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中,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4
B.中,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質量之比為1:1
C.中,發(fā)生氧化反應和發(fā)生還原反應的氮元素的質量之比為5:3
D.中,被氧化和被還原的硫元素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
【答案】C
【解析】
A、化方程式MnO2+4HClMnCl2+Cl2↑+2H2O中,氧化劑是1mol的二氧化錳,還原劑是2mol的鹽酸,另外2mol的鹽酸顯示酸性,即氧化劑和還原劑物質的量之比為1:2,A錯誤;
B、2H2S+SO2=3S+2H2O中,氧化產物是化合價升高得到的硫單質為2mol,還原產物是化合價降低得到硫單質為1mol,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B錯誤;
C、5NH4NO3=4N2↑+2HNO3+9H2O,NH4+中N的化合價為-3, 化合價升高得到N2,發(fā)生氧化反應,共5molNH4+,化合價升高;NO3-中N的化合價為+5,化合價降低得到N2,發(fā)生還原反應,但是5molNO3-中只有3molNO3-化合價降低,所以發(fā)生氧化反應和發(fā)生還原反應的氮元素的物質的量之比為5:3,C正確;
D、3S+6KOH=2K2S+K2SO3+3H2O中,被氧化的硫即化合價升高的硫,共有1mol,被還原的硫即化合價降低硫,共有2mol,所以被氧化和被還原的硫元素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D錯誤;
答案選D。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有機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中只有可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且所有原子處于同一平面
B.與足量發(fā)生加成反應后,該分子中官能團的種類減少2種
C.以淀粉為有機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
D.、均可作為聚合反應的單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溶液,只含以下離子中的若干種:K+、NH4+、Ba2+、Cl﹣、NO3﹣、SO42﹣,現(xiàn)取三份100mL溶液分別進行如下實驗:
①第一份加入稀硝酸無明顯現(xiàn)象,再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產生
②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后加熱,收集到氣體0.04mol
③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沉淀4.66g,加鹽酸,沉淀質量不變。
根據(jù)以上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溶液中不能確定是否存在的離子是_____,一定存在的陰離子是_____
(2)實驗③間接表明溶液中不存在的離子是_____,實驗②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
(3)小明根據(jù)上述實驗認為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陽離子為NH4+和_____,判斷的依據(jù)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建設“美麗中國”首先要做好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氮氧化物(NOx)是嚴重的大氣污染物,其主要來源有汽車尾氣和硝酸工廠等。氮氧化物(NOX)能引起霧霾、光化學煙霧、酸雨等環(huán)境問題。某科研機構設計了如下轉化氮氧化物的幾種方案。請回答下列問題:
(1)方案Ⅰ:利用甲烷在催化劑條件下還原NOx,相關反應如下:
①N2(g)+O2(g)=2NO(g) H1=+180.5kJ/mol
②CH4(g)+4NO2(g)=4NO(g)+CO2(g)+2H2O(l) H2= -574kJ/mol
③CH4(g)+4NO(g)=2N2(g)+ CO2(g)+2H2O(l) H3= -1160kJ/mol
則表示甲烷燃燒熱的熱化學反應方程式是________ 。
(2)方案Ⅱ:利用CO在催化劑條件下還原NOx:2NOx(g)+2xCO(g)N2(g)+2xCO2(g) H。向容積均為2L的甲(溫度為T1)、乙(溫度為T2)兩個恒容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2 mol NO2(g)和3 mol CO(g)。反應過程中兩容器內CO2的物質的量濃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
①甲容器中,平衡時NO2的轉化率為____;
②T1___T2(填“>”或“<”);△H___0(填“>”或“<”),判定的依據(jù)是____;
③T2溫度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____;
④乙容器達到平衡后,再充入3 mol NO2和2 molCO2,此時v(正)___v(逆)(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氮的化合物應用廣泛,但氮氧化物是重要的空氣污染物,應降低其排放。
(1)用CO2和NH3可合成氮肥尿素[CO(NH2)2]
已知:①2NH3(g)+CO2(g)=NH2CO2NH4 (s) △H=-151.5 kJ·mol-1
②NH2CO2NH4(s)=CO(NH2)2(s)+H2O(g) △H=+120.5 kJ·mol-1
③H2O(l)=H2O(g) △H=+44 kJ·mol-1
用CO2和NH3合成尿素(副產物是液態(tài)水)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業(yè)上常用如下反應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CH4(g)+2NO2(g)N2(g)+CO2(g)+2H2O(g) △H,在溫度為T1和T2時,分別將0.40molCH4和0.9molNO2充入體積為1L的密閉容器中,n(CH4)隨反應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
①根據(jù)圖判斷該反應的△H______0(填“>”、“<”或“=”)。
②溫度為T1時,0~10min內NO2的平均反應速率v(NO2)=__________,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_________ 。
③該反應達到平衡后,為在提高反應速率同時提高NO2的轉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標號)。
A.改用高效催化劑 B.增加CH4的濃度 C.縮小容器的體積 D.升高溫度
(3)利用原電池反應可實現(xiàn)NO2的無害化,總反應為6NO2+8NH3=7N2+12H2O,電解質溶液為HCl溶液,工作一段時間后,負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
(4)氮的一種氫化物HN3,其水溶液酸性與醋酸相似,則NaN3溶液中各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常溫下,將amol/L的Ba(OH) 2 與bmol/L的HN3溶液等體積混合,充分反應后,溶液中存在2c(Ba2+)=c(N3-),則該溶液中c(HN3)=_________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合物H是一種有機光電材料中間體。實驗室由芳香化合物A制備H的一種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名稱是__________。
(2)由C生成D和E生成F的反應類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
(4)G為甲苯的同分異構體,由F生成H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5)芳香化合物X是F的同分異構體,X能與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反應放出CO2,其核磁共振氫譜顯示有4種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峰面積比為6∶2∶1∶1,寫出2種符合要求的X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
(6)寫出用環(huán)戊烷和2–丁炔為原料制備化合物的合成路線________(其他試劑任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可用KMnO4和濃鹽酸反應制取氯氣:KMnO4+HCl(濃)→KCl+MnCl2+Cl2↑+H2O(未配平)
(1)配平化學方程式,并用單線橋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________。
(2)將上述配平的化學方程式改寫為離子方程式________。
(3)濃鹽酸在反應中顯示出來的性質是________。
①只有還原性 ②還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 ④氧化性和酸性
(4)若產生0.5mol Cl2,則被氧化的HCl ____mol,轉移的電子的數(shù)目約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圖所示,其中T所處的周期序數(shù)與主族序數(shù)相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半徑Q>R>T
B.原子序數(shù)比R多1的元素只能形成一種氫化物
C.W原子得電子能力強于Q原子,且可形成共價化合物QW2
D.與W同一主族的下一周期元素不可作為半導體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4NaOH→CH2=CH2↑+NaCl+Na3PO4+3H2O?捎孟率鲅b置制取1,2-二溴乙烷(無色液體,密度2.18g·cm-3,熔、沸點為9.79℃、131.4℃,不溶于水);試管d中裝有適量液溴(表面覆蓋少量水)。
(1)e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當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xiàn)象時,試管d中反應基本結束。
(2)若用冰水代替燒杯中的冷水,可能引起的不安全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結束后精制試管d中粗產品,操作先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A.蒸餾 B.水洗 C.用干燥劑干燥 D.10%NaOH溶液洗
(4)實驗消耗40%乙烯利溶液50g,制得產品mg,則乙烯利合成1,2-二溴乙烷的產率為________________(列出含m的計算式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