小,財富及繼承問題日益突出,于是關于個人至親骨肉的后代觀念便成了婚姻的主導動機。娶妻是為了生育合法的兒女和照管家室。第三時期,婦女社會地位起了變化,個人自由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愛情成了婚姻的主導動機,其次才是生兒育女和權衡經(jīng)濟。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社會學卷》
[板書設計]
形成的基礎:男女性別倫理觀念
婚姻制度 演變過程; 群婚制、族內婚→族外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
社會形態(tài) 原始人群時期 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產生時期:氏族公社階段
中國姓氏
演變過程:姓――產生與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氏――產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姓氏與家族
秦漢以后逐漸合一
血緣聚居
中國家族與家庭:一夫一妻或多妻家庭
家族 家庭
(嫡長子繼承制)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聯(lián)合家庭
[訓練設計]
右圖是公元前3000多年大汶口遺址35號
墓的復原圖。 墓中的成年男子位于墓穴中部,成
年女子右臂摟一小孩,居男子右側,眾多隨葬品大多被放置在靠近丈夫一側。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大汶口墓地里,有人骨架的128座墓里有8座合葬墓。已鑒定為男女合葬墓者有4座。
從以上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你能得出什么有效信息?
答案:大汶口文化時期,居民已出現(xiàn)男子地位高于女子地位的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