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某一點電荷的電場線分布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

a點的電勢高于b點的電勢

B.

該點電荷帶正電

 

C.

a點和b點電場強度的方向相同

D.

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


考點:

電場線;電場強度..

分析:

利用電場線的特點分析即可.借助電場線可以形象直觀表示電場這兩方面的特性:電場線疏密表示電場強度的相對大小,切線方向表示電場強度的方向,電場線的方向反映電勢的高低.

解答:

解:A、根據(jù)電場線與等勢線垂直,在b點所在電場線上找到與a點電勢相等的,依據(jù)沿電場線方向電勢降低,則知a點電勢低于b點電勢,故A錯誤.

B、根據(jù)電場線的方向特點,可知該點電荷帶負電,故B錯誤.

C、由題圖可看出a點和b點電場強度的方向不同,故C錯誤

D、電場線越密的地方電場強度越大,則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熟悉正、負點電荷,等量同種、等量異種電荷周圍電場分布情況往往是解題關(guān)鍵.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一直流電動機與阻值R=9Ω的電阻串聯(lián)在電路上,電動勢E=30 V,內(nèi)阻r=1 Ω,用理想電壓表測出電動機兩端電壓U=10 V,已知電動機線圈電阻RM=1 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通過電動機的電流為10 A

B.通過電動機的電流小于10 A

C.電動機的輸出功率大于16 W

D.電動機的輸出功率小于16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當風(fēng)水平吹來時,風(fēng)箏面與水平面成一夾角,人站在地面上拉住連接風(fēng)箏的細線.則( 。

   A. 空氣對風(fēng)箏的作用力方向水平向右

   B. 地面對人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 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大小等于人和風(fēng)箏的總重力

   D. 風(fēng)箏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拉直的細線不可能垂直于風(fēng)箏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跳水運動員在3m長的踏板上起跳,我們通過錄像觀察到踏板和運動員要經(jīng)歷如圖所示的狀態(tài),其中A為無人時踏板靜止點,B為人站在踏板上靜止時的平衡點,C為人在起跳過程中人和踏板運動的最低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人和踏板由CB的過程中,人向上做勻加速運動

B.人和踏板由CA的過程中,人處于超重狀態(tài)

C.人和踏板由CA的過程中,先超重后失重

D.人在C點具有最大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甲、乙兩輛汽車沿平直公路同向勻速行駛,甲車在乙車前面,它們之間相距x0=40m,速度均為v0=10m/s.某時刻,甲車剎車作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5m/s2.從此時刻起,求:

(1)甲車經(jīng)過多長時間停止運動?

(2)當甲車靜止時,甲、乙兩輛汽車之間的距離為多大?

(3)經(jīng)多長時間兩車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為勻強電場的電場強度E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當t=0時,在此勻強電場中由靜止釋放一個帶正電的粒子,設(shè)帶電粒子只受電場力的作用,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帶電粒子將始終向同一個方向運動

B.

2 s末帶電粒子回到原出發(fā)點

 

C.

3 s末帶電粒子的速度不為零

D.

0~3 s內(nèi),電場力做的總功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質(zhì)量為m、電量為q的質(zhì)點,在靜電力作用下以恒定的速率v沿圓弧從A點運動到B點,其速度方向改變的角度為θ(弧度),AB弧長為s,則A、B兩點間的電勢差ϕA﹣ϕB=  ,AB弧中點的場強大小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做下列運動的物體,能當作質(zhì)點處理的是( 。

 

A.

繞太陽公轉(zhuǎn)的地球

B.

從北京往上海運動的火車

 

C.

旋轉(zhuǎn)中的風(fēng)力發(fā)電機葉片

D.

在冰面上旋轉(zhuǎn)的花樣滑冰運動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質(zhì)量為m的物體,由靜止開始下落,由于空氣阻力,下落的加速度為g,在物體下落h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體的動能增加了mgh

B.

物體的機械能減少了mgh

 

C.

物體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為mgh

D.

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少了mg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