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為m的小球A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0與質量為2m的靜止小球B發(fā)生正碰后以v0的速率反彈,試通過計算判斷發(fā)生的是不是彈性碰撞.

彈性碰撞

解析試題分析:由動量守恒定律得mv0=m+2mvB,則vBv0(2分)
碰后總動能E=m2mmv,故為彈性碰撞(2分)
考點:動量守恒定律,彈性碰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分) 如圖所示,質量M=40 g的靶盒A靜止在光滑水平導軌上的O點,水平輕質彈簧一端拴在固定擋板P上,另一端與靶盒A連接,Q處有一固定的發(fā)射器B,它可以瞄準靶盒發(fā)射一顆水平速度v0=50 m/s、質量m=10 g的彈丸.當彈丸打入靶盒A后,便留在盒內,碰撞時間極短,不計空氣阻力.彈丸進入靶盒A后,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2分)如圖所示,一顆質量為m =10g的子彈以水平速度v0 =200m/s擊穿一個靜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沙箱后,速度減小為v="100" m/s。已知沙箱的質量為M =0.5kg。求:

(1)沙箱被擊穿后的速度的大小;
(2)這一過程中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熱量Q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9分)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軌道上,靜止著三個質量均為m=2kg的相同小球A、B、C,現(xiàn)讓A球以v0=2m/s的速度向B球運動,A、B兩球碰撞后沾合在一起不再分離,兩球繼續(xù)向右運動并跟C球碰撞,碰后C球的速度vC=1m/s。求:

(1)A、B兩球碰撞后的共同速度;
(2)兩次碰撞過程中系統(tǒng)損失的總動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9分)如圖所示,一質量為M的平板車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質量為m的小木塊A,m<M,A、B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現(xiàn)給A和B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v0,使A開始向左運動,B開始向右運動,最后A不會滑離B,求:

(1)A、B最后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2)從地面上看,小木塊向左運動到離出發(fā)點最遠處時,平板車向右運動的位移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光滑水平軌道上有三個木塊A、B、C,質量分別為、,開始時B、C均靜止,A以初速度向右運動,A與B相撞后分開,B又與C發(fā)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此后A與B間的距離保持不變。求B與C碰撞前B的速度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4分)如圖所示,質量分別為m1和m2的兩個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別以速度v1、v2同向運動并發(fā)生對心碰撞,碰撞后m2被右側墻壁原速率彈回,又與m1相碰,碰后兩球都靜止,求:兩球第一次碰撞后m1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下列關于原子物理學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β衰變現(xiàn)象說明電子是原子核的組成部分
B.仔細觀察氫原子的光譜,發(fā)現(xiàn)它只有幾條分離的不連續(xù)的亮線,其原因是氫原子輻射的光子的能量是不連續(xù)的,所以對應的光的頻率也是不連續(xù)的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隨溫度的升高而變短;比結合能越小表示原子核中的核子結合得越牢固
D.光電效應的實驗結論是:對于某種金屬無論光強多強,只要光的頻率小于極限頻率就不能產(chǎn)生光電效應;超過極限頻率的入射光頻率越高,所產(chǎn)生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就越大
(2)如圖所示,A、B兩個木塊質量分別為2 kg與0.9 kg,A、B與水平地面間接觸光滑,上表面粗糙,質量為0.1 kg的鐵塊以10 m/s的速度從A的左端向右滑動,最后鐵塊與B的共同速度大小為0.5 m/s,求:

①A的最終速度;
②鐵塊剛滑上B時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正確答案標號。選對1個得3分,選對2個得4分,選對3個得6分。每選錯1個扣3分,最低得分為0分)

A.如果質點所受的力與它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的大小的平方根成正比,并且總是指向平衡位置,質點的運動就是簡諧運動
B.向人體內發(fā)射頻率已知的超聲波被血管中的血流反射后又被儀器接收,測出反射波的頻率變化就能知道血流的速度,這種方法俗稱“B超”
C.含有多種顏色的光被分解為單色光的現(xiàn)象叫做光的色散,光在干涉、衍射及折射時都可以發(fā)生色散
D.麥克斯韋關于電磁場的基本觀點是:變化的磁場產(chǎn)生電場和變化的電場產(chǎn)生磁場
E.狹義相對論表明物體運動時的質量總是要小于靜止時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