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 A、B、C為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頂點,∠A=30°,D為AB的中點,負點電荷Q位于D點.A、B、C三點的電勢分別用、、表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大于
B. A、B兩點電場強度相同
C. 負檢驗電荷在BC連線上各點具有的電勢能都相等
D. 將正檢驗電荷沿AC從A點移到C點,電場力先做正功后做負功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因為原子很小,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視為質點
B.牛頓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并測定了引力常量的數值
C.港珠澳大橋把港珠澳三地的陸地通行時間縮短到30分鐘,這里的30分鐘指的是時間
D.安培首先提出了電場線的概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航空母艦上裝有幫助飛機起飛的彈射系統(tǒng)。已知某型號的戰(zhàn)斗機在跑道上加速時可產生的最大加速度為5.0 m/ s2,起飛速度為50m / s,如果航母靜止不動,問:
(1)如果航母上不安裝彈射系統(tǒng),要求此飛機仍能在艦上起飛,問甲板上跑道至少為多長?
(2)若航母彈射系統(tǒng)給飛機一個30m / s的初速度,則要求這種飛機能在艦上起飛,甲板上跑道至少為多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公路的十字路口,紅燈攔停了很多汽車,攔停的汽車排成筆直一列,最前面的一輛汽車的前端剛好與路口停車線相齊,相鄰兩車的前端之間的距離均為l=6m;若汽車起動時都以a=2m/s2的加速度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到v=10.0m/s后做勻速運動.該路口亮綠燈時間t=50s,而且有按倒計時顯示時間顯示燈.另外交通規(guī)則規(guī)定:原在綠燈時通行的汽車,紅燈亮起時,頭已越過停車線的汽車允許通過.請解答下列問題:
(1)若綠燈亮起瞬時,所有司機同時起動汽車,問有多少輛汽車能通過路口?
(2)第(1)問中,不能通過路口的第一輛汽車司機,在時間顯示燈剛亮出“3”時(表示綠燈顯示的時間還剩3秒)開始剎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結果汽車的前端與停車線相齊時剛好停下,求剎車后汽車的加速度大小.
(3)事實上由于人反應時間存在,綠燈亮起時不可能所有司機同時起動汽車.現假設綠燈亮起時,第一個司機滯后△t=0.80s起動,且后面司機都比前一輛汽車滯后0.8s起動汽車,在該情況下,有多少輛車能通過路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個截面不同,長度相等的均勻銅棒接在電路中,兩端的電壓為U,則( )
A.通過兩棒的電流強度不相等
B.兩棒的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平均速率相等
C.兩棒內的電場強度不同,細棒內場強E1大于粗棒內場強E2
D.相等時間通過兩棒的電荷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瑞典皇家學會會長湯姆遜評價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是發(fā)現一個孤島,而是發(fā)現了新的科學思想.”這里的“新的科學思想”是指
A. 系統(tǒng)合理地說明了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
B. 揭示了熱輻射過程中能量分布的規(guī)律
C. 徹底摧毀了天主教神學的理論基礎
D. 提出了新的時空觀、運動觀和物質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這一發(fā)現成為二十世紀物理學研究的基礎,從那個時候起幾乎完全決定了物理學的發(fā)展。要是沒有這一發(fā)現,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們變化的能量過程的有用理論。”“這一發(fā)現”是
A.普朗克的量子理論
B.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C.牛頓的經典物理學
D.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質點的υ-t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第1s末,質點離出發(fā)點最遠
B. 第2s末,質點運動方向改變
C. 第3s末,質點的加速度方向改變
D. 第5s末,質點回到出發(fā)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中,如圖所示為一次記錄小車運動情況的紙帶,圖中A、B、C、D、E為相鄰的計數點,相鄰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
(1)根據紙帶計算瞬時速度:=_________m/s;=_________m/s;=_________m/s;在如圖所示坐標系中作出小車的v-t圖線,并根據圖線求出a=___________。
(2)將圖線延長與縱軸相交,交點的速度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