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8.力F1單獨作用在物體A上時,A的加速度a1=5m/s2,力F2單獨作用在物體A上時,A的加速度為a2=-1m/s2,則力F1和F2同時作用在物體A上時,A的加速度a的范圍是4m/s2≤a≤6m/s2..

分析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分別得出力F1、F2與加速度的關系,再研究力F1和F2同時作用在物體A上時合力的大小范圍,再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的大小范圍.

解答 解:設物體A的質量為m,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F1=ma1=5m,F2=ma2=m
力F1和F2同時作用在物體A上時合力的范圍為:
4m≤F≤6m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加速度范圍為4m/s2≤a≤6m/s2
故答案為:4m/s2≤a≤6m/s2

點評 兩個力F1、F2的合力的范圍為:|F1-F2|≤F≤F1+F2.同時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一個質量為 M的長木板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顆質量為m的子彈,以水平速度v0射入木塊并留在木塊中,在此過程中,子彈射入木塊的深度為d,木塊運動的距離為s,木塊對子彈的平均阻力為f,則對于子彈和長木板組成的系統(tǒn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子彈射入木塊過程中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
B.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而機械能不守恒
C.子彈減少的動能等于fs
D.系統(tǒng)損失的機械能等于f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如圖1所示為用一游標卡尺測某一工件的長度時的示數,則該工件的長度為6.175cm.研究兩個共點力合成的實驗中,得到如圖2所示的合力F與兩分力的夾角口的關系圖象(兩分力大小不變),則合力F的變化范圍是1N≤F≤7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如圖所示,斜面質量為M,斜角為α.一個質量為m的人以加速度a在斜面上沿斜面向下跑動,斜面靜止.則地面所受的壓力為多大?地面所受的摩擦力為多少?方向如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池的電動勢為E,內阻為r,接在電池兩端的電阻為R,且R=2r,各量都用國際單位表示,將電量為q的正電荷由A點沿路徑ARB移到B點,電場力做的功為W1,若將此正電荷由A點沿電池的內電路移到B點,電場力做的功為W2,則( 。
A.W1<W2B.W1>2W2C.W1=W2D.W1=2W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電場中A、B兩點電勢差是UAB=500V,一個帶電量為2×10-9C的負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這一過程中電場力做功-1×10-6J,電勢能增加(填“增加”或“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質量為500t的機車以恒定的功率由靜止出發(fā),經5min行駛2.25km,速度達到最大值54km/h,設阻力恒定且取g=10m/s2.求:
(1)機車的功率P多大.
(2)機車的速度為36km/h時機車的加速度a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
(1)下列是某同學在做該實驗的一些看法,其中正確的是AB(填相應的字母).
A.拉橡皮筋的繩線要細長,實驗中彈簧秤、橡皮筋、細繩應貼近木板且與木板平面平行
B.用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筋結點到某一位置O時,拉力要適當大些,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彈簧秤刻度
C.拉橡皮筋結點到某一位置O時,兩個彈簧秤之間夾角應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D.實驗中,橡皮筋應該與兩個彈簧秤之間夾角的平分線在同一直線上
E.實驗中,先將其中一個彈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調節(jié)另一個彈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筋另一端拉到O點
(2)實驗中的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B和OC為繩線.O為橡皮筋與繩線的結點,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實驗結果畫出的圖.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填F或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質量為m的金屬滑塊,電荷量+q,以某一初速度沿水平放置的絕緣板進入磁場空間,勻強磁場方向如圖所示,勻強電場方向水平(且與地板平行),滑塊與絕緣地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已知滑塊自A點沿絕緣板勻速直線運動,到B點與電路開關相碰,使形成電場的電路斷開,電場立即消失,磁場依然存在.設碰撞時,滑塊無電荷量損失,而動能變?yōu)榕銮暗?\frac{1}{4}$.滑塊碰撞后,做勻速直線運動返回A點,往返總時間為T,AB長為L,求:
(1)勻強電場場強大小及方向?
(2)磁感應強度B=?
(3)全過程摩擦力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