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用如圖實驗裝置驗證、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系列的點,對紙帶上的點跡進行測量,即可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圖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一條紙帶:0是打下的第一個點,每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點圖中未標出,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已知,則,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1)在紙帶上打下記數(shù)點5時的速度______;

(2)在打點過程中系統(tǒng)動能的增量______J,系統(tǒng)勢能的減少量______J,由此得出的結論是______;

(3)若某同學作出圖象如圖,則當?shù)氐膶嶋H重力加速度______

【答案】、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

【解析】

解決實驗問題首先要掌握該實驗原理,了解實驗的儀器、操作步驟和數(shù)據(jù)處理以及注意事項.
紙帶法實驗中,若紙帶勻變速直線運動,測得紙帶上的點間距,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可計算出打出某點時紙帶運動的瞬時速度和加速度,從而求出動能.根據(jù)功能關系得重力勢能減小量等于重力做功的數(shù)值.對于物理量線性關系圖象的應用我們要從兩方面:1、從物理角度找出兩變量之間的關系式2、從數(shù)學角度找出圖象的截距和斜率,兩方面結合解決問題.

(1)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

(2)系統(tǒng)動能的增量EK=Ek5-0=(m1+m2)v52=0.576 J.
系統(tǒng)重力勢能減小量Ep=(m2-m1)gh=0.1×9.8×0.6000m J=0.588 J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m1、m2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
(3)由于EK=Ek5-0=(m1+m2)v52=Ep=(m2-m1)gh
由于(m1+m2)=2(m2-m1
所以得到:v2=h
所以v2h圖象的斜率k=
g=9.70m/s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根足夠長的平行光滑金屬導軌MN、PQ放在水平面上,左端向上彎曲,導軌間距為L,電阻不計,水平段導軌所處空間存在方向豎直向上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導體棒的質量分別為ma=mmb=2m,電阻值分別為RaRRb=2R。b棒靜止放置在水平導軌上足夠遠處,與導軌接觸良好且與導軌垂直;a棒在弧形導軌上距水平面h高度處由靜止釋放,運動過程中導體棒與導軌接觸良好且始終與導軌垂直,重力加速度為g,則( )

A. a棒剛進入磁場時回路中的感應電流為

B. a棒剛進入磁場時,b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為

C. a棒和b棒最終穩(wěn)定時的速度大小為

D. a棒開始下落到最終穩(wěn)定的過程中,a棒上產(chǎn)生的焦耳熱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個傾角α=45°、高H=4m的斜面,在斜面上方固定放置一段由內壁光滑的圓管構成的軌道ABCD,圓周部分的半徑R=m,AB與圓周相切于B點,長度為,與水平方向夾角θ=60°,軌道末端豎直,已知圓周軌道最低點C、軌道末端D與斜面頂端處于同一高度,F(xiàn)將一質量為0.1kg,直徑可以忽略的小球從管口A處由靜止釋放,g=10m/s2。

(1)求小球在C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2)若小球與斜面碰撞(不計能量損失)后做平拋運動落到水平地面上,則碰撞點距斜面左端的水平距離x多大時小球平拋運動的水平位移最大?最大位移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用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系”,圖中小車質量為M,砂桶和砂的總質量為m。實驗中通過改變m來改變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大小,小車的加速度a可由打點計時器和紙帶測出,繩的拉力F可由彈簧測力計測出,F(xiàn)保持小車質量M不變,逐漸增大砂桶和砂的總質量m,進行多次實驗,得到多組aF值。

1)為了減小實驗誤差,下列做法正確的是_________

A. 先釋放小車,后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B. 該實驗不需要平衡小車所受的摩擦力

C. 該實驗砂桶和砂的總質量不需要遠小于小車的質量

D. 滑輪摩擦要足夠小,繩的質量要足夠輕

2)某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了圖乙所示的一條過坐標原點的傾斜直線,其中縱軸為小車的加速度大小a,橫軸應___________(填選項前的字母)。

A. B. C. D. mg

3)當砂桶和砂的總質量較大導致a較大時,圖線將____________(填選項前的字母)。

A. 偏向縱軸 B. 保持原方向不變 C. 偏向橫軸

4)圖丙為上述實驗中打下的一條紙帶,AB、CD、E為選出的五個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點間還有四個計時點未畫出,測得,打點計時器的頻率為f,則小車的加速度表達式為__________(用f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如圖甲所示的電路中,螺線管匝數(shù)n=1 500,橫截面積S=20 cm2,螺線管導線電阻r=10 Ω,R1=40 Ω,R2=50 Ω,電容器電容C=30 μF。在一段時間內,穿過螺線管的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按圖乙所示的規(guī)律變化。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螺線管中產(chǎn)生的感應電動勢為15 V

B閉合電鍵,電路中的電流穩(wěn)定后電容器上極板帶正電

C電路中的電流穩(wěn)定后,電阻R1的電功率為5×10-2 W

D電鍵斷開,流經(jīng)電阻R2的電荷量為18×10-5 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學習牛頓笫一定律時,我們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每次實驗時,小車可以從斜面上的不同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

B. 實驗表明: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就越近

C. 實驗中運動的小車會停下來,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D. 根據(jù)甲、乙、丙的實驗現(xiàn)象,就可以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圖()是打點計時器打出的一條紙帶,選取其中連續(xù)的計時點標為AB、C……GH、I,對BH段進行研究.

(1)已知打點計時器電源頻率為50 Hz,則紙帶上打相鄰兩點的時間間隔為________

(2)用刻度尺測量距離時如圖(),讀出A、C兩點間距為________cm,B點對應的速度vB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3)H點對應的速度為vH,重物下落的高度為hBH,當?shù)刂亓铀俣葹?/span>g,為完成實驗,要比較與________的大小(用字母表示).

【答案】 0.02 s 5.40 1.35

【解析】試題分析: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條件是只有重力做功,所以本實驗的關鍵是想法減少重錘受到阻力的影響,減少措施有選取密度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重錘;刻度尺的讀數(shù)要注意進行估讀,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的速度等于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B點瞬時速度的大小;根據(jù)功能關可知,需要比較哪些物理量.

(1)可得,紙帶上打相鄰兩點的時間間隔為0.02 s;

(2)AC兩點的距離為C點的刻度值減去A點的刻度值,即AC=5.90-0.50 cm=5.40 cm,B點對應的速度為A、C兩點間的平均速度,則有

(3)本實驗需要驗證的是重物自B點至H點,重力勢能的減少量與動能的增量是否相等,即比較,整理得

【點睛】正確解答實驗問題的前提是明確實驗原理,從實驗原理出發(fā)進行分析所需實驗器材、所測數(shù)據(jù)、誤差分析等。

型】實驗題
束】
107

【題目】圖(a)是測量電源電動勢E和內阻r的原理圖.R0=2.5Ω為定值保護電阻,電流表內阻不計,單位長度電阻r0=0.10Ω/cm的電阻絲ac標有長度刻度

請根據(jù)原理圖接圖(b)的實物圖;

閉合開關S,記錄ab的長度L和電流表A的示數(shù)I;b點改變ab的長度L,測6組L和I值,并算出對應的值.寫出與L、E、r、R0、r0的關系式 =_________;

圖(c)中“×”是已標出的實驗數(shù)據(jù),請作出L變化的圖線;

根據(jù)-L圖線算出電源電動勢E =_____V,內阻r =_____Ω.(計算結果保留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一根繩子跨過定滑輪一端固定在物體上,另一端在力F作用下,以恒定速度v0豎直向下運動.物體由靜止開始運動到繩與水平方向夾角α=45°過程中,繩中拉力對物體做的功為(

A. mv02 B. mv02 C. mv02 D. mv0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毛玻璃屏A、雙縫B、白光光源C、單縫D和透紅光的濾光片E等光學元件,要把它們放在圖1所示的光具座上組裝成雙縫干涉裝置,用以測量紅光的波長.

將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學元件,由左到右,表示各光學元件的字母排列順序應為C、______、A

將測量頭的分劃板中心刻線與某亮紋中心對齊,將該亮紋定為第1條亮紋,此時手輪上的示數(shù)如圖2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轉動測量頭,使分劃板中心刻線與第6條亮紋中心對齊,記下此時圖2乙中手輪上的示數(shù)______mm,求得相鄰亮紋的間距______mm

已知雙縫間距dm,測得雙縫到屏的距離l,求得所測紅光波長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