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xí)題
 0  165247  165255  165261  165265  165271  165273  165277  165283  165285  165291  165297  165301  165303  165307  165313  165315  165321  165325  165327  165331  165333  165337  165339  165341  165342  165343  165345  165346  165347  165349  165351  165355  165357  165361  165363  165367  165373  165375  165381  165385  165387  165391  165397  165403  165405  165411  165415  165417  165423  165427  165433  165441  176998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某實驗小組的同學(xué)利用DIS實驗裝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為兩個相同的雙向力傳感器,該型號傳感器在受到拉力時讀數(shù)為正,受到壓力時讀數(shù)為負(fù).A連接質(zhì)量不計的細(xì)繩,可沿固定的板做圓弧形移動.B固定不動,通過光滑鉸鏈連接長0.3 m的桿.將細(xì)繩連接在桿右端O點構(gòu)成支架.保持桿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驟操作:

測量繩子與水平桿的夾角AOBθ

對兩個傳感器進(jìn)行調(diào)零

用另一根繩在O點懸掛一個鉤碼,記錄兩傳感器的讀數(shù)

取下鉤碼,移動傳感器A改變θ

重復(fù)上述實驗步驟,得到表格.

F1/N

1.001

0.580

1.002

F2/N

-0.868

-0.291

0.865

θ

30°

60°

150°

(1)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A傳感器對應(yīng)的是力________(選填F1F2”),鉤碼質(zhì)量為_______kg(保留一位有效數(shù)字).

(2)當(dāng)θ=90°時,兩個壓力傳感器的讀數(shù)分別為F1=________F2=__________

(3)本實驗中多次對傳感器進(jìn)行調(diào)零,對此操作說明正確的是____

A.因為事先忘記調(diào)零 B.何時調(diào)零對實驗結(jié)果沒有影響

C.為了消除橫桿自身重力對結(jié)果的影響 D.可以完全消除實驗的誤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物理實驗小組在探究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與其原長l0的關(guān)系實驗中,按圖所示安裝好實驗裝置,

讓刻度尺零刻度與輕質(zhì)彈簧上端平齊,在彈簧上安裝可移動的輕質(zhì)指針P,實驗時的主要步驟是:

將指針P移到刻度尺上l01=5 cm處,在彈簧掛鉤上掛上200 g的鉤碼,靜止時讀出指針?biāo)缚潭炔⒂涗浵聛恚?/span>

取下鉤碼,將指針P移到刻度尺上l02=10 cm處,在彈簧掛鉤上掛上250 g的鉤碼,靜止時讀出指針?biāo)缚潭炔⒂涗浵聛恚?/span>

取下鉤碼,將指針P移到刻度尺上l03=15 cm處,在彈簧掛鉤上掛上50 g的鉤碼,靜止時讀出指針?biāo)缚潭炔⒂涗浵聛恚?/span>

重復(fù)步驟,在每次重復(fù)時,都將指針P下移5 cm,同時保持掛鉤上掛的鉤碼質(zhì)量不變.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記錄、列表如下:

次數(shù)

彈簧原長l0/cm

彈簧長度l/cm

鉤碼質(zhì)量m/g

1

5.00

7.23

200

2

10.00

15.56

250

3

15.00

16.67

50

4

20.00

22.23

50

5

25.00

30.56

50

根據(jù)實驗步驟和列表數(shù)據(jù)(彈簧處在彈性限度內(nèi)),回答下列問題:

(1)重力加速度g10 m/s2.在實驗步驟中,彈簧的原長為15 cm時,其勁度系數(shù)k_____N/m.

(2)同一根彈簧的原長越長,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________(填選項前的字母).

A.不變     B.越大     C.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幼兒園的游樂場中,一小男孩從右側(cè)梯子爬上滑梯,用時10s,然后在上面平臺站了5s,接著從左側(cè)的滑梯上由靜止開始滑到水平地面,用時3s.下面關(guān)于他在滑梯上運(yùn)動情況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他爬上去和滑下來的路程相等

B. 他爬上去和滑下來的位移相同

C. 他在第15s末開始要下滑,指的是時間間隔

D. 他整個過程用時18s,指的是時間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兩小物塊A、B靜止于圖中的P點,P點距左側(cè)墻壁距離為x1,距右側(cè)墻壁距離為x2,F(xiàn)分別給A、B以一定的初速度vA、vB,是它們分別沿相反的方向開始做勻減速直線運(yùn)動,已知vA=25m/s,vB=7m/s,aA=5m/s2,aB=1.4m/s2,A、B與豎直墻壁相撞后都等速率反彈且反彈后仍以原來的加速度大小繼續(xù)做勻減速直線運(yùn)動。求:

(1)x1=40m,求A與墻壁碰撞前瞬間的速度大;

(2)A反彈后不再與B發(fā)生碰撞,求A物塊的運(yùn)動時間;

(3)若已知x2,求為使A、B恰好不相遇的x1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離地面足夠高處有一豎直的空管,管長為24m,M、N為空管的上、下兩端,空管由于受外力作用,由靜止開始豎直向下做加速運(yùn)動,加速度大小為a=2m/s2,同時在M處一個大小不計的小球沿管的軸線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不計一切阻力,g=10m/s2.求:

(1)若小球上拋的初速度為10m/s,小球上升過程中離拋出點的最大高度;

(2)若小球上拋的初速度為10m/s,小球經(jīng)過多長時間從管的N端穿出;

(3)若此空管靜止時N端離地64m,欲使在空管到達(dá)地面時小球必須落到管內(nèi),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求小球的初速度v0大小的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四幅圖的有關(guān)說法中正確的是

A分子間距小于r0范圍內(nèi)分子間距離減小時,斥力增大引力減小,分子力表現(xiàn)為斥力

B水面上的單分子油膜,在測量分子直徑d大小時可把分子當(dāng)作球形處理

C食鹽晶體中的鈉、氯離子按一定規(guī)律分布,具有空間上的周期性

D猛推木質(zhì)推桿,密閉的氣體溫度升高,壓強(qiáng)變大,可看作是絕熱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一輛轎車在一直道上以v1=15m/s的速度正常行駛時,司機(jī)突然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條減速帶,經(jīng)過t1=0.2s反應(yīng)時間后踩下剎車,此后轎車以a1=5m/s2的加速度做勻減速直線運(yùn)動,到達(dá)減速帶時速度恰好將為v2=5m/s。轎車通過減速帶后以a2=4m/s2的加速度加速至原來的速度繼續(xù)行駛。(假設(shè)轎車的大小及減速帶的寬度不計)。求:(1)司機(jī)發(fā)現(xiàn)減速帶時,距離減速帶的距離;(2)轎車從開始剎車到恢復(fù)至原來的速度經(jīng)歷的時間;(3)司機(jī)因過減速帶而耽擱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乙是配電房中的互感器和電表的接線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線圈匝數(shù)n1n2,n3n4

B. 線圈匝數(shù)n1n2,n3n4

C. 甲圖中的電表是電壓表,輸出端不可以短路

D. 乙圖中的電表是電流表,輸出端不可以斷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1)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精密的計時儀器使用4V-6V的低壓________(選填直流”“交流)電源,若使用的電源頻率為50Hz,則打相鄰兩點的時間間隔是________s。

(2)如圖,某同學(xué)在做研究勻變速直線運(yùn)動的實驗中,由打點計時器得到表示小車運(yùn)動過程的一條清晰紙帶, 紙帶上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打下的點沒有畫出,其中s1=5.12cm、s2=5.74cm、s3=6.36cm、s4=6.98cm、s5=7.60cm、s6=8.22cm,則打D點時小車的瞬時速度的大小是______m/s,紙帶的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m/s2.(計算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3)若打點計時器的實際使用頻率偏大計算時若仍以50Hz計算加速度時會帶來__________(系統(tǒng)偶然”)誤差,其結(jié)果會______(偏大”“不變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車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運(yùn)動,其v-t圖象如圖所示,圖中△OPQ和△OQT的面積分別為x1x2(x2>x1),初始時,甲車在乙車前方x0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x0=x1,兩車相遇1 B. x0<x1,兩車相遇2

C. x0=x2,兩車相遇1 D. x0= x2,兩車不會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