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語文試題(上海卷)
一 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5題。(15分)
①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的設計方案,在傳統(tǒng)的斗拱造型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現代轉譯。斗拱榫卯穿插的運用,保持了最為世人所理解的中國建筑元素,而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更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和氣度。與國家館相呼應的地區(qū)館平臥其下,則引入江南園林的理念,以現代園林空間來軟化主體建筑與城市周邊的關系。整個設計一寓“天”,一寓“地”,體現出東方哲學對于“天地”關系的理解,以及對理想人居環(huán)境的憧憬。幾年之后,這個世博中國館必將成為上海的新地標,雄踞于浦江之濱,給上海和中國帶來新的光榮和自豪。http://www.xhyww.com 興化語文網
②城市地標是一座城市最具標志性的建筑或景觀,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這座城市區(qū)別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國歷史上唐代長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宮、蘇州之虎丘、揚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灘,都是歷史上極具特色和標志性的城市景觀,并積淀為一種獨特的城市意象。隨著我國當代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fā)展,新的城市地標不斷浮出地表。這些新的城市地標如何與城市的歷史文脈相協調,并體現出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已成為今天城市建設中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③所謂歷史文脈,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它是在城市產生和發(fā)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慢慢積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響著生活于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體驗和共有的文化想象,由于中國很早就是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因而其城節(jié)必然烙有大體一致的中國特色;同時由于中國疆域遼闊,分成許多文化區(qū)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鮮明的地方特點。王國維說過“都邑者,政治與文化之標征也”,就是說,城市是一個國家、民族和區(qū)域政治與文化的標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標,理應與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標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標,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華,或是一味追求前衛(wèi)和怪誕,與周邊的歷史文脈形成尖銳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別是地標性建筑關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一旦造好,就很難改變,因而近年來有不少公認的敗筆,已成為城市中極不和諧的音符,為世人所詬病,并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標必須和城市的歷史文脈相協調,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嘗試,由著名建筑學家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就是其中一例。該建筑地處著名的蘇州園林忠王府和拙政園旁邊,樓層不高,灰白色調,青磚鋪地,窗格透綠,曲徑通幽,移步換景,與周邊建筑和環(huán)境完全融為一體。它繼承了蘇州園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風格,整個建筑的灰白色調和傳統(tǒng)的粉墻黛瓦非常協調。不僅如此,城市新地標還應在原有城市地標的基礎上有所承續(xù)與發(fā)展。這方面我們可以舉出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的建筑群。前者為歐洲古典建筑,凝重、端莊、厚實,代表著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富有現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東開發(fā)以后的新上海形象。這兩組地標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歷史文脈,又互為映襯,以黃浦江為界,形成了相互呼應的“雙城記”,成為今天上海最顯著的標志。
⑤強調城市新地標要與歷史文脈相協調,并不是說一味復古,不要創(chuàng)新,只是說創(chuàng)新首先要有個文化底色和基調,這個底色和基調就是中國特色、地方特點。世博中國館的設計體現了這一思路,如國家館的“故宮紅”色調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國元素。但無論國家館還是地區(qū)館又都不是一味復古,而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從而體現了傳統(tǒng)和現代的完美結合,以及國家和地區(qū)的和諧一致。世博中國館的建設,將為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留下一座紀念碑式的建筑,也給今天和未來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標。
1. 第②段中列舉了我國多處城市景觀,用意是_
_ 。(2分)
2. 第③段“近年來有不少公認的敗筆”一句中“敗筆”的意思是_
_ 。(2分)
3.對“歷史文脈”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城市地標與城市的歷史文脈應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B.歷史文脈總是在一座城市出現的時候產生和發(fā)展的。
C.歷史文脈也是王國維說的城市“政治與文化之標征”。
D.城市新地標與歷史文脈相協調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調。
4.閱讀第④段,簡述城市新地標與原有地標之間的關系。(3分)
答:
5.聯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5分)
答: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6-12題。(22分)
燈籠紅
①我們家鄉(xiāng)有一種香瓜叫作“燈籠紅”。這瓜熟透了以后,瓤兒紅得像點亮的燈籠。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燈籠紅。她面孔焦黑,布滿老樹皮般的皺紋,可是心靈卻如瓜瓤那么又紅又甜。我的童年時期見過不少這樣的老人,他們經歷了艱難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內部釀出并積聚起雋永而仁慈的美好性靈。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歲以上,我四歲那年,她無疾而終。我跟她在一盤大坑上挨著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鋪好,像往常那樣,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動地盤腿坐在上面,為的是把被窩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鉆進被窩,曾祖母隔著被子撫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為止。那時正是嚴寒的冬天。當我在溫暖的被窩里做著夢的時候,曾祖母在我身邊平靜地向人生告別了。
③我睡得死,醒來時天大亮。平時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說話,今天為甚仍穩(wěn)睡著?側臉一瞧,一雙繡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頭外面,不是過大年,為甚穿新鞋?還有,她怎么頭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來,看見姐姐立在門口嚶嚶地哭泣,屋里有幾個大人靠躺柜立著。我坐起來,剛喊了聲“老娘娘”(家鄉(xiāng)對曾祖母這么叫,第一個“娘”讀入聲),就被一雙有力的手臂連被窩一塊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著,我并不曉得曾祖母已死,喊著“老娘娘……”這時我才聽見我的幾個姐妹也都哭喊著“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門口平放著一扇廢棄的石磨,夏日黃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從遠遠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著嗓門喊我“漢子,漢子,快過來!”我們家鄉(xiāng)女人把丈夫才叫“漢子”,曾祖母“漢子漢子”地叫我,引得過路的人狂笑不止。這個細節(jié)我一直沒有忘記。我跑到她身邊,她牽著我的手走進大門。一進大門,有一間堆放麥秸的沒門沒窗的房子。麥秸經過碌碡壓過以后很柔軟,我們叫“麥滑”。當年的麥秸都有股濃馥的太陽味兒,我自小覺得凡太陽曬過的東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兒。在收割季節(jié)的莊稼葉子上能聞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聞到,熟透的“燈籠紅”香瓜散發(fā)出的太陽味兒最濃。
⑤曾祖母叮嚀我:“你看著,不要讓人來!蔽倚睦锶靼,假裝著懵懵懂懂,隔著麥秸,我早聞到了誘人的燈籠紅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麥秸上。雙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個身子幾乎埋進麥秸里,麥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陽味兒被揚了起來,刺得鼻孔直癢癢。她終于掏出三五個“燈籠紅”,逐個聞一聞,挑出其中最熟的一個遞給我,把剩下那幾個又深深地寄在麥秸里面。家鄉(xiāng)話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麥秸里兩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釀得全熟,濃濃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燈放射出的光芒,只不過不像燈光能看得見。其實跟看得見也差不多,一聞到香味就等于看見紅爍爍的瓜瓤了。我們回到大門口磨盤上坐著,曾祖母眼瞅著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連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給我的只有上面說的一些夢一般的事跡。隱約地記得她個子很矮小,穿的襖肥而長,寬大的袖口卷起半尺來高,里面總寄放些小東西,她會從里面給我掏出幾個醉棗或麥芽糖。對曾祖母的手我還有記憶。她總用干澀的手撫摸我的面孔,晚上當我鉆進被窩,她的手伸進被窩久久地緩慢地撫摸著我,從胸口直撫摸到腳心,口里念念有辭:“長啊,長啊!”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別的,關于她,我什么也記不得了。她早已隱沒進了無法憶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歷史的內腔之中了。
⑦聽說曾祖母年輕時性子很剛烈,說一不二,村里有個姓王的武舉人(是全縣有名的摔跤場的評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卻異常的溫厚,像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安靜地等著大雪深深地封蓋住它。她從人世間隱沒了,回歸到了生養(yǎng)她的渾然無覺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們(無以數計)生命的靈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6.家鄉(xiāng)的女人把丈夫叫“漢子”,曾祖母卻這樣叫“我”,這是因為
。(1分)
7.閱讀第⑤段畫線的兩處細節(jié)描寫,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異。(2分)
答:
8.文章為什么用“一些夢一般的事跡”來概括曾祖母留給“我”的記憶?(2分)
答:
9.第⑥段寫道:“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
簡析這句話的含義。(3分)
答:
10.對文章分析正確的兩項是(6分)【 】【 】
A.本文富于詩意,對“我”少年時代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充滿情趣和溫馨。
B.本文刻畫傳神,對曾祖母的描寫細致入微,很好地體現了她的剛烈性格。
C.本文從兒童視角敘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摯,通過對曾祖母的回憶,謳歌了母性的偉大和故鄉(xiāng)的美麗。
E.本文從死亡開始由近及遠倒敘有關曾祖母的記憶,深具感人的藝術魅力。
F.本文首尾呼應,點面結合,通過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農村老人群體形象。
11.概括本文的語言風格,聯系文章主要內容進行賞析。(3分)
答:
12.文章將曾祖母喻為“燈籠紅”,又將她喻為“收完了莊稼的一塊田地”,聯系全文對此
加以評析。(5分)
答:
(三)默寫(任選6空)。(6分)
【注:考生答題超過6空,按前6空順序評分】
13. (1)_ ,在晝猶昏;_ ,有時見日。(吳均《與朱元思書》)
(2)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_ 。(蘇洵《六國論》)
(3) _ ,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
(4) _ ,千載有余情。(陶淵明《詠荊軻》)
(5)何時倚虛幌,_ 。(杜甫《月夜》)
(6)潭中魚可百許頭,_ 。(柳宗元《小石潭記》)
(7)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中庸》)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4-16題。(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②潮。
巾發(fā)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臨長江。
14.“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出自王安石的_ (篇名)。
(1分)
15.對作品賞析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從楊柳和春風寫起,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美景。
B.頷聯以“傾”、“漲”夸張地抒發(fā)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聯寫出了作者因過早衰老,只能辭官歸隱的遺憾。
D.詩歌以“客思”貫穿全篇,表現了客居他鄉(xiāng)的哀傷。
16.聯系全詩,賞析“雪”和“朱”的表達效果。(4分)
答: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17-
建中四年,項城為叛軍困?h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日:“君,縣令也?苤廉斒;力不足,死焉,職也。君如逃,則人誰肯固矣!”侃日:“兵與財皆無,將若何?”曰:“如不守,縣為賊所得矣,倉廩皆其積也,府庫皆其財也,百姓皆其戰(zhàn)士也,國家何有?奪賊之財而食其食,重賞以令死士,其必濟!”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楊氏言曰:“縣令,誠主也;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墳墓存焉,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為賊之人耶?”眾皆泣。得數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賊者,中其帥,墜馬死。賊失勢,遂散走,項城之人無傷焉。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則人誰肯固矣( ) (2)其必濟( )
(3)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18.下列句中“為”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2分)
A.項城為叛軍困 B.縣令李侃,不知所為
C.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D.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力不足,死焉,職也。
譯文:
(2)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譯文:
20.楊氏對胥吏百姓的一番陳詞使得“眾皆泣”,原因是
。(2分)
21.聯系全文,概括楊氏的性格特點。(2分)
答:
(六)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①予赴友人孟誕先之約,以有此尋也。是時秋也,故曰“秋尋”。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積,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缽也;比之夏,如辭貴游①而侶韻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恥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燈也。天以此時新其位置,洗其煩穢,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動曰“悲秋”。予嘗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嘗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紙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輒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難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則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來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歸。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亦可樂也。
④曰“秋尋”者,又以見秋而外皆家居也。誕先日:“子家居詩少,秋尋詩多,吾為子刻《秋尋草》!
[注]①貴游:無官職的王公貴族。②孤寒:貧寒無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畫線句用不同的形象對應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答:
23.對“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對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傷。
B.我與那個悲秋者有著強烈的共鳴。
C.我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為宋玉那樣的悲秋者深感悲傷。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體現這一現象的一個字是_ _。(1分)
25.第③段可分為兩層,概括層次大意。(3分)
(1) _ _ (2)_ 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尋”,分析其作用。(4分)
答:
二 70分
27.作文
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一 80分
(一)(15分)
1.(2分)具體說明城市地標聚焦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顯了城市的特色(1分)。
2.(2分)與所在城市的歷史文脈形成尖銳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標(建筑或景觀)(1分)。
3.(3分)B
4.(3分)兩者互相協調,城市新地標在原有城市地標的基礎上有所承續(xù)與發(fā)展。(答對一點得2分)
5.(5分)國家館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宮紅”色調等傳統(tǒng)中國元素(2分,必須出現三點:國家館、斗拱造型、“故宮紅”色調。答出兩點得1分),地區(qū)館引入江南園林的理念(1分,必須出現兩點:地區(qū)館、江南園林的理念)。整個設計體現出東方哲學對于“天地”關系的理解(1分),以及對理想人居環(huán)境的憧憬(1分)。
(二)(22分)
6.(1分)曾祖母熱切盼望“我”成長為頂天立地的漢子(必須答出“熱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說法)
7.(2分)前一處體現了曾祖母的熱切心理,后一處顯示了她的滿足感。(答對一點得一分)
8.(2分)留下的印象時間已經久遠;都是不完整的、片斷性的;美好的。(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
9.(3分)我深感曾祖母對自己的影響深遠(1分)。至今還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這影響有物資層面上的關心,更是有精神層面上的滋養(yǎng)。
10.(6分)C E
11.(3分)本文語言本色、平實(1分)。文章主要敘寫了“我”的童年回憶,塑造了曾祖母這位慈愛、溫厚的鄉(xiāng)村老年婦女的形象(1分),語言與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5分)“燈籠紅”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實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莊稼的一塊土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溫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對曾祖母生命價值和特點的恰當形容(1分),也具有內在的關聯(1分),并形象地說明了曾祖母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1分)。
(三)(6分)
13.(6分)(1)橫柯上蔽 疏條交映。(2)如棄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雖已沒。(5)雙照淚痕干。(6)皆若空游無所依。(7)知恥近乎勇。
(四)(8分)
14.(1分)《游褒禪山記》
15.(3分)B
16.(4分)“雪”隱喻了白發(fā)(1分),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1分)。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1分)。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fā)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于衰老的感嘆更為深層(1分)。
(五)(18分)
17.(4分)(1)堅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2分)B
19.(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職分(1分)。(2)即使(1分)這樣,任職期滿就離開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這樣(1分)。
20.(2分)楊氏設身處地為胥吏、百姓考慮(1分),激發(fā)出眾人保衛(wèi)家園的志氣(1分)。
21.(2分)深明大義(1分)、有勇有謀、熱愛國家(答對任意一點得1分)。
(六)(13分)
22.(2分)形象直觀地(1分)表明作者對秋的喜愛(1分)。
23.(3分)C
24.(1分)動
25.(3分)(1)與山相知之樂(2分,答“恍然之樂”得1分)(2)家居之樂(1分)
26.(4分)開頭交待了“秋尋”的緣由(1分),結尾點明詩集的主要題材(1分)。首尾呼應,結構嚴謹(1分)。“秋尋”作為線索,貫穿全文(1分)。
二 70分
27.略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