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1)某組同學利用mgh=
mv22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下列操作步驟錯誤及不必要的是
AFG
AFG

A.用天平稱出物體的質(zhì)量;
B.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鐵架臺上,并用導線將打點計時器接在交流電源上;
C.將連有重物的紙帶穿過限位孔,用手提著紙帶,讓重物盡量靠近打點計時器;
D.先接通電源,再松開紙帶;
E.更換紙帶,重復幾次,選用點跡清晰且第1、2兩點間的距離約為2mm的紙帶;
F.依據(jù)紙帶求出重力加速度;
G.根據(jù)公式v=gt求出速度;
H.比較mgh與mv2/2的大小,驗證機械能是否守恒.
(2)某同學利用如上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所受阻力的情況,得到如圖2所示的紙帶(A、B、C、D、E均為相鄰的打點),測出A、C間的距離為14.77cm,點C、E間的距離為16.33cm.已知當?shù)刂亓铀俣葹?.8m/s2,重錘質(zhì)量為m=1.0kg,設重錘所受阻力大小不變.在從A下落到E的過程中,阻力大小為
0.05
0.05
N.
分析:(1)根據(jù)實驗原理與操作步驟一一分析:①驗證:mgh與
1
2
mv2
的關系,m約掉了,不需要測量m;②先接通電源后釋放紙帶;③取點跡清晰的幾個點,算出一個瞬時速度即可;④應讓重物從靠近打點計時器處釋放⑤不能根據(jù)h=
1
2
gt2求出物體運動重力加速度,而應該查找當?shù)氐闹亓铀俣龋?br />(2)根據(jù)連續(xù)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的大小,通過牛頓第二定律求出阻力的大。
解答:解:(1)根據(jù)實驗原理與操作步驟一一分析:
A、驗證:mgh與
1
2
mv2
的關系,m約掉了,不需要測量m所以A不必要;
B、打點計時器使用的是低壓交流電源,故B正確;
C、應讓重物從靠近打點計時器處釋放,以提高紙帶的使用率.故C正確;
D、在接通電源的時間上,應先接通電源后釋放紙帶;故D正確;
E、物理減小實驗的誤差,要求重復幾次,選用點跡清晰且第1、2兩點間的距離約為2mm的紙帶.故E正確;
F、不能根據(jù)h=
1
2
gt2求出物體運動重力加速度,而應該查找當?shù)氐闹亓铀俣龋蔉錯誤;
G、要根據(jù)某點的瞬時速度等于該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求速度,而不是根據(jù)公式v=gt求出速度.故G錯誤;
所以作步驟錯誤及不必要的是:AFG
(2)加速度a=
△x
(2T)2
,
代入數(shù)據(jù)得:a=
△x
(2T)2
=
16.33-14.77
4×0.02×2
cm/s2=975cm/2=9.75
m/s2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mg-f=ma,
解得f=mg-ma=1×(9.8-9.75)N=0.05N.
故答案為:(1)AFG;(2)0.05
點評:正確解答實驗問題的前提是明確實驗原理,從實驗原理出發(fā)進行分析所需實驗器材、實驗步驟、所測數(shù)據(jù)等,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動能定理”,圖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到達地面,打點計時器工作頻率為50Hz.

(1)實驗的部分步驟如下:
①在小車中放入砝碼,把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連在小車后端,用細線連接小車和鉤碼;
②將小車停在打點計時器附近,接通電源,釋放小車,小車拖動紙帶,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下一列點,關閉電源;
③改變鉤碼或小車中砝碼的數(shù)量,更換紙帶,重復②的操作.
(2)圖2是鉤碼質(zhì)量為0.03kg,砝碼質(zhì)量為0.02kg時得到的一條紙帶,在紙帶上選擇起始點O及A、B、C、D和E五個計數(shù)點,可獲得各計數(shù)點到O的距離s及對應時刻小車的瞬時速度v.請將C點的測量結(jié)果填在表1中的相應位置.
(3)在小車的運動過程中,對于鉤碼、砝碼和小車組成的系統(tǒng),
鉤碼的重力
鉤碼的重力
做正功,
摩擦力
摩擦力
做負功.
(4)實驗小組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了圖3中的圖線(其中△v2=v2-v02),根據(jù)圖線可獲得的結(jié)論是
△v2與S成正比
△v2與S成正比
.要驗證“動能定理”,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摩擦力和
小車的質(zhì)量
小車的質(zhì)量

表1紙帶的測量結(jié)果
測量點 s/cm v/m?s-1
O 0.00 0.35
A 1.51 0.40
B 3.20 0.45
C
5.08
5.08
0.49
0.49
D 7.15 0.54
E 9.41 0.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實驗小組學生采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到達地面)用打點計時器得到一條紙帶后,通過分析“小車位移與速度變化的對應關系”來研究“合外力對小車所做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下圖是實驗中得到的一條紙帶,點O為紙帶上的起始點,A、B、C是紙帶的三個連續(xù)的計數(shù)點,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均有4個點未畫出,用刻度尺測得A、B、C到O的距離如圖所示,已知所用交變電源的頻率為50Hz,問:
①打B點時刻,小車的瞬時速度vB=
0.80
0.80
m/s(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②實驗中,該小組同學畫出小車位移x與速度v的關系圖象如圖2所示.根據(jù)該圖形狀,某同學對W與v的關系作出的猜想,肯定不正確的是
BC
BC
(填寫選項字母代號)
A.Wccv2     B.Wccv      C.Wcc
1
v
         D.Wccv3
③本實驗中,若鉤碼下落高度為h1時合外力對小車所做的功W0,則當鉤碼下落h2時,合外力對小車所做的功為
h2
h1
W0
h2
h1
W0
.(用h1、h2、W0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的實驗中,采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
(1)本實驗應用的實驗方法是
A
A
;
A.控制變量法   B.假設法    C.理想實驗法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D
CD

A.在探究加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系時,應改變拉力的大小
B.在探究加速度與外力的關系時,應該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
C.在探究加速度a與質(zhì)量m的關系時,為了直觀判斷二者間的關系,應作出a-
1
m
圖象
D.當小車的質(zhì)量遠大于沙桶和沙的總質(zhì)量時,才能近似認為細線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沙桶和沙的總重力大小
(3)某同學測得小車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小車質(zhì)量保持不變)
①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在坐標圖2上作出a-F圖象.
②圖線不過原點的原因可能是
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夠
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夠

F/N 0.20 0.30 0.40 0.50 0.60
a/m?s-2 0.10 0.20 0.28 0.40 0.5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圖中小車可放置砝碼.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到達地面,打點計時器工作頻率為50Hz.
精英家教網(wǎng)
(1)實驗的部分步驟如下:
①在小車放入砝碼,把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連在小車后端,用細繩連接小車和鉤碼;
②將小車停在打點計時器附近,
 
,
 
,小車拖動紙帶,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下一列點,
 
;
③改變鉤碼或小車中砝碼的數(shù)量,更換紙帶,重復②的操作.
(2)如圖2所示是鉤碼質(zhì)量為0.03kg、砝碼質(zhì)量為0.02kg時得到的一條紙帶,在紙帶上選擇起始點O及A、B、C、D和E五個計數(shù)點,可獲得各計數(shù)點到O的距離S及對應時刻小車的瞬時速度v,請將C點的測量結(jié)果填在表格中的相應位置.
       表1紙帶的測量結(jié)果
測量點 s/cm v/(m?s-1
0 0.00 0.35
A 1.51 0.40
B 3.20 0.45
C
D 7.15 0.54
E 9.41 0.60
(3)如圖3所示,在坐標紙上畫出小車的速度-時間圖象(以0點為計時起點,豎直坐標以0.30m/s開始).
(4)根據(jù)速度-時間圖象判斷小車做的是
 
直線運動.
(5)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
 
 m?s-2.(小數(shù)點后保留兩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每次實驗必須設法算出橡皮筋對小車做功的具體數(shù)值
B.每次實驗中,橡皮拉伸的長度沒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車的長木板應該盡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電源,再讓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
精英家教網(wǎng)
(2)實驗中,某同學在一次實驗中得到了一條如圖2所示的紙帶.這條紙帶上的點距并不均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紙帶的左端是與小車相連的
B.紙帶的右端是與小車相連的
C.利用E、F、G、H、I、J這些點之間的距離來確定小車的速度
D.利用A、B、C、D這些點之間的距離來確定小車的速度
(3)實驗中木板略微傾斜,這樣做
 

A.是為了使釋放小車后,小車能勻加速下滑
B.是為了增大小車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橡皮筋做的功等于合力對小車做的功
D.可使得橡皮筋松弛后小車做勻速運動
(4)若根據(jù)多次測量數(shù)據(jù)畫出的W-v圖象如圖3所示,根據(jù)圖線形狀,可知對W與v的關系符合實際的是圖3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