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如圖所示,聲源S和觀察者A都沿x軸正方向運動,相對于地面的速率分別為vsvA.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率為vp,設vs<vp,vA<vp,空氣相對于地面沒有流動.
(1)若聲源相繼發(fā)出兩個聲信號.時間間隔為Δt,請根據發(fā)出的這兩個聲信號從聲源傳播到觀察者的過程.確定觀察者接收到這兩個聲信號的時間間隔Δt'.
(2)請利用(1)的結果,推導此情形下觀察者接收到的聲波頻率與聲源發(fā)出的聲波頻率間


 
的關系式.

 
(1)        (2)
(1)設t1、t2為聲源S發(fā)出兩個信號的時刻,、為觀察者接收到兩個信號的時刻。
則第一個信號經過(-t1)時間被觀察者A接收到,第二個信號經過(-t2)時間
被觀察者A接收到。且t2-t1=△t  =△t′


 
設聲源發(fā)出第一個信號時,S、A兩點間的距離為L,兩個聲信號從聲源傳播到觀察者的過程中,它們運動的距離關系如圖所示,可得

  

由以上各式,得
(2)設聲源發(fā)出聲波的振動周期為T,這樣,由以上結論,觀察者接收到的聲波振動
的周期T為 
由此可得,觀察者接收到的聲波頻率與聲源發(fā)出聲波頻率間的關系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已空車氣中的聲速為340m/s,現有幾種聲波:(1)周期為s;(2)頻率為104Hz;(3)波長為10m.它們傳播時若遇到寬度約為13m的障礙物,發(fā)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是(  )
A.(1)和(2)B.(2)和(3)C.(1)和(3)D.都可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人看到閃電12.3s后又聽到雷聲。已知空氣中的聲速約為330-340m/s,光速為3×108m/s,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閃電發(fā)生位置到他的距離為4.1 km.根據你所學的物理知識可以判斷
A.這種估算方法是錯誤的,不可采用
B.這種種估算方法可以比較準確地估算出閃電發(fā)生位置與觀察者間的距離
C.這種種估算方法沒有考慮光的傳播時間,結果誤差很大
D.即使聲速增大2倍以上,本題的估算結果依然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下列各組的兩個現象中都表現出光具有波動性的是   
A.光的折射現象、色散現象B.光的反射現象、干涉現象
C.光的衍射現象、偏振現象D.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多普勒效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關于多普勒效應的敘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產生多普勒效應的原因是波源頻率發(fā)生了變化
B.產生多普勒效應的原因是觀察者和波源之間發(fā)生了相對運動
C.甲乙兩車相向行駛,兩車均鳴笛,且發(fā)出的笛聲頻率相同,乙車中的某旅客聽到的甲車笛聲頻率低于他聽到的乙車笛聲頻率
D.波源靜止時,不論觀察者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對波長“感覺”的結果是相等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發(fā)生多普勒效應時,波源的頻率變化了
B.發(fā)生多普勒效應時,觀察者接收的頻率發(fā)生了變化
C.多普勒效應是在波源與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
D.多普勒效應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首先發(fā)現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電荷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同種電荷相互吸引,異種電荷相互排斥
B.電荷既不會消失,也不會被創(chuàng)造,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物體的另一部分
C.摩擦起電的過程就是電荷被創(chuàng)造的過程
D.電荷的多少叫電量,電量的單位是法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架低空飛行的飛機,從遠處水平勻速地飛至某同學頭頂上空,若飛機振動的頻率始終不變,從聽到聲音至飛機飛臨該同學頭頂上空時刻前,他聽到的飛機聲音的音調(即頻率)                                             (   )
A.不變,且一直與飛機實際發(fā)出的聲音音調相同
B.不變,且一直與飛機實際發(fā)出的聲音音調低
C.不變,且一直與飛機實際發(fā)出的聲音音調高
D.一直比飛機實際發(fā)出的聲音音調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光的偏振現象說明光是一種縱波
B.玻爾理論可以解釋所有原子的光譜現象
C.用激光讀取光盤上記錄的信息是利用激光平行度好的特點
D.當觀察者向靜止的聲源運動時,接收到的聲音頻率小于聲源發(fā)出的頻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