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湖南師大附中月考)(16分)如圖所示,C是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一塊木板,木板的質(zhì)量為3m,在木板的上面有兩塊質(zhì)量均為m的小木塊AB,它們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最初木板靜止,A、B兩木塊同時以方向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和2v0在木板上滑動,木板足夠長,A、B始終未滑離木板.求:

(1)木塊B從剛開始運動到與木板C速度剛好相等的過程中,木塊B所發(fā)生的位移;

(2)木塊A在整個過程中的最小速度;

(3)整個過程中,A、B兩木塊相對于滑板滑動的總路程是多少?

(1)木塊A先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后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木塊B一直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木板C做兩段加速度不同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直到A、B、C三者的速度相等為止,設(shè)為v1.對AB、C三者組成的系統(tǒng),由動量守恒定律得:

mv0+2mv0=(m+m+3m)v1……………………………………………………(2分)

 

解得:v1=0.6 v0

 

對木塊B運用動能定理,有:

 

-μmgs=………………………………………………………………(2分)

 

解得:s=91/(50μg)…………………………………………………………………(2分)

 

(2)設(shè)木塊A在整個過程中的最小速度為v′,所用時間為t,由牛頓第二定律:

 

對木塊Aa1=μmg/m=μg,…………………………………………………………(1分)

對木塊C:a2=2μmg/3m=2μg/3,……………………………………………………(1分)

 

當木塊A與木板C的速度相等時,木塊A的速度最小,因此有:

 

v0-μgt=(2μg/3)t………………………………………………………………………(1分)

 

解得t=3v0/(5μg)………………………………………………………………………(1分)

 

木塊A在整個過程中的最小速度為:v′=v0-a1t=2v0 /5.……………………………(2分)

 

(3)Q=Q1+Q2 = fs1+fs2=ΔEk…………………………………………………(2分)

 

所以s相總=s1+s相2=…………………………………………(2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08年湖南師大附中月考)(4分)某同學想在家里做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但沒有合適的擺球,他只好找到一塊大小為3 cm左右,外形不規(guī)則的大理石塊代替小球.實驗步驟是:

A.石塊用細尼龍線系好,結(jié)點為M,將尼龍線的上端固定于O

B.用刻度尺測量OM間尼龍線的長度L作為擺長

C.將石塊拉開一個大約α=30°的角度,然后由靜止釋放

D.從擺球擺到最高點時開始計時,測出30次全振動的總時間t,由T=t/30得出周期

E.改變OM間尼龍線的長度,再做幾次實驗,記下相應(yīng)的LT

F.求出多次實驗中測得的LT的平均值作計算時使用的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g=()2L求出重力加速度g.

a.你認為該同學以上實驗步驟中有錯誤的是                  。(填錯誤步驟的序號)

b.該同學用OM的長作為擺長,這樣做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將使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大還是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08年湖南師大附中月考)(4分)隨著能量消耗的迅速增加,如何有效的提高能量利用率是人類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wù)。如圖是上海“明珠線”某輕軌車站的設(shè)計方案,與站臺連接的軌道有一個小的坡度,從提高能量利用的角度來看,這種設(shè)計的優(yōu)點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08年湖南師大附中月考)(12分)一輛汽車通過如圖所示中的細繩提起井中質(zhì)量為m的物體,開始時,車在A點,繩子已經(jīng)拉緊且是豎直,左側(cè)繩長為H.提升時,車加速向左運動,沿水平方向從A經(jīng)過B駛向C.設(shè)AB的距離也為H,車過B點時的速度為v.求在車由A移到B的過程中,繩Q端的拉力對物體做的功.設(shè)繩和滑輪的質(zhì)量及摩擦不計,滑輪尺寸不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08年湖南師大附中月考)(12分)一列沿x軸傳播的橫波如圖所示,波長λ=8 m,實線表示t1=0時刻的波形圖,虛線表示t2=0.005 s時刻的波形圖.求:

(1)波速多大?

(2)若2T>t2-t1>T,波速又為多大?

(3)若t2-t1>T,并且波速為3600 m/s,則波沿哪個方向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