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在一定量的NaHCO3中,氧原子與氫原子的物質的量之比是

[  ]

A.

1∶1

B.

1∶3

C.

3∶1

D.

2∶3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各國科學家們也加強了對CO2創(chuàng)新利用的研究.最近有科學家提出“綠色自由”構想:把空氣吹入碳酸鉀溶液,然后再把  二氧化碳從溶液中提取出來,經化學反應后使之變?yōu)榭稍偕剂霞状嫉龋熬G色自由”構想技術流程如下:

Ⅰ.二氧化碳的吸收
(1)上述流程中“循環(huán)”的意義為
提供碳酸鉀的利用率
提供碳酸鉀的利用率

(2)吸收池中不用飽和碳酸鈉溶液代替飽和碳酸鉀溶液可能的原因是
相同條件下,在水中溶解度碳酸鉀大于碳酸鈉
相同條件下,在水中溶解度碳酸鉀大于碳酸鈉
.(已知:碳酸鉀、碳酸鈉的價格分別為:5200元/噸、2300元/噸.)
Ⅱ.二氧化碳的利用
(1)2009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6.6×109噸,若采用上述流程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甲醇(假設CO2的吸收率為80%,轉化率為90%),通過計算確定理論上可制得甲醇多少噸?
(2)工業(yè)上常將甲醇加入汽油,制成利于改善城市環(huán)境的甲醇汽油.
已知常溫下甲醇、汽油及一氧化碳的燃燒熱如下:
物質 甲醇 汽油(C8H8 一氧化碳
燃燒熱/kJ?mol-l 725 5518 283
1mol等物質的量的甲醇、汽油(C8H18)混合的燃料,在一定量的氧氣中燃燒,放出熱量2980kJ,則反應中生成CO
0.5
0.5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液氯儲罐中;煊蠳Cl3,當液氯中NCl3的質量分數達到4%以上就有爆炸危險.
(1)NCl3易水解生成一種堿性氣體和一種具有漂白性的物質.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為測定氯氣中的NCl3含量,將一定量樣品先通過足量鹽酸吸收NCl3(反應為:NCl3+4HCl→NH4Cl+3Cl2),再用400mL 20.0%(ρ=1.22g/cm3)的工業(yè)NaOH溶液吸收所有的Cl2,測得吸收后NaOH溶液增重51.4g.經測定NCl3吸收管內NH4+質量為0.270g.
①上述工業(yè)Na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②計算該樣品中NCl3的質量分數,并判斷該樣品是否安全?
(3)一般情況下,較強的氧化劑如:MnO2、KMnO4、KClO3、Ca(ClO)2等氧化濃鹽酸時,有如下反應規(guī)律:氧化劑+濃鹽酸→金屬氯化物+水+氯氣.實驗室通常用該原理制取少量Cl2
①將214.5g Ca(ClO)2放入500mL 12.0mol/L的濃鹽酸中,生成的Cl2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39.2L.若反應前后溶液的體積保持不變,計算反應后溶液中HCl的物質的量濃度.
②漂白粉是 Ca(ClO)2、CaCl2、Ca(OH)2、H2O和CaO的混合物.漂白粉放出的氯氣具有漂白作用,叫有效氯.通常用有效氯表示漂白粉的純度.漂白粉中的有效氯含量常用滴定碘法進行測定,即在一定量的漂白粉中加入過量的KI,加H2SO4酸化,有效氯與I-作用析出等量的I2,析出的I2以淀粉指示劑立即用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若測定漂白粉中有效氯時用鹽酸酸化,則鹽酸的濃度應小于
 
mol/L,否則測定的有效氯將
 
(選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印制線路板的生產原理是在一定規(guī)格的鍍有銅膜的絕緣性基材上,根據需要在銅膜上畫出線路并在線路上覆蓋涂層保護線路,然后將其余全部浸入FeCl3溶液將線路以外的銅腐蝕溶解而得.
(1)銅發(fā)生腐蝕的離子方程式為
 
;腐蝕廢液中還含有Fe3+,原因是
 

(2)為了從腐蝕印刷線路板的廢液(含Fe3+、Fe2+、Cu2+)中回收銅,并重新獲得FeCl3溶液,采用流程:
精英家教網
物質a為
 
(填化學式);通入f時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
 

(3)在一定量的廢液中逐漸加入氨水至過量,最后所得溶液的顏色為
 
色;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有晶體析出,該晶體化學式是
 
(含1個結晶水).
(4)在濾液e中加入NaOH溶液會產生
 
色沉淀,將沉淀放置于空氣中發(fā)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一定量的NaHCO3中,氧原子與氫原子的物質的量之比是


  1. A.
    1∶1
  2. B.
    1∶3
  3. C.
    3∶1
  4. D.
    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