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用一豎直向上的力將原來在地面上靜止的貨物向上提起,貨物由地面運動至最高點的過程中,利用傳感器記錄貨物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則( 。
A.0~3 s內拉力功率恒定不變
B.5~7 s內貨物處于超重狀態(tài)
C.5~7 s內運動過程中,貨物的機械能增加
D.0~3 s內的平均速度比5~7 s內的平均速度小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的圖象和圖象中,給出的四條曲線1、2、3、4代表四個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關于它們的物理意義,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圖線1表示物體做曲線運動
B.圖象中0至時間內物體4的平均速度等于物體3的平均速度
C.圖象中時刻物體1的速度大于物體2的速度
D.兩圖象中, 、時刻分別表示物體2、4開始反向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理想變壓器原、副線圈的匝數比為10:1,b是原線圈中心抽頭,電壓表和電流表均為理想電表,從某時刻開始在原線圈c、d兩端加上交變電壓,其瞬時值表達式為(V),則( )
A.當開關與a連接時,電壓表V1的示數為22V
B.當時,電壓表V0的示數為0V
C.開關與a連接,當滑片P向上移動的過程中,電壓表V1的示數增大,電流表示數變小
D.當開關由a扳向b時,電壓表V1和電流表的示數均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愛因斯坦在光的粒子性的基礎上,建立了光電效應方程
B.康普頓效應表明光子只具有能量,不具有動量
C.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D.德布羅意指出微觀粒子的動量越大,其對應的波長就越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一皮帶傳輸機示意圖。井下工人將礦物無初速放置于沿圖示方向運行的傳送帶A端,被傳輸到B端,再沿一段圓形圓管軌道到達軌道的最高點C處,然后從C點水平拋出正好落入車廂中心點O。已知半徑R=2.0m的圓形軌道與傳送帶在B端相切。礦物可視為質點,傳送帶與水平面間的夾角θ=,礦物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傳送帶勻速運行的速度,傳送帶AB兩端軸間的距離L=40m。若礦物落點O處離最高點C點的水平距離x=1.0m,豎直距離h=1.25m,每塊礦物質量m=5.0kg,不計空氣阻力。求:
(1)每塊礦物到達C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2)每塊礦物到達B點時的速度大小和由A到B過程摩擦力對礦物所做的功;
(3)如果平均每秒兩塊礦物持續(xù)運送,則相比空載電動機輸出功率至少增加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輕彈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個小球從彈簧正上方某一高度處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接觸彈簧后把彈簧壓縮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落.在小球下落的這一全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圖3-3-12
A. 小球剛接觸彈簧瞬間速度最大
B. 從小球接觸彈簧起加速度變?yōu)樨Q直向上
C. 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到達最低點,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D. 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到達最低點,小球的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a、b兩列沿x軸傳播的簡諧橫波,0時刻的波形如圖所示,兩列波傳播的速度大小均為v=2 m/s。a波的振幅為2 cm,沿x軸正向傳播,b波的振幅為1 cm,沿x軸負向傳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橫波a的周期為2 s
B.x=1 m處的質點的振幅為3 cm
C.t=0.5 s時刻,x=2 m處的質點位移為3 cm
D.t=0.5 s時刻,x=1 m處的質點向y軸負方向振動
E.t=1 s時刻,x=2 m處的質點位移大小等于3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a、b兩物體同時從同一地點開始做勻變速直線運動,二者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b兩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B. a物體的加速度小于b物體的加速度
C. t=1s時兩物體的間距等于t=3s時兩物體的間距
D. t=3s時,a、b兩物體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四幅圖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識,其中說法正確的是( 。
A.湯姆遜通過分析甲圖中的α粒子散射實驗結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B.乙圖表明當一定頻率的光照射到金屬板,金屬板會有光電子射出
C.丙圖表示的是磁場對α、β和γ射線的作用情況,其中①是β射線,②是γ射線
D.丁圖表示的核反應屬于重核裂變,是人工無法控制的核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