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橫波在t時刻的波形如圖所示,傳播方向沿x軸正方向.已知在0.9s末,P質(zhì)點出現(xiàn)第三次波谷,則從t時刻算起,經(jīng)多少s在Q點第一次出現(xiàn)波峰(Q點距原點O的距離為8m).

1.4s



從圖所示中知,P點出現(xiàn)第三次波谷的時間需要經(jīng)過2周期,即2T=0.9s,得
T=0.4s.
  波向外傳播的速度為
v==5m/s.
  設(shè)從t時刻開始波傳至Q點所需時間為,此時的波形應(yīng)由圖(乙)所示,則
=1.1s.
  這樣Q點從平衡位置開始向y軸負方向運動,第一次到達波峰需要時間為,則T=0.3s,如圖(丙)所示.
 
 
故從t時刻算起,須經(jīng)=1.1+0.3=1.4s時間,在Q點第一次出現(xiàn)波峰.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關(guān)于機械波的波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一個周期內(nèi),沿著波的傳播方向,質(zhì)點在介質(zhì)中傳播的距離是一個波長
B.振動過程中兩個相鄰的、運動方向總是相同的質(zhì)點間的距離是一個波長
C.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是一個波長
D.一個周期內(nèi)振動在介質(zhì)中傳播的距離是一個波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坐標原點的波源S產(chǎn)生一列沿x軸正方向傳播的簡諧波,波速v="400" m/s.已知t=0時,波剛好傳播到x="30" m處,如圖12-3-10所示,在x="400" m處有一接收器(圖中未畫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12-3-10
A.波源S開始振動的方向沿y軸正方向B.x="30" m處的質(zhì)點在t="0.5" s時位移最大
C.x="20" m處的質(zhì)點的振動頻率是40 HzD.接收器在t="1" s時才能接收到此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列沿著繩子向右傳播的波,在傳播方向上有A、B兩點,它們的振動方向相同,C是A、B的中點,則C點的振動(   )
A.跟A、B兩點的振動方向一定相同
B.跟A、B兩點的振動方向一定相反
C.跟A點的振動方向相同,跟B點的振動方向相反
D.可能跟A、B兩點的振動方向相同,也可能跟A、B兩點的振動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一列簡諧橫波,在時刻=0時波形如圖,波的傳播方向向右,已知在=0.9s時刻A點出現(xiàn)第三次波峰,求:
(1)該波的周期多大?
(2)該波傳播到B點需要多長時間?
(3)經(jīng)過多長時間B點第一次出現(xiàn)波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下圖為一機械橫波在某時刻的波形圖(實線),已知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波速為1m/s,經(jīng)過一段時間Δt后,波形變?yōu)閳D中的虛線所示,則Δt的可能值為
A.1 s
B.3 s
C.5 s
D.7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一列橫波沿直線在空間傳播,某一時刻直線上相距為d的M、N兩點均處在平衡位置,且M、N之間僅有一個波峰,若經(jīng)過時間t,N質(zhì)點恰好到達波峰位置,則該列波可能的波速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選修3-4]
(1)如圖,觀看2012年底熱門3D立體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所帶的特制眼鏡實際上是一對偏振片.立體電影技術(shù)的理論基礎(chǔ)是:

A.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zhì)
B.光是橫波
C.光能發(fā)生衍射
D.光有多普勒效應(yīng)
(2)一個等腰直角三棱鏡的截面ABC如圖甲所示,一細束綠光從AB面的P點沿平行底面BC方向射人棱鏡后,經(jīng)BC面反射,再從AC面的Q點射出,且有PQBC(圖中未畫光在棱鏡內(nèi)的光路).若棱鏡對綠光的折射率是
3
,則綠光在棱鏡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m/s;如果將一束藍光沿同樣的路徑從P點射入三棱鏡,也有光線從AC射出,請在圖乙中定性作出出射光線(虛線表示綠光的出射光線).
(3)一列簡諧波沿x軸傳播,t=0時刻的波形如圖,此時質(zhì)點P振動方向為+y,6s后P第一次處于波谷,求簡諧波傳播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一列橫波在t=0時刻的波形如圖中實線所示,在t=1s時刻的波形如圖中虛線所示,由此可以判定此波的( 。
A.波長一定是4cmB.周期一事實上是4s
C.振幅一定是2cmD.傳播速度一定是1c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