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zhì)量不等,但具有相同初動能的兩個物體,在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的地面上滑行,直到停止,則

A.質(zhì)量大的物體滑行距離大
B.質(zhì)量小的物體滑行距離大
C.質(zhì)量大的物體克服摩擦力做功多
D.質(zhì)量小的物體克服摩擦力做功多

B

解析試題分析:對滑行的過程運用動能定理得,-Wf=0-Ek0.因為初動能相等,則克服摩擦力做功相等。摩擦力f=μmg,則有-μmgx=0-Ek0解得,可知質(zhì)量小的物體滑行的距離大.故B正確,A、C、D錯誤.
考點:動能定理的應(yīng)用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4分)某學(xué)校科技小組對一輛自制小遙控車的性能進行研究,他們讓小車在水平地面上由靜止開始運動,并將小車運動的全過程記錄下來,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得到如圖所示的v-t圖像,已知小車在0-2s內(nèi)做勻加速直線運動,2-10s內(nèi)小車牽引力的功率保持不變,在10s末停止遙控,關(guān)閉電動機。小車的質(zhì)量m=1kg,整個過程中小車受到的阻力保持不變。求:

(1)小車所受的阻力f;
(2)小車在2-10s內(nèi)牽引力的功率;
(3)小車在14s內(nèi)阻力f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汽車拉著拖車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突然拖車與汽車脫鉤,而汽車的牽引力不變,各自受的阻力不變,則脫鉤后,在拖車停止運動前(   )

A.汽車和拖車的總動量不變 B.汽車和拖車的總動能不變 
C.汽車和拖車的總動量增加 D.汽車和拖車的總動能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根用絕緣材料制成的輕彈簧,勁度系數(shù)為k,一端固定,另一端與質(zhì)量為m、帶電量為+q的小球相連,靜止在光滑絕緣的水平面上,當施加一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E后(如圖所示),小球開始作簡諧運動,關(guān)于小球運動有如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球的速度為零時,彈簧伸長qE/k
B.球做簡諧運動的振幅為qE/k
C.運動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守恒
D.運動過程中,小球動能的改變量、彈性勢能的改變量、電勢能的改變量的代數(shù)和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半徑為R的均勻帶正電薄球殼,其上有一小孔A。已知殼內(nèi)的場強處處為零;殼外空間的電場與將球殼上的全部電荷集中于球心O時在殼外產(chǎn)生的電場一樣。一帶正電的試探電荷(不計重力)從球心以初動能Ek0沿OA方向射出。下列關(guān)于試探電荷的動能Ek與離開球心的距離r的關(guān)系圖象,可能正確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表面粗糙的斜面固定于地面上,并處于方向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B中。質(zhì)量為m、帶電量為+q的小滑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對滑塊下滑的過程,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滑塊受到的洛侖茲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B.滑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變
C.滑塊一定不能到達斜面底端
D.滑塊到達地面時的動能與B的大小有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粒子從靜止狀態(tài)經(jīng)過電壓為U的電場加速后速度最大的是( )

A.質(zhì)子 B.氘核 C.α粒子 D.鈉離子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質(zhì)量為M、長度為L的小車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zhì)量為m的小物塊(可視為質(zhì)點)放在小車的最左端.現(xiàn)用一水平恒力F作用在小物塊上,使物塊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物塊和小車之間的摩擦力為Ff.物塊滑到小車的最右端時,小車運動的距離為s.在這個過程中,以下結(jié)論正確的是(  )

A.物塊到達小車最右端時具有的動能為F (L+s)
B.物塊到達小車最右端時,小車具有的動能為Ff s
C.物塊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Ff (L+s)
D.物塊和小車增加的機械能為Ff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1所示,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從傾角α=37°的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運動,上升的最大高度為3.0 m.選擇地面為參考平面,上升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E隨高度h的變化如圖2所示.g=10 m/s2,sin37°=0.60,cos37°=0.80.則

A.物體的質(zhì)量m=0.67 kg
B.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40
C.物體上升過程的加速度大小a=10
D.物體回到斜面底端時的動能Ek=10 J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