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2L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xA(g)+yB(g)?zC(g).圖甲表示200℃時容器中A、B、C物質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圖乙表示不同溫度下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shù)隨起始n(A):n(B)的變化關系.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200℃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25
B.200℃時,反應從開始到平衡的平均速率v(B)=0.04 mol•L-1•min-1
C.200℃時,原平衡中再加入0.4molC,則B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大于25%
D.由圖乙可知,反應xA(g)+yB(g)?zC(g)的△H<0,且△S<0

分析 由圖甲可知,反應中A、B、C的物質的量的變化量為0.4:0.2:0.2=2:1:1,根據(jù)反應中計量數(shù)之比等于物質的物質的量的變化量之比可知,該反應方程式為:2A(g)+B(g)?C(g),據(jù)此分析:
A、根據(jù)平衡常數(shù)的定義結合化學方程式可計算出平衡常數(shù),據(jù)此判斷;
B、根據(jù)v=$\frac{△c}{△t}$計算反應速率;
C、由圖甲可知,達到平衡時,B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為0.25,200℃時,原平衡中再加入0.4molC,等效為原平衡增大壓強,據(jù)此判斷增大壓強平衡移動方向;
D、由圖乙可知,n(A):n(B)一定時,溫度越高,平衡時C的體積分數(shù)越大,說明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移動,據(jù)此判斷反應熱效應;根據(jù)氣體系數(shù)之和大小判斷熵變;

解答 解:由圖甲可知,反應中A、B、C的物質的量的變化量為0.4:0.2:0.2=2:1:1,根據(jù)反應中計量數(shù)之比等于物質的物質的量的變化量之比可知,該反應方程式為:2A(g)+B(g)?C(g),
A、由圖可知平衡時A、B、C的物質的量分別為0.4mol、0.2mol、0.2mol,所以它們的濃度分別為:0.2mol/L、0.1mol/L、0.1mol/L,結合化學方程式2A(g)+B(g)?C(g),可知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frac{0.1}{0{.2}^{2}×0.1}$=25,故A正確;
B、根據(jù)v=$\frac{△c}{△t}$可知v(B)=$\frac{\frac{0.2}{2}}{5}$mol•L-1•min-1=0.02mol•L-1•min-1,故B錯誤;
C、由圖甲可知,達到平衡時,B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為0.25,200℃時,原平衡中再加入0.4molC,等效為原平衡增大壓強,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B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大小于0.25,故C錯誤;
D、由圖乙可知,n(A):n(B)一定時,升高溫度,C的體積分數(shù)增大,平衡正向移動,所以正反應為吸熱反應,△H>0,反應物氣體系數(shù)之和大于生成物氣體系數(shù)之和,所以△S<0,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化學平衡圖象、反應速率計算、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化學平衡有關計算、化學反應方向等,難度中等,注意C選項中理解等效平衡.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工業(yè)上生產(chǎn)Na、Ca、Mg都用電解其熔融的氯化物,但鉀卻不能用電解熔融KCl的方法制得,因金屬鉀易溶于熔融態(tài)的KCl中而有危險,難獲得鉀,且降低電流效率.現(xiàn)生產(chǎn)鉀是用屬鈉和熔化的KCl在一定的條件下反應制。
KCl+Na   $\stackrel{一定條件}{?}$     NaCl+K+Q (Q<0)
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
熔點℃沸點℃密度(g/cm3
Na97.8882.90.97
K63.77740.86
NaCl80114132.165
KCl7701500(升華)1.984
(1)工業(yè)上制取金屬鉀的化學原理是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勒夏特列原理/鉀蒸汽逸出使生成物濃度減小,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可不斷得到金屬鉀),在常壓下金屬鉀轉為氣態(tài)從反應混合物中分離的最低溫度約為774℃,而反應的最高溫度應低于882.9℃.
(2)在制取金屬鉀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原料的轉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適當?shù)慕档蜏囟然蛞迫モ浾魵猓?br />(3)生產(chǎn)中常向反應物中通入一種氣體,并將從反應器中導出的氣體進行冷卻得到金屬鉀,且將該氣體可循環(huán)利用,該氣體是d.
a.干燥的空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稀有氣體
(4)常壓下,當反應溫度升高到900℃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可表示為K=$\frac{c(K)}{c(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加.m、n、p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二元化合物,W2、X2、Z2分別是元素W、X、Z的單質.已知:
I.一定條件下某密閉容器中可發(fā)生反應:aX2+bW2?cm,反應過程中物質的濃度變化如下:
X2W2m
起始濃度/mol•L-10.40.40
平衡濃度/mol•L-10.30.10.2
II.它們可發(fā)生如下反應:2m(g)+3Z(g)=6n(g)+X2(g);4n(g)+Y2(g) $\frac{\underline{催化劑}}{△}$2p(l)+2Z2(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半徑:W<X<YB.a:b:c=3:1:2
C.X的氧化物一定是無色氣體D.m、n、p三種物質均為共價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二氧化氮在加熱條件下能夠分解成一氧化氮和氧氣.該反應進行到45s時,達到平衡(NO2濃度約為0.0125mol/L).圖中的曲線表示二氧化氮分解反應在前25s內(nèi)的反應進程.
(1)前20秒內(nèi)O2的平均生成速率:5.5×10-4mol/(L•s)
(2)在某溫度下達到平衡后,不改變其他條件,向該容器中再加入少量的NO2,平衡移動的方向是正向,NO2的平衡轉化率< 68.75%(填“>”、“<”或“=”),NO的體積百分含量減小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氨及銨鹽在中學化學及化工生產(chǎn)中占有重要地位.
(1)合成氨是重要的工業(yè)反應:N2(g)+3H2(g)?2NH3(g),已知NH3與H2的燃燒熱分別為:382.7KJ•mol-1、285.8KJ•mol-1,則合成氨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N2(g)+3H2(g)?2NH3(g)△H=-92.0KJ/mol.
(2)在2L恒容裝置中充入1molN2、3molI2,在500℃、催化劑的作用下發(fā)生反應,裝置內(nèi)NH3的體積百分含量如下圖1所示,則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AC.

A.使用催化劑,可降低該反應的活化能,加快反應速率
B.容器內(nèi)ν(N2)=ν(H2)時,說明反應已達平衡
C.當容器內(nèi)n(H 2):n(NH3)=3:1時,說明反應已達平衡
D.20分鐘內(nèi)ν(NH3)=0.033mol•L-1•min-1
(3)同時研究氨的含量與溫度及催化劑的關系得到上圖2,其中a線表示平衡時氨的含量,b線表示在使用催化劑下反應進行10分鐘時氨的含量,比較X、Y兩點的平衡常數(shù)大小并說明原因:Y點大,因為該反應正反應是放熱反應,溫度升高,k值減小,Y、Z兩點的反應速率Y點大(填寫“Y點大”或“Z點大”).
(4)已知:KSP[Mg(OH)2]=1.3×10-11,K(NH3•H2O)=1.8×10-5
①Mg(OH)2+2NH4+?Mg2++2NH3•H2O的平衡常數(shù)K=0.040(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②向0.01mol Mg(OH)2固體中加入1L 的0.03mol•L-1的NH4Cl溶液恰好使固體完全溶解.此時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c(Cl-)>c(NH4+)=c(Mg2+)>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1)反應Fe(s)+CO2(g)?FeO(s)+CO(g)△H1,平衡常數(shù)為K1反應Fe(s)+H2O(g)?FeO(s)+H2(g)△H2,平衡常數(shù)為K2在不同溫度時K1、K2的值如下表:
700℃900℃
K11.472.15
K22.381.67
反應CO2(g)+H2(g)?CO(g)+H2O(g)△H,平衡常數(shù)K,則△H=△H1-△H2(用△H1和△H2表示),K=$\frac{{K}_{1}}{{K}_{2}}$(用K1和K2表示),且由上述計算可知,反應CO2(g)+H2(g)?CO(g)+H2O(g)是吸熱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2)一定溫度下,向某密閉容器中加入足量鐵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氣體,發(fā)生反應Fe(s)+CO2(g)?FeO(s)+CO(g)△H>0,CO2的濃度與時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①該條件下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2.0;若鐵粉足量,CO2的起始濃度為2.0mol•L-1,則平衡時CO2的濃度為$\frac{2}{3}$mol•L-1
②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時$\frac{c(CO)}{c(C{O}_{2})}$增大的是A(填序號).
A.升高溫度       B.增大壓強
C.再充入一定量的CO2    D.再加入一定量鐵粉
(3)對于可逆反應Fe(s)+CO2(g)?FeO(s)+CO(g),該反應的逆反應速率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2.
①從圖中看到,反應在t2時達平衡,在t1時改變了某種條件,改變的條件可能是AC.
A.升溫       B.增大CO2濃度      C.使用催化劑
②如果在t3時從混合物中分離出部分CO,t4~t5時間段反應處于新平衡狀態(tài),請在圖上畫出t3~t5的V(逆)變化曲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關于電解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強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一定比弱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強
B.水溶液中導電能力差的電解質一定是弱電解質
C.強電解質在稀的水溶液中全部以離子的形態(tài)存在
D.強電解質都是離子化合物,而弱電解質都是共價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關于離子共存或離子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某無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Cl-、MnO4-
B.pH=2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NH4+、SiO32-
C.冷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通入氯氣:Cl2+2OH-═ClO-+Cl-+H2O
D.稀硫酸和氫氧化鋇溶液反應:H++SO42-+Ba2++OH-=BaSO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化學藥品的毒性可以通過皮膚吸收、消化道吸收和呼吸道吸收三種方式對人體健康產(chǎn)生危害,下列預防措施錯誤的是(  )
A.實驗過程中使用四氯化碳時戴防塵口罩
B.實驗過程中移取強酸、強堿溶液應帶防酸堿手套
C.實驗場所嚴禁攜帶食物;禁止用飲料瓶裝化學藥品,防止誤食
D.稱取粉末狀的有毒藥品時,要帶口罩防止吸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