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細胞中DNA復制與PCR技術的比較:
細胞內DNA復制 | 體外DNA擴增(PCR) | ||
不同點 | 解旋 | 在解旋酶作用下邊解旋邊復制 | 80~100℃高溫解旋,雙鏈完全分開 |
酶 |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 | TaqDNA聚合酶 | |
引物 | RNA | DNA、RNA | |
溫度 | 體內溫和條件 | 高溫 | |
相同點 | ①需提供DNA模板 ②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 ③子鏈延伸的方向都是從5'端到3'端 |
解答 解:(1)加熱至94℃的目的是使DNA樣品的氫鍵斷裂,這一過程在生物體細胞內是通過解旋酶的作用來完成的.通過分析得出新合成的DNA分子中,A=T,C=G,這個事實說明DNA分子的合成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2)DNA分子能準確復制的原因是:DNA分子中獨特的雙螺旋結構,并以模板DNA分子的一條鏈為模板進行半保留復制.PCR技術能把某一DNA片段進行擴增,是依據DNA的半保留復制原理.
(3)在以DNA為模板,延伸引物合成雙鏈DNA時,需要一種特殊的酶是耐高溫的Taq酶.
(4)將一個用15N標記的模板DNA分子(第一代)放入試管中,以14N標記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連續(xù)復制到第五代時,共復制了4次,形成24=16個DNA分子,即32條鏈,根據DNA半保留復制特點,含15N標記的DNA分子單鏈數為2,占全部DNA總單鏈數的比例為=$\frac{2}{16×2}$=$\frac{1}{16}$.
(5)要檢測一個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以用PCR擴增血液中的病毒核酸.
故答案為:
(1)氫 解旋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2)DNA的半保留復制
(3)Taq酶
(4)$\frac{1}{16}$
(5)D
點評 本題考查DNA復制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DNA復制的概念、過程、特點、準確復制的原因及結果,掌握其中的相關計算,能運用其延伸規(guī)律準確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具有特定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成熟細胞沒有細胞周期 | |
B. | 人體成熟的紅細胞產生后立即進入下一個細胞周期 | |
C. | 細胞的種類不同,細胞周期的時間也不相同 | |
D. | 一個新細胞分裂成兩個新細胞所需時間為一個細胞周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同一個體所有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xù)時間相同 | |
B. | 細胞中的 DNA 含量加倍是在 e~a 時期 | |
C. | 植物細胞中,d~e 時期囊泡的活動加強 | |
D. | 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不同之處主要發(fā)生在 a~b 時期和 c~d 時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誘變育種和轉基因 | B. | 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 | ||
C. | 雜交育種和基因工程 | D. | 基因工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設計施工的 | |
B. | 基因工程的最終目的是導入外源基因 | |
C. | 基因工程中對DNA分子的“剪切”和“拼接”發(fā)生在生物體外 | |
D. | 基因工程改造生物依據的原理是基因重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液泡膜與細胞膜構成了原生質層 | |
B. | 該載體蛋白數量增多有助于提高該種植物的耐鹽性 | |
C. | Na+進入液泡的方式是協助擴散 | |
D. | 水分子通過原生質層的擴散只能單向進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該突變可能是堿基對替換或堿基對增加造成的 | |
B. | 基因B1和B2編碼的蛋白質一定不同,導致生物的性狀不同 | |
C. | 基因B1和B2指導蛋白質合成時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 | |
D. | 基因B1和B2可同時存在于同一個體細胞中但不能出現在同一個配子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T2噬菌體也可以在肺炎雙球菌中復制和增殖 | |
B. | T2噬菌體病毒顆粒內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質 | |
C. | 培養(yǎng)基中的32P經宿主攝取后可出現在T2噬菌體的核酸中 | |
D. | 人體免疫缺陷病毒與T2噬菌體的核酸類型和增殖過程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