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某同學要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并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做法是先將待測彈簧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豎直放在彈簧一側,并使彈簧另一端的指針恰好落在刻度尺上.當彈簧自然下垂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0,彈簧下端每增加一個50g的砝碼時,指針示數(shù)分別記作L1、L2、…、L7
(1)下表記錄的是該同學測出的8個值:
代表符號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刻度數(shù)值/cm 1.70 3.40 5.10 6.85 8.60 10.30 12.10 14.05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用“逐差法”計算出每增加50g砝碼時彈簧平均伸長量的數(shù)值為
 
 cm.
(2)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求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
 
N/m.(g取9.8m/s2
Ⅱ.現(xiàn)要測量某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備有以下器材:
電源E(電動勢小于3V,內阻小于1Ω,最大允許電流1A)
電壓表V (量程3V的理想電壓表)
電阻箱R(調節(jié)范圍0-99.99Ω,)
定值電阻R0  (阻值等于2.00Ω)
導線若干,電鍵S個
(1)將圖1所示的實物連接成實驗電路.
(2)閉合開關,調節(jié)電阻箱的阻值R.讀出電壓表相應的示數(shù)U,如下圖所示,為了比較
準確方便的得出實驗結論,現(xiàn)用作圖法處理數(shù)據(jù),圖線縱坐標表示電壓表讀數(shù)U,則圖線的橫坐標應選用
 

A.R       B.
1
R
       C.
U
R
       D.
R
U
R/Ω 40.00 20.00 12.00 8.00 6.00 5.00
U/V 1.90 1.78 1.66 1.57 1.43 1.35
(3)根據(jù)上表數(shù)據(jù)以及第二問中選取的橫坐標,某同學選取合適的標度作出了圖2中所示的圖線(其中橫軸的物理含義和標度未標出),則由圖線可得:E=
 
V; r=
 
Ω.(保留兩個有效數(shù)字)精英家教網(wǎng)
Ⅲ.如圖a是研究小球在斜面上平拋運動的實驗裝置,每次將小球從弧型軌道同一位置靜止釋放,并逐漸改變斜面與水平地面之間的夾角θ,獲得不同的射程x,最后作出了如圖b所示的x-tanθ圖象.則:精英家教網(wǎng)
(1)由圖b可知,小球在斜面頂端水平拋出時的初速度為
 
;
(2)若最后得到的圖象如圖c所示,則可能的原因是(寫出一個)
 
分析:Ⅰ.(1)根據(jù)d1=L4-L0,…,d4=L7-L3,然后通過△L=
d1+d2+d3+d4
4×4
求出每增加50g砝碼時彈簧平均伸長量.
(2)根據(jù)胡克定律求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
Ⅱ.本題采用伏阻法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電壓表讀數(shù)與電阻箱的電阻的比值表示干路中的電流,將定值電阻R0 等效到電源的內部,通過U-I圖線得出電壓的電動勢和內阻,注意圖線求出的斜率不表示內阻,是電源內阻和定值電阻之和.
Ⅲ.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抓住平拋運動豎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的關系求出運動的時間,從而得出水平位移與tanθ的關系.
解答:解:(1)根據(jù)“逐差法”求解,有d1=L4-L0,…,d4=L7-L3,故每增加50g砝碼的彈簧平均伸長量△L=
d1+d2+d3+d4
4×4
.解得△L=1.75cm;
(2)由可得:k=
△F
△x
=
0.5
1.75×10-2
N/m=28.6N/m

Ⅱ.(1)本題采用伏阻法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實物圖連線如下圖.
(2)本題采用伏阻法測量電動勢和內阻,圖象的縱坐標為路端電壓,橫坐標為干路電流在本題中即為:
U
R
,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3)將定值電阻R0 等效到電源的內部,電源電動勢可以由圖中縱軸截距直接讀出E=2.0V,橫軸坐標為I=
U
R
,每一大格代表0.1A,則圖線的斜率k=
△U
△I
=
0.7
0.3
=2.33Ω,所以電源的內阻r=2.33-2=0.33Ω.
Ⅲ.每次將小球從弧型軌道同一位置靜止釋放,知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相等,有:tanθ=
y
x
=
1
2
gt2
v0t
=
gt
2v0

解得t=
2v0tanθ
g

則x=v0t=
2v02tanθ
g
.當tanθ=0.5時,x=0.1m,解得v0=1m/s.
x=
2v02tanθ
g
,知x與tanθ成正比.若出現(xiàn)圖C圖線,即x比預期的大,可能初速度變大,原因是釋放的高度變高.
故答案為:Ⅰ.(1)1.75   (2)28.6
Ⅱ.(1)如圖   
精英家教網(wǎng)

(2)C     (3)2.0; 0.33
Ⅲ.(1)1m/s,(2)釋放的高度變高.
點評:本題考查了兩個力學實驗和一個電學實驗,關鍵掌握實驗的原理,掌握圖象分析問題的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同學要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并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做法是先將待測彈簧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豎直放在彈簧一側,并使彈簧另一端的指針恰好落在刻度尺上.當彈簧自然下垂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0,彈簧下端每增加一個50g的砝碼時,指針示數(shù)分別記作L1、L2、…、L7
(1)下表記錄的是該同學測出的8個值:
代表符號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刻度數(shù)值/cm 1.70 3.40 5.10 6.85 8.60 10.30 12.10 14.05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用“逐差法”計算出每增加50g砝碼時彈簧平均伸長量的數(shù)值為L=
(L4+L5+L6+L7)-(L0+L1+L2+L3)
4×4
=
1.75
1.75
 cm.
(2)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求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
28
28
N/m.(g取9.8m/s2
Ⅱ)現(xiàn)要測量某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備有以下器材:
電源E(電動勢小于3V,內阻小于1Ω,最大允許電流1A)
電壓表V (量程3V的理想電壓表)
電阻箱R(調節(jié)范圍0-99.99Ω,)
定值電阻R0  (阻值等于2.00Ω)
導線若干,電鍵S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同學要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并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做法是先將待測彈簧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豎直放在彈簧一側,并使彈簧另一端的指針恰好落在刻度尺上。當彈簧自然下垂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0,彈簧下端每增加一個50g的砝碼時,指針示數(shù)分別記作L1L2、……、L7

   (1)下表記錄的是該同學測出的8個值:

代表符號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刻度數(shù)值/cm

1.70

3.40

5.10

6.85

8.60

10.30

12.10

14.05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用“逐差法”計算出每增加50g砝碼時彈簧平均伸長量的數(shù)值為=___________ cm

   (2)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求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            N/m。(g取9.8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高三物理二輪復習專題訓練11 題型:實驗題

某同學要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并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做法是先將待測彈簧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豎直放在彈簧一側,并使彈簧另一端的指針恰好落在刻度尺上。當彈簧自然下垂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0,彈簧下端每增加一個50g的砝碼時,指針示數(shù)分別記作L1L2、……、L7。
【小題1】下表記錄的是該同學測出的8個值:

代表符號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刻度數(shù)值/cm
1.70
3.40
5.10
6.85
8.60
10.30
12.10
14.05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用“逐差法”計算出每增加50g砝碼時彈簧平均伸長量ΔL的數(shù)值為ΔL=        cm。
【小題2】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求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         N/m。(g取9.8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高三物理二輪復習專題訓練11 題型:實驗題

某同學要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并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做法是先將待測彈簧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豎直放在彈簧一側,并使彈簧另一端的指針恰好落在刻度尺上。當彈簧自然下垂時,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L0,彈簧下端每增加一個50g的砝碼時,指針示數(shù)分別記作L1、L2、……、L7

1.下表記錄的是該同學測出的8個值:

代表符號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刻度數(shù)值/cm

1.70

3.40

5.10

6.85

8.60

10.30

12.10

14.05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用“逐差法”計算出每增加50g砝碼時彈簧平均伸長量ΔL的數(shù)值為ΔL=         cm。

2.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求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          N/m。(g取9.8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