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如圖所示,質量均為m的兩木塊a與b疊放在水平地面上,a,b分別受到兩個水平拉力的作用,兩力大小均為F,兩木塊保持靜止狀態(tài),則( 。
A.a,b之間一定存在靜摩擦力B.b與地之間一定存在靜摩擦力
C.b與地之間一定不存在靜摩擦力D.地對b的支持力一定大于2mg

分析 對a受力分析,根據(jù)平衡條件可明確ab間是否有摩擦力作用,再對整體分析,分別對水平和豎直方向由平衡條件列式,則可求得摩擦力和壓力.

解答 解:A、對a分析可知,a受向右的拉力作用而有向右的運動趨勢,故一定受靜摩擦力作用,故A正確;
BC、對整體分析可知,整體受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平衡,故與地面間沒有摩擦力;故B錯誤,C正確;
D、對整體分析可知,豎直方向不受外力,故地對b的支持力一定等于2mg,故D錯誤;
故選:AC.

點評 本題考查摩擦力的判斷,要注意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同時掌握整體法與隔離法的正確應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所示,物體A重GA=40N,物體B重GB=20N,A與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0.2,用水平繩將物體A系在豎直墻壁上,水平力F向右拉物體B,當F=30N時,才能將B勻速拉出,則(  )
A.物體 B對物體A的摩擦力是8N
B.繩對A的拉力為O
C.物體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0.4
D.物體B與地面間的摩擦力是16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如圖,一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桌面上收到水平的力F1、F2的作用而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F1=F2,物體受到四個力的作用B.若F1≠F2,物體受到五個力的作用
C.若F1>F2,撤去F1物體仍保持靜止D.F1<F2,撤去F2物體一定滑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關于物體的重心,說法正確的是(  )
A.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可能在物體上,也可能在物體外
B.重心就是物體內最重的一點,任何物體都可以用懸掛法確定其重心位置
C.將物體懸掛起來平衡時重心必在懸掛點的正下方
D.在任何地點1kg的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都等于9.8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所示,光滑絕緣斜面的坡度為30°,其下端與半徑為R的光滑絕緣半圓軌道平滑連接.現(xiàn)在使一帶正電且質量為m的小球從斜面上的A點由靜止釋放,進入圓軌道后沿圓軌道運動.已知空間存在豎直向上的勻強電場,它對小球的電場力為其重力的一半.試求:
(1)若小球能到達圓軌道的最高點,則釋放點離地面的高度至少為多少?
(2)若小球釋放點離地高度為4R,則此后小球對軌道的最大壓力為多少?
(3)若小球從圓軌最高點飛出后恰能垂直地打在斜面上,則釋放點離地面的高度應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如圖所示,光滑絕緣的水平面上M、N兩點有完全相同的金屬小球A和B,帶有不等量的同種電荷,且qA<qB.現(xiàn)使A、B以大小相等的初動量相向運動,并發(fā)生彈性碰撞,碰后返回M、N兩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碰撞發(fā)生在M、N的中點右側
B.兩球同時返回M、N兩點
C.兩球回到原位置時各自的動量比原來大些
D.兩球回到原位置時各自的動量與原來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圖所示,實線為空氣和水的分界面,一束藍光從空氣中的A點沿AO1方向(O1點在分界面上,圖中O1點和入射光線都未畫出)射向水中,折射后通過水中的B點.圖中O點為A、B連線與分界面的交點.下列正確的是( 。
A.O1點在O點的右側
B.藍光從空氣中射入水中時,速度變大
C.若沿AO1方向射向水中是一束紫光,則折射光線有可能通過B點正下方C點
D.若藍光沿AO方向射向水中,則折射光線有可能通過B點正上方的D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所示,一只小鳥沿著較粗且均勻的樹枝從右向左緩慢爬行,在小鳥從A運動到B的過程中( 。
A.樹枝對小鳥的作用力先減小后增大B.樹枝對小鳥的摩擦力先增大后減小
C.樹枝對小鳥的彈力先增大后減小D.樹枝對小鳥的彈力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9.如圖所示的電路中,A 1和A 2是兩個相同的燈泡,線圈L自感系數(shù)足夠大,電阻可以忽略不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合上開關S時,A 2先亮,A 1后亮,最后一樣亮
B.斷開開關S時,A 1和A 2都要慢慢變暗直至熄滅
C.斷開開關S時,A 2閃亮一下再熄滅
D.斷開開關S時,流過A 2的電流方向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