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如圖所示,初始時刻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兩物體A、B堆疊在一起,現(xiàn)對A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地面光滑,無論拉力F為多大,兩物體一定不會發(fā)生相對滑動
B.若地面粗糙,A向右運動,B是否運動決定于拉力F的大小
C.若兩物體一起運動,則A、B間無摩擦力
D.若A、B間發(fā)生相對滑動,則物體A從物體B左端滑到右端的時間與拉力F的大小有關

分析 A、若地面光滑,則由AB間達到最大靜摩擦力,結合牛頓第二定律,求得最大加速度,從而求得拉力F;
B、當?shù)孛娲植,B是否運動,取決于AB間,及地面與B間的摩擦力大小;
C、由運動情況,結合牛頓運動定律,確定受力情況;
D、根據(jù)運動學公式,結合相對位移,與牛頓第二定律,即可求解.

解答 解:A、若地面光滑,整體研究,以B達到最大靜摩擦力時,加速度達到最大,再由牛頓第二定律,依據(jù)隔離法,求得拉力F,因此兩物體是否會滑動,拉力F有大小限制,故A錯誤,
B、若地面粗糙,A向右運動,根據(jù)摩擦力的方向,從而確定AB間,及地面與B間的摩擦力大小關系,從而確定運動情況,B是否運動與拉力F大小無關,故B錯誤.
C、若兩物體一起運動,不論是勻速,還是變速,則A、B間一定存在摩擦力,故C錯誤;
D、若A、B間發(fā)生相對滑動,則物體A從物體B左端滑到右端的時間,設為t,則有$\frac{1}{2}{a}_{A}{t}^{2}-\frac{1}{2}{a}_{B}{t}^{2}=L$,而A的加速度大小與拉力F的大小有關,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屬于動力學的臨界問題,關鍵求出相對運動的臨界加速度,判斷在拉力范圍內是否發(fā)生相對運動,注意整體法和隔離法的運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在勻強磁場中,有一個接有電容器的單匝導線回路如圖所示,已知C=30μF,L1=5cm,L2=8cm磁場以5×10-2T/s的速率增加,則( 。
A.電容器上板帶正電,帶電荷量為6×10-5C
B.電容器上板帶負電,帶電荷量為6×10-5C
C.電容器上板帶正電,帶電荷量為6×10-9C
D.電容器上板帶負電,帶電荷量為6×10-9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A、B、C、D、E、F為勻強電場中一個邊長為10cm的正六邊形的六個頂點,A、B、C三點電勢分別為1V、2V、3V,正六邊形所在平面與電場線平行.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勻強電場的場強方向為由C指向A
B.勻強電場的場強大小為$\frac{10v}{m}$
C.通過CD和AB的直線應為電場中的兩條等勢線
D.將一個電子由E點移到D點,電子的電勢能將增加1.6×10-19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如圖所示,把一個傾角為θ、高度為h的絕緣斜面固定在勻強電場中,電場方向水平向右,電場強度大小為E,有一質量為m、帶電荷量為+q的物體以初速度v0,從M點滑上斜面恰好能沿斜面勻速向上運動.求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關于電磁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均勻變化的磁場能夠在空間產(chǎn)生均勻變化的電場
B.電磁波在真空和介質中傳播速度相同
C.只要有電場和磁場就能產(chǎn)生電磁波
D.電磁波的傳播不依賴于介質,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轉彎時提供向心力的是( 。
A.汽車所受的重力B.汽車所受的支持力
C.汽車所受的摩擦力D.汽車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當一彈簧振子在豎直方向上做簡諧運動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振子在振動過程中,速度相同時,彈簧的長度一定相等
B.振子從最低點向平衡位置運動過程中,彈簧彈力始終做負功
C.振子在運動過程中的回復力由彈簧的彈力提供
D.振子在運動過程中,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離心現(xiàn)象的是(  )
A.汽車在轉彎時因速度太快而滑到路邊
B.汽車通過圓形拱橋,因速度太快而離開橋面
C.公共汽車急剎車時,乘客都向前傾倒
D.洗衣機脫水筒可以把濕衣服上的水甩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長為4m的豎直桿在一豎直高為1m的窗正上方,該桿的下端距窗上邊沿5m處,讓這根桿自由下落(g取10m/s2),求:
(1)桿的下端達到窗上邊沿時速度大?
(2)桿全部通過窗的時間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