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銅的金屬活潑性比鐵的弱,可在海輪外殼上裝若干銅塊以減緩其腐蝕
B.鉛蓄電池放電時的負極和充電時的陽極均發(fā)生還原反應(yīng)
C.電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時陰極上依次析出Cu、Fe、Al
D.電解食鹽水一段時間后,可通入一定量的HCl氣體來恢復原溶液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黑龍江省高三10月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臭氧是理想的煙氣脫硝試劑,其脫硝反應(yīng)為:2NO2(g)+O3(g)==N2O5(g)+O2(g),若反應(yīng)在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下列由該反應(yīng)相關(guān)圖象作出的判斷正確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把煤作為燃料可通過下列兩種途徑:
途徑I:C(s)+O2(g)=CO2(g) △H=-393.5kJ/mol
途徑II:C+H2O=CO+H2
CO(g)+1/2O2(g)=CO2(g) △H=-283.0kJ/mol
H2(g)+1/2O2(g)=H2O(g) △H=-241.8kJ/mol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途徑I放出的熱量 (填““>”、“<”或“=”) 途徑II放出的熱量
(2)根據(jù)蓋斯定律寫出煤和氣態(tài)水生成水煤氣的熱化學方程式: __
(3)根據(jù)兩種途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單選)
A.途徑II制水煤氣時增加能耗,故途徑II的做法不可取
B.與途徑I相比,途徑II可以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C.與途徑I相比,途徑II可以提高煤的燃燒效率
D.將煤轉(zhuǎn)化為水煤氣后,便于通過管道進行運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水庫中的鋼閘門通常連接鋅塊,是采用了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法
B.化學電源都是一次能源
C.鐵的表面鍍銅的過程中,銅極連接電源負極
D.合金的熔點都高于它的成分金屬,合金的耐腐蝕性也都比其組成成分金屬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密閉容器中充入4molSO2和3molO2,一定條件下建立平衡:2SO2(g)+O2(g)2SO3(g)ΔH=-QkJ/mol,測得SO2的轉(zhuǎn)化率為90%,則反應(yīng)放出的熱量為( )
A.2QkJ B.1.8QkJ C.QkJ D.0.9Q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惰性電極電解CuSO4和NaCl的混合溶液,開始時陰極和陽極上分別析出的物質(zhì)是
A.H2和Cl2 B.Cu和Cl2 C.H2和O2 D.Cu和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1)某金屬氯化物MCl228.5g,含有0.6molCl-,則該氯化物的摩爾質(zhì)量為 ,金屬M的名稱為 。
(2)11.1gCaCl2所含氯離子數(shù)與標準狀況下約 L O3所含氧原子數(shù)相等。(計算結(jié)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點)
(3)若ag SO2含b個原子,則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 (用含a、b的公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反應(yīng)不能發(fā)生的是 ( )
A.鹽酸+氫氧化鈉溶液 B.氯化鈉溶液+硫酸鉀溶液
C.硝酸鈣溶液+碳酸鈉溶液 D.稀硫酸+碳酸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山東省高二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對于反應(yīng)NO2(g)+SO2(g)SO3(g)+NO(g)。一定條件下,將NO2與SO2以體積比1∶2置于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yīng),下列能說明反應(yīng)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體系壓強保持不變
B.混合氣體顏色保持不變
C.SO3和NO的體積比保持不變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時生成1 mol 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