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空間存在一水平向左的勻強電場和一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磁場的磁感應(yīng)強度大小為B,電場強度大小為E=,電場方向和磁場方向相互垂直.在此電磁場正交的空間中有一足夠長的固定粗糙絕緣桿,與電場正方向成60°夾角且處于豎直平面內(nèi).一質(zhì)量為m,帶電量為+q的小球套在絕緣桿上.若給小球一沿桿向下的初速度v0,小球恰好做勻速運動,且小球電量保持不變,重力加速度為g,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小球的初速度為v0=
B. 若小球的初速度為,小球?qū)⒆黾铀俣炔粩鄿p小的減速運動,最后勻速
C. 若小球的初速度為,小球?qū)⒆黾铀俣炔粩嘣龃蟮募铀龠\動,最后勻速
D. 若小球的初速度為,則運動中克服摩擦力做功為
【答案】ABD
【解析】
小球受重力、摩擦力(可能有)、彈力(可能有)、向右上方的洛倫茲力、向左的電場力,當(dāng)受到的合外力等于0時,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當(dāng)小球受到的合外力不為0時,要判斷出支持力的方向,明確支持力的大小隨洛倫茲力的變化關(guān)系,然后做出判定.
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如圖,
電場力的大。F=qE=,由于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電場力的方向水平向右,二者垂直,合力:FG+F==2mg,由幾何關(guān)系可知,重力與電場力的合力與桿的方向垂直,所以重力與電場力的合力不會對小球做功,而洛倫茲力的方向與速度的方向垂直,所以也不會對小球做功。所以,當(dāng)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可能存在摩擦力,沒有摩擦力,說明小球與桿之間就沒有支持力的作用,則洛倫茲力大小與重力、電場力的合力相等,方向相反。所以qv0B=2mg。所以.故A正確;若小球的初速度為,則洛倫茲力:f=qv0B=3mg>FG+F,則在垂直于桿的方向上,小球還受到桿的垂直于桿向下的支持力,則摩擦力:f=μFN.小球?qū)⒆鰷p速運動;隨速度的減小,洛倫茲力減小,則支持力逐漸減小,摩擦力減小,小球做加速度不斷減小的減速運動,最后當(dāng)速度減小到時,小球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正確。若小球的初速度為,則洛倫茲力:f=qv0B=mg<FG+F,則在垂直于桿的方向上,小球還受到桿的垂直于桿向上的支持力,而摩擦力:f=μFN.小球?qū)⒆鰷p速運動;隨速度的減小,洛倫茲力減小,則支持力逐漸增大,摩擦力逐漸增大,小球的加速度增大,所以小球?qū)⒆黾铀俣炔粩嘣龃蟮臏p速運動,最后停止。故C錯誤;若小球的初速度為,球?qū)⒆黾铀俣炔粩嘣龃蟮臏p速運動,最后停止,運動中克服摩擦力做功等于小球的動能,所以.故D正確。故選ABD。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8年珠海航展,我國五代戰(zhàn)機“殲20”再次閃亮登場。表演中,戰(zhàn)機先水平向右,再沿曲線ab向上(如圖),最后沿陡斜線直入云霄。設(shè)飛行路徑在同一豎直面內(nèi),飛行速率不變。則沿ab段曲線飛行時,戰(zhàn)機
A. 所受合外力大小為零
B. 所受合外力方向不斷變化
C. 豎直方向的分速度逐漸增大
D. 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xué)習(xí)小組為了研究標(biāo)有“2.5V 0.3A”字樣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到實驗室找到了下列器材:
兩塊相同的電流表G(滿偏電流Ig=0.5mA,內(nèi)阻Rg=200Ω;電源(電動勢E=3V,內(nèi)阻不計)還有可供選擇的器材:
A.定值電阻:600Ω
B.定值電阻:5800Ω
C.定值電阻:Ω≈0.25Ω
D.定值電阻:Ω≈2.5Ω
E.滑動變阻器:0~10Ω,2A
F.滑動變阻器:0~200Ω,0.1A
由于沒有電壓表和電流表,該學(xué)習(xí)小組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測量電路,為了較為精確地測量電流和電壓的值,則
(1)電阻R1選擇______,電阻R2選擇______,控制電路部分的滑動變阻器應(yīng)該選擇______.(填寫器材前面的字母)
(2)請根據(jù)題目所給器材,將控制部分的電路圖補充完整__________.
(3)在測量過程中,滑動變阻器調(diào)整到某一位置時,該組同學(xué)發(fā)現(xiàn)兩只表頭指針偏轉(zhuǎn)角度完全相同,則此時小燈泡的電阻是______Ω.(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物塊從傾角為的傳送帶底端由靜止釋放,傳送帶由電動機帶動,始終保持速率v勻速運動,物塊與傳動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物塊到達頂端前能與傳送帶保持相對靜止.在物塊從靜止釋放到相對傳送帶靜止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電動機因運送物塊多做的功為
B. 傳送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為
C. 系統(tǒng)因運送物塊增加的內(nèi)能為
D. 電動機因運送物塊增加的功率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a點在b點的正上方,現(xiàn)從a、b兩點分別以速度v1、v2水平拋出兩個相同的小球,可視為質(zhì)點,它們在水平地面上方的P點相遇。假設(shè)在相遇過程中兩球的運動沒有受到影響,不計空氣阻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兩個小球從a、b兩點同時拋出
B. 兩小球拋出的初速度v1>v2
C. 從a點拋出的小球著地時水平射程較大
D. 從a點拋出的小球著地時重力的瞬時功率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用一只彈簧秤和一個量角器等器材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固定在豎直木板上的量角器的直邊水平,橡皮筋的一端固定于量角器的圓心O的正上方A處,另一端系繩套1和繩套2,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I.彈簧秤掛在繩套1上豎直向下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結(jié)點到達O點處,記下彈簧秤的示數(shù)F;
II,彈簧秤掛在繩套1上,手拉著繩套2,緩慢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結(jié)點到達O處,此時繩套1沿0°方向,繩套2沿120°方向,記下彈簧秤的示數(shù);
III.根據(jù)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繩套1的拉力=_______①________
IV.比較_____②_______即可初步驗證
V.只改變繩套2的方向,重復(fù)上述試驗步驟。
回答下列問題:
(1)完成實驗步驟:①________;②_________;
(2)將繩套1由0°方向緩慢轉(zhuǎn)動到60°方向,同時繩套2由120°方向緩慢轉(zhuǎn)動到180°方向,此過程中保持橡皮筋的結(jié)點在O處不動,保持繩套1和繩套2的夾角120°不變,關(guān)于繩套1的拉力大小的變化,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是_______(填選項前的序號)
A.逐漸增大 | B.先增大后減小 |
C.逐漸減小 | D.先減小后增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長為L的輕桿一端固定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另一端可繞固定軸O轉(zhuǎn)動,已知小球通過最高點P時速度為,不計一切阻力,則( )
A. 在最高點P輕桿受到小球?qū)λ南蛳碌膹椓?/span>
B. 小球在最低點Q受到輕桿對它的彈力大小為
C. 小球在最低點Q和最高點P,輕桿中的彈力大小之差為5mg
D. 小球要到達最高點P點,最低點Q點最小的速度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利用如圖甲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小車受到的合外力做功和動能變化的關(guān)系,小車質(zhì)量為M,沙桶和沙子的質(zhì)量為m,當(dāng)?shù)刂亓铀俣葹?/span>g,在木板上的小車的運動速度可由小車后面拉動的紙帶經(jīng)打點計時器打出的點計算得到。
(1)在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有(__________)
A.平衡小車的摩擦力時,不需要掛沙子和沙桶
B.每次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時,都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實驗中要先接通電源再釋放小車
D.該實驗一定要滿足M遠(yuǎn)小于m
(2)某次實驗時得到的一條紙帶,O點為由靜止開始釋放時沙桶紙帶上打的第一個點,O點到各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為s1~ s5,如圖乙所示,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根據(jù)此紙帶可得出小車通過計數(shù)點D時的速度vD=________________(用所測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3)若用O、D兩點來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動能變化的關(guān)系,需要驗證的關(guān)系式為: ________(用所測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
A. 若分子質(zhì)量不同的兩種氣體溫度相同,則它們分子的平均動能一定相同
B. 已知某物質(zhì)的摩爾質(zhì)量為M,密度為ρ,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NA。則該種物質(zhì)的分子體積為
C. 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等壓膨脹過程中的內(nèi)能不變
D. 大霧天氣學(xué)生感覺到教室潮濕,說明教室內(nèi)的相對濕度較大
E. 一定質(zhì)量的100℃的水吸熱后變成100℃的水蒸氣,則吸收的熱量大于增加的內(nèi)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