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在運輸與儲存過程中必須防止泄漏.一旦儲存液氯的鋼瓶發(fā)生泄漏,必須立即采取措施.下列各種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將人群向高處疏散
B.將人群逆風向疏散
C.用浸有燒堿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D.向泄漏地點撒一些石灰
A.氯氣的密度大于空氣密度,所以氯氣泄漏時,要人群向高處疏散,故A正確;
B.氯氣有毒,所以如果發(fā)生氯氣泄漏,氯氣向順風方向擴散較快,所以應將人群逆風向疏散,故B正確;
C.氯氣能和堿反應生成鹽,但氫氧化鈉有強腐蝕性,如果用浸有燒堿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雖然能減弱氯氣的毒性,但人易被氫氧化鈉腐蝕,故C錯誤;
D.氯氣和水反應生成的酸能和石灰反應,故D正確;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有五瓶溶液分別是①10mL0.60mol·L-1NaOH水溶液②20mL0.5mol·L-1H2SO4水溶液③30mL0.40mol·L-1HCl水溶液④40mL0.30mol·L-1HCl水溶液⑤50mL0.20mol·L-1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離子、分子總數(shù)大小順序是……( )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D.⑤>④>③>②>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氰(CN)2、硫氰(SCN)2的化學性質和鹵素很相似,化學上稱為“類鹵素”,它們陰離子的還原性強弱為:Cl<Br<CN<SCN<I
試寫出:
(1)(CN)2與KOH(aq)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CN)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模擬工業(yè)制造硫酸的生產(chǎn)過程,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請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
(1)裝置A用來制取氧氣,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燒爐內(nèi)放一定量黃鐵礦粉末,在高溫條件下和A裝置制出的氧氣充分反應,其化學方程式為,在該反應中____________做氧化劑;若消耗了有_______________mol電子發(fā)生了轉移;
(3)C裝置為凈化裝置,若無該裝置,將混合氣體直接通入D裝置,除對設備有腐蝕外,還會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D裝置的溫度是400℃~500℃,在常壓下生成,可放出的熱量,請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回答在工業(yè)中不采取加壓措施的原因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將氯氣通入溴化亞鐵溶液后,再加入四氯化碳并振蕩、靜置。整個實驗過程中肯定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A.上層顯黃棕色B.下層顯紅棕色
C.下層顯無色D.在潮濕空氣中形成白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小強同學為“氯氣與金屬鈉反應”設計了如下裝置與操作以替代相關的課本實驗.將一根玻璃管與氯氣發(fā)生器相連,玻璃管內(nèi)放一塊黃豆粒大的金屬鈉(已吸凈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團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先給鈉預熱,到鈉熔融成小球時,撤火,通入氯氣,即可見鈉著火燃燒.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A.反應生成的大量白色煙霧是氯化鈉晶體
B.鈉著火燃燒產(chǎn)生蒼白色火焰
C.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用于吸收生成的氯化鈉,以免污染空氣
D.用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可以檢驗氯氣是否被完全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A處通入Cl2,打開B閥時,C處紅色布條無變化;關閉B閥時,C處紅色布條褪色,則D中的溶液是(  )
A.飽和食鹽水B.KI溶液C.NaOH溶液D.濃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氯氣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毒的氣體
B.氯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態(tài)的,也有游離態(tài)的
C.氯氣不能溶解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氯氣
D.氯氣、氯水、液氯是同一種物質,只是狀態(tài)不同,都屬于純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0.1mol某元素的單質直接與足量氯氣反應,質量增加7.1g,這種元素可能是( 。
A.NaB.AlC.FeD.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