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5802  15810  15816  15820  15826  15828  15832  15838  15840  15846  15852  15856  15858  15862  15868  15870  15876  15880  15882  15886  15888  15892  15894  15896  15897  15898  15900  15901  15902  15904  15906  15910  15912  15916  15918  15922  15928  15930  15936  15940  15942  15946  15952  15958  15960  15966  15970  15972  15978  15982  15988  15996  203614 

科目: 來源: 題型:

(2010?盧灣區(qū)二模)下列變化不能說明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2010?盧灣區(qū)二模)光導纖維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組成光導纖維主要成分SiO2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2010?盧灣區(qū)二模)在通常條件下,下列各組物質(zhì)的性質(zhì)排列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2010?盧灣區(qū)二模)以下表示鋰離子結(jié)構(gòu)的軌道表示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2010?盧灣區(qū)二模)2010上海世博會園區(qū)建設采用了許多先進的技術,下列做法不能體現(xiàn)節(jié)能減排理念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合成氨反應反應:N2(g)+3H2(g) 
高溫、高壓
催化劑
 2NH3(g)
若在恒溫下增大體系的壓強,平衡
向右
向右
(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動;使用催化劑反應的△H
不改變
不改變
(填“增大”“減小”或“不改變”);
(2)已知:
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
則CH4直接將NO2還原為N2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H4(g)+2NO2(g)═N2(g)+CO2(g)+2H2O(g)△H=-867kJ?mol-1
CH4(g)+2NO2(g)═N2(g)+CO2(g)+2H2O(g)△H=-867kJ?mol-1

(3)在25℃下,向濃度均為0.1mol?L-1的AlCl3和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濃氨水,最后得到深藍色溶液和白色沉淀,白色沉淀的化學式為
Al(OH)3
Al(OH)3
,生成該沉淀的離子方程式為
Al3++3NH3?H2O=Al(OH)3↓+3NH4++3H2O
Al3++3NH3?H2O=Al(OH)3↓+3NH4++3H2O

(4)在25℃下,將a mol?L-1的氨水與0.01mol?L-1的鹽酸等體積混合,反應平衡時溶液中c(NH4+)=c(Cl-),則溶液顯
性(填“酸”“堿”或“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09?廈門二模)純堿是工業(yè)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質(zhì).某興趣小組為測定某工業(yè)純堿(假設僅含碳酸氫鈉雜質(zhì))中碳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設計了下列三種實驗方案進行探究.請?zhí)羁眨?br />方案一:純堿樣品
加熱
測定剩余固體質(zhì)量
(1)分別稱取干燥坩堝和純堿樣品的質(zhì)量,將純堿樣品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如右圖).坩堝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HCO3
  △  
.
 
Na2CO3+CO2↑+H2O
2NaHCO3
  △  
.
 
Na2CO3+CO2↑+H2O

(2)將坩堝置于干燥器中冷卻后稱量.實驗時需要重復“加熱、冷卻、稱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
加熱至恒重,以保證NaHCO3全部分解
加熱至恒重,以保證NaHCO3全部分解

方案二:純堿樣品溶液
氯化鈣溶液
測定沉淀質(zhì)量
(1)稱取m1g樣品,置于小燒杯中,加水溶解.向小燒杯中滴加足量氯化鈣溶液(如圖).將反應混和物過濾后的下一步操作是:
洗滌沉淀
洗滌沉淀

(2)沉淀經(jīng)干燥后稱量為m2g,則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106m2
m1
%
106m2
m1
%

(3)如果用氫氧化鈣溶液代替氯化鈣溶液作沉淀劑,在其他操作正確的情況下,測得樣品中的碳酸鈉質(zhì)量分數(shù)將比實際
不變
不變
(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方案三:純堿樣品
硫酸
測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
(1)本實驗采用vk圖裝置,C中盛放的物質(zhì)是
濃硫酸
濃硫酸

(2)反應前后都要通入N2,反應后通入N2的目的是:
排盡裝置內(nèi)的空氣,將生成的二氧化碳從容器內(nèi)排出,被D裝置中堿石灰吸收
排盡裝置內(nèi)的空氣,將生成的二氧化碳從容器內(nèi)排出,被D裝置中堿石灰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zhì)有如下轉(zhuǎn)化關系(有的生成物未列出,反應條件均省略),其中:A在常溫下是一種氣體,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顯藍色,D為堿,G為酸,金屬甲在G 的濃溶液中會鈍化;F的溶液中只含一種溶質(zhì).
A、B、C、D、E均由Q、R、X、T四種短周期元素中的兩種或三種組成,且Q、R、X、T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X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電子層數(shù)的3倍;R和X相鄰;Q和T同主族,Q為非金屬元素,T為金屬元素.則:
(1)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第二周期,ⅥA族
第二周期,ⅥA族
,R、X、T的原子半徑從小到大的順序為:
Na>N>O
Na>N>O
(用元素符號表示);T與X形成的化合物T2X2含有的化學鍵類型是:
離子鍵、非極性共價鍵
離子鍵、非極性共價鍵

(2)A和G等物質(zhì)的量反應生成的產(chǎn)物的水溶液顯
酸性
酸性
性,其原因用離子方程式表示為
NH4++H2O?NH3?H2O+H+
NH4++H2O?NH3?H2O+H+
;
(3)A和X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NH3+5O2
催化劑
.
4NO+6H2O
4NH3+5O2
催化劑
.
4NO+6H2O
;金屬甲與D溶液反應生成F的離子方程式為:
2Al+2OH-+2H2O=2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4)為保護環(huán)境,通過安裝汽車尾氣處理裝置,使尾氣中的E和一氧化碳反應轉(zhuǎn)化為兩種空氣的成分,當有22.4L的E(標準狀況)轉(zhuǎn)化時,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為
2.408×1024
2.408×1024
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回答下列各題:
(1)在探究原電池中電極與電解質(zhì)溶液之間的關系時,某同學設計了用鋁片、銅片作電極,用濃硝酸作電解質(zhì)溶液的原電池,則銅片為原電池的
負極
負極
極,鋁片上的電極反應式為
4H++2NO3-+2e-=2NO2↑+2H2O
4H++2NO3-+2e-=2NO2↑+2H2O

(2)通過
電解池
電解池
裝置( 填“原電池”或“電解池”)可以實現(xiàn)如下反應:
Cu+2H2O═Cu(OH)2+H2
該裝置應以銅為
陽極
陽極
極,并可選用下列溶液中的
BD
BD
為電解質(zhì)溶液(填符號).
A.H2SO4溶液    B.NaOH溶液    C.CuSO4溶液    D.NaCl溶液
(3)如圖所示的兩個電解槽中,A、B、C、D均為石墨電極.電解過程中,乙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Cl-+2H2O=Cl2↑+H2↑+2OH-
2Cl-+2H2O=Cl2↑+H2↑+2OH-

若乙燒杯中D極上產(chǎn)生224mL標準狀況下的氣體,則甲燒杯中B極上可析出銅
0.64
0.64
g(銅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6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2009?福州模擬)氫氧燃料電池是符合綠色化學理念的新型發(fā)電裝置.右圖為電池示意圖,該電池電極表面鍍一層細小的鉑粉,鉑吸附氣體的能力強,性質(zhì)穩(wěn)定,請回答:
(1)氫氧燃料電池的能量轉(zhuǎn)化主要形式是
由化學能轉(zhuǎn)變?yōu)殡娔?/div>
由化學能轉(zhuǎn)變?yōu)殡娔?/div>,在導線中電子流動方向為
由a到b
由a到b
(用a、b 表示).
(2)負極反應式為
H2+2OH--2e-=2H2O
H2+2OH--2e-=2H2O

(3)電極表面鍍鉑粉的原因為
增大電極單位面積吸附H2、O2分子數(shù),加快電極反應速率
增大電極單位面積吸附H2、O2分子數(shù),加快電極反應速率

(4)該電池工作時,H2和O2連續(xù)由外部供給,電池可連續(xù)不斷提供電能.因此,大量安全儲氫是關鍵技術之一.金屬鋰是一種重要的儲氫材料,吸氫和放氫原理如下:
Ⅰ.2Li+H2
  △  
.
 
2LIH
Ⅱ.LiH+H2O=LiOH+H2
反應Ⅰ中的還原劑是
Li
Li
,反應Ⅱ中的氧化劑是
H2O
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