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xí)題
 0  145492  145500  145506  145510  145516  145518  145522  145528  145530  145536  145542  145546  145548  145552  145558  145560  145566  145570  145572  145576  145578  145582  145584  145586  145587  145588  145590  145591  145592  145594  145596  145600  145602  145606  145608  145612  145618  145620  145626  145630  145632  145636  145642  145648  145650  145656  145660  145662  145668  145672  145678  145686  176998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質(zhì)量m的球與輕彈簧Ⅰ和水平細線Ⅱ相連,Ⅰ、Ⅱ的另一端分別固定于P、Q.球靜止時,Ⅰ中拉力大小T1,Ⅱ中拉力大小T2,當僅剪斷Ⅰ、Ⅱ中的一根的瞬間,球的加速度a應(yīng)是(  )
A.若斷Ⅰ,則a=g,方向水平向右B.若斷Ⅱ,則a=$\frac{{T}_{2}}{m}$,方向水平向左
C.若斷Ⅰ,則a=$\frac{{T}_{1}}{m}$,方向水平向右D.若斷Ⅱ,則a=g,豎直向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現(xiàn)要驗證“當質(zhì)量一定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這一物理規(guī)律.給定的器材如下:一傾角可以調(diào)節(jié)的長斜面(如圖)、小車、計時器一個、米尺.
(1)填入適當?shù)墓交蛭淖郑晟埔韵聦嶒灢襟E(不考慮摩擦力的影響):
①小車自斜面上方一固定點A1從靜止開始下滑至斜面底端A2,記下所用的時間t
②用米尺測量A1與A2之間的距離s,則小車的加速度a=$\frac{2s}{{t}^{2}}$.
③用米尺A1相對于A2的高h.設(shè)小車所受重力為mg,則小車所受的合外力F=mg$\frac{h}{s}$.
④改變斜面傾角(或填h的數(shù)值),重復(fù)上述測量.
⑤以h為橫坐標,$\frac{1}{{t}^{2}}$為縱坐標,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用作圖.如能得到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則可以驗證“當質(zhì)量一定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這一規(guī)律.
(2)在探究如何消除上述實驗中摩擦阻力影響的過程中,某同學(xué)設(shè)計的方案是:
①調(diào)節(jié)斜面傾角,使小車在斜面上勻速下滑.測量此時A1點相對于斜面底端A2的高度ho
②進行(1)中的各項操作.
③計算與作圖時用(h-ho)代替h.
對此方案有以下幾種評論意見
A.方案正確可行
B.方案的理論依據(jù)正確,但利用所給的器材無法確定小車在斜面上是否做勻速運動.
C.方案的理論依據(jù)有問題,小車所受摩擦力與斜面傾角有關(guān).
其中合理的意見是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牛頓是出生在17世紀英國偉大的科學(xué)家,其中牛頓三大定律更是人類探索自然秘密的重大發(fā)現(xiàn).下列關(guān)于牛頓三大定律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chǔ)上通過推理而概括出來的結(jié)論
B.羽毛球可以被快速抽殺,是因為它質(zhì)量小,慣性小,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
C.當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為零時,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物體的加速度為零,物體將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所以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在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的特例
D.甲乙兩隊進行拔河比賽,甲隊獲勝,其力學(xué)上的根本原因是甲隊拉繩的力比乙隊拉繩的力大,而不是甲隊與地面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比乙隊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傳感器可將非電學(xué)量轉(zhuǎn)化為電學(xué)量,起自動控制作用.如計算機鼠標中有位移傳感器,電熨斗、電飯煲中有溫度傳感器,電視機、錄像機、影碟機、空調(diào)機中有光電傳感器等.某位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圖所示,物體M在導(dǎo)軌上平移時,帶動滑動變阻器的金屬滑桿P,通過電壓表顯示的數(shù)據(jù)來反映物體位移x的大。僭O(shè)電壓表是理想的,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M運動時,電源內(nèi)的電流會發(fā)生變化
B.物體M運動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會發(fā)生變化
C.物體M運動時,電路中沒有電流
D.物體M不動時,電壓表沒有示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甲、乙兩個物體在同一條直線上運動,它們的速度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甲、乙兩物體加速度方向相反
B.甲物體的加速度比乙物體的加速度大
C.甲物體的初速度比乙物體的初速度大
D.在t1以后的任意時刻,甲物體的速度大于同時刻乙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來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guān)系”.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至到達地面.實驗的部分步驟如下:

a.將-塊-頭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固定放在桌面上,在長木板的另-端固定打點計時器;
b.把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連在小車后端,用細線跨過定滑輪連接小車和鉤碼;
c.把小車拉到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接通電源,從靜止開始釋放小車,得到-條紙帶;
d.斷開電源,通過分析小車位移與速度的變化關(guān)系來研究外力對小車所做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guān)系.
如圖乙是實驗中得到的-條紙帶,點O為紙帶上的起始點,A、B、C是紙帶的三個計數(shù)點,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均有4個點未畫出,利用刻度尺測得A、B、C到O的距離如圖所示,已知交流電源的頻率為50Hz,則:
(1)打B點時刻,小車的瞬時速度vB=0.40(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2)本實驗中,若鉤碼下落高度為h1時外力對小車所做的功為W0,當鉤碼下落高度為h2時,外力對小車所做的功為$\frac{{h}_{2}}{{h}_{1}}{W}_{0}$(用h1、h2、W0表示)
(3)實驗中,該小組同學(xué)畫出小車位移x與速度v的關(guān)系圖象如圖丙所示.根據(jù)該圖象,某同學(xué)對w與v的關(guān)系作出的猜想,錯誤的AC
A.W∝v     B.W∝v2     C.W∝$\frac{1}{v}$      D.W∝v3
(4)在本實驗中,下列做法能有效地減小實驗誤差的是ABC
A.把軌道右端適當墊高,以平衡摩擦力
B.實驗中控制鉤碼的質(zhì)量,使其遠小于小車的總質(zhì)量
C.調(diào)節(jié)滑輪高度,使拉小車的細線和和長木板平行
D.先讓小車運動再接通打點計時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2012年8月3日中國選手董棟在倫敦奧運會奪得男子蹦床金牌.忽略空氣阻力,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運動員下落到剛接觸蹦床時,速度最大
B.運動到最低點時,床對運動員的作用力大于運動員對床的作用力
C.從剛接觸蹦床到運動至最低點的過程中,運動員的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
D.從剛接觸蹦床到運動至最低點的過程中,運動員是先失重后超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所示,物體A和B的重力分別為9N和4N,不計彈簧秤和細線的重力和一切摩擦,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彈簧秤的讀數(shù)為4N
B.彈簧秤的讀數(shù)為9N
C.A與地面的彈力為0N
D.繩對A的拉力及A受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采用重物自由下落的方法,已知所用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所接電源的頻率為50Hz.,查得當?shù)氐闹亓铀俣葹間=9.80m/s2,重物質(zhì)量為mKg,某同學(xué)選擇了一條理想的紙帶,.圖中O點是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第一個點,用刻度尺測量時,O點對應(yīng)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各計時點對應(yīng)刻度尺的讀數(shù)如圖所示,A、B、C、D分別是連續(xù)打出的計時點.
(1)重物由O點運動到B點時,重物的重力勢能的減少量△EP=2.74mJ,此過程中物體動能的增加量△Ek=2.70mJ.(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2)若利用BC段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重物由B點運動到C點時,此過程中物體動能的增加量△Ek′=0.450mJ.(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3)這樣驗證的系統(tǒng)誤差總是使重物的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略大于動能的增加量(填“大于”或“小于”),原因是:下落過程中受到阻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1)在圓軌道上運動的質(zhì)量為m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它到地面的距離等于地球半徑R,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為g,則此時人造衛(wèi)星的動能等于$\frac{1}{4}$mgR;
(2)A、B兩顆人造衛(wèi)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他們的圓軌道在同一平面內(nèi),周期分別是TA,TB,且TA>TB,從兩顆衛(wèi)星相距最近開始計時到兩顆衛(wèi)星相距最遠至少經(jīng)過的時間是$\frac{{T}_{A}{T}_{B}}{{2(T}_{A}-{T}_{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