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已知NaHSO4在水中的電離方程式為:NaHSO4=Na++H++SO。某溫度下,向pH=6的蒸餾水中加入NaHSO4晶體,保持溫度不變,測得溶液的pH為2。下列對該溶液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該溫度高于25℃
B.由水電離出來的H+的濃度是1.0×10-10mol·L-1
C.NaHSO4晶體的加入抑制了水的電離
D.該溫度下加入等體積pH為12的NaOH溶液可使該溶液恰好呈中性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溫度下將3mol CO2和2mol H2混合于2L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如下反應:CO2(g)+H2(g)CO(g)+H2O(g)
(1)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K=_____.
(2)已知在700℃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1=0.6,則該溫度下反應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數(shù)K2=_____,反應CO2(g)+H2(g)CO(g)+H2O(g)的平衡常數(shù)K3=_____.
(3)已知在1 000℃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4為1.0,則該反應為_____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4)能判斷該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依據(jù)是_____.
A.容器中壓強不變
B.c(CO2)=c(CO)
C.生成a mol CO2的同時消耗a mol H2
D.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
(5)在1 000℃下,某時刻CO2的物質的量為2.0mol,則此時v(正)_____v(逆)(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X2(g)+Y2(g)Z(g)。已知X2、Y2、Z的起始濃度分別為 0.1 mol L-1、0.3mol L-1、0.2mol L-1。在一定條件下,當反應達到平衡時,各物質的量濃度可能是
A. Z為0.3mol L-1 B. Y2為0.4 mol·L-1
C. X2為0.3mol L-1 D. Z為0.4mol 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元素周期表是指導我們系統(tǒng)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C | N | O | F |
Si | P | S | Cl |
Br | |||
I |
(1)元素周期表中每種元素的具體信息如圖例示。從中可以獲得氟元素的有關信息有(任意寫出1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原子結構角度分析,C、N、O、F四種元素處于同一行,是由于它們的______相同。N和P處于同一列,因為它們的________相同,它們都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族。
(3)通過元素周期表,我們可以知道:
①氮元素的最低化合價為___________,其氣態(tài)氫化物的電子式為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子半徑:r(P)_________r(S)(填“>”、“<”或“=”)。
③在上表所列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中酸性最強的是_________(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海水是巨大的資源寶庫,從海水中提取食鹽和溴的過程如下:
(1)請列舉海水淡化的兩種方法:________、________。
(2)步驟Ⅰ中已獲得Br2,步驟Ⅱ中又將Br2還原為Br-,其目的是_________。
(3)步驟Ⅱ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吸收率可達95%,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由此反應可知,除環(huán)境保護外,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應解決的主要問題是_______。
(4)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了解從工業(yè)溴中提純溴的方法,查閱了有關資料知:Br2的沸點為59 ℃,微溶于水,有毒并有強腐蝕性。他們參觀生產(chǎn)過程后,畫了如下裝置簡圖:
請你參與分析討論:
①圖中儀器B的名稱是____________。
②整套實驗裝置中儀器連接均不能用橡膠塞和橡膠管,其原因是__________。
③實驗裝置氣密性良好,要達到提純溴的目的,操作中如何控制關鍵條件?___________。
④C中液體顏色為________________。為除去該產(chǎn)物中仍殘留的少量Cl2,可向其中加入NaBr溶液,充分反應后,再進行的分離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