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由銅、鐵和硫酸銅溶液組成的原電池中,作正極的是_______________,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負極的是______________,電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或“負”,下同)極經(jīng)導線移向________________極,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電導率越大導電能力越強。常溫下用0.100mol·L-1 NaOH溶液分別滴定10.00 mL 濃度均為0.100 mol·L-1的鹽酸和醋酸溶液,測得滴定過程中溶液的電導率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曲線②代表滴定鹽酸的曲線
B.滴定醋酸的過程應該選擇甲基橙作為指示劑
C.a、b、c三點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a>c>b
D.b點溶液中:c(OH-)=c(H+)+c(CH3COO-)+ c(CH3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于密閉容器中的反應2SO3(g)O2(g)+2SO2(g),在一定條件下n(SO3)和n(O2)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點c處反應達到平衡
B.點b的正反應速率比點a的大
C.點e逆反應速率為0
D.一定溫度下,2SO3(g) O2(g)+2SO2(g)在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充入He,壓強增大,化學反應速率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溫度為T時,向2.0 L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發(fā)生反應:PCl5(g)PCl3(g)+Cl2(g) ΔH=a kJ·mol-1(a>0)。0~10 min保持容器溫度不變,10 min時改變一種條件,整個過程中PCl5、PCl3、Cl2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0~4 min的平均速率v(PCl3)=0.025 mol·L-1·min-1
B.10 min時改變的條件是增加了一定量的PCl5
C.若起始時向該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3和2.0 mol Cl2,保持溫度為T,反應達平衡時放出的熱量小于1.6a kJ
D.溫度為T,起始時向該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0.10 mol PCl3和0.10 mol Cl2,反應達到平衡前v正<v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混合物漿液含有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考慮到膠體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組利用設計的電解分離裝置(見圖),使?jié){液分離成固體混合物和含鉻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卮Ⅰ和Ⅱ中的問題。
Ⅰ.固體混合物的分離和利用(流程圖中的部分分離操作和反應條件未標明)
(1)C→Al的制備方法稱為電解法,請寫出陽極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小組探究反應②發(fā)生的條件.D與濃鹽酸混合,不加熱無變化;加熱有Cl2生成,當反應停止后,固體有剩余,此時滴加硫酸,又產(chǎn)生Cl2.由此判斷影響該反應有效進行的因素有(填序號)_____。
A.溫度 B.溶液的pH值 C.Cl-和-的濃度
(3)固體D是堿性鋅錳電池的正極,請寫出該電池的負極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 。
(4)0.2molCl2與焦炭、TiO2完全反應,生成CO和TiCl4(熔點-25℃,沸點136.4℃)放熱8.56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含鉻元素溶液的分離和利用
(5)用惰性電極電解時,能從漿液中分離出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分離后得到的含鉻元素的粒子有﹣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離子反應方程式表示),陰極室生成的物質(zhì)為_____________(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含氯的鹽NaClO2是一種重要的含氯消毒劑。以下是過氧化氫法生產(chǎn)NaClO2的工藝流程圖:
已知:①NaClO2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適當條件下可結晶析出NaClO2·3H2O。
②ClO2的沸點為283 K,純ClO2易分解爆炸,常用稀有氣體或空氣稀釋防止爆炸性分解
(1)NaClO2 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_
(2)ClO2發(fā)生器中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發(fā)生器中鼓入空氣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選填序號)。
a.將SO2氧化成SO3,增強酸性; b.稀釋ClO2以防止爆炸; c.將NaClO3氧化成ClO2
(3)吸收過程中所用還原劑的還原性應適中,原因是_________,除H2O2外,還可以選擇的還原劑是____________(填序號)
A.Na2O2 B.Na2S C.FeCl2 D.KMnO4
(4)從濾液中得到NaClO2·3H2O粗晶體的實驗操作依次是____________(選填序號)。
A.蒸餾 B.蒸發(fā) C.灼燒 D.過濾 E.冷卻結晶
(5)將所得的NaClO2·3H2O晶體用冰水洗滌烘干,如何確定該晶體洗滌干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中某些氣體的制取、收集及尾氣處理裝置如圖所示(省略夾持和凈化裝置)。僅用此裝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質(zhì)完成相關實驗,最合理的選項是
選項 | a中的物質(zhì) | b中的物質(zhì) | c中收集的氣體 | d中的物質(zhì) |
A | 濃氨水 | CaO | NH3 | H2O |
B | 稀硫酸 | Na2SO3 | SO2 | NaOH溶液 |
C | 稀硝酸 | Cu | NO2 | H2O |
D | 濃鹽酸 | KMnO4 | Cl2 | NaOH溶液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碳、氮、硫的化合物在生產(chǎn)生活中廣泛存在。請回答:
(1)以CO2與NH3為原料可合成化肥尿素[CO(NH2)2]。已知:
①2NH3(g)+CO2(g)=NH2CO2NH4(s) ΔH=-l59.5kJ·mol-1
②NH2CO2NH4(s)=CO(NH2)2(s)+H2O(l) ΔH=-160.5kJ·mol-1
寫出CO2與NH3合成尿素和液態(tài)水的熱化學反應方程式__。
(2)T溫度時在容積為2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只充入1.00molNO2氣體發(fā)生反應:2NO(g)+O2(g)2NO2(g) H<0。不同時刻測得容器中n(NO2)如下表:
時間/s | 0 | 1 | 2 | 3 | 4 | 5 |
n(NO2)/mol | 1.00 | 0.80 | 0.65 | 0.55 | 0.50 | 0.50 |
①升高溫度K值___(增大、減。,T溫度時化學平衡常數(shù)K=___mol-1·L
②從0~2s該反應的平均速率v(NO2)=___。
③對可逆反應2NO(g)+O2(g)2NO2(g) H<0。恒溫,恒容密閉容器中,下列說法中,能說明該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
A.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
B.混合氣體的壓強不再變化
C.氧氣的轉化率不再變化
D.N2、O2、NO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1:2
(3)常溫下,用SO2與NaOH溶液反應可得到NaHSO3、Na2SO3等。
①已知Na2SO3水溶液顯堿性,原因是___(寫出主要反應的離子方程式),該溶液中,c(Na+)___2c(SO32-)+c(HSO3-)(填“>”“<”或“=”)。
②在某NaHSO3、Na2SO3混合溶液中HSO3-、SO32-物質(zhì)的量分數(shù)隨pH變化曲線如圖所示(部分),根據(jù)圖示,則SO32-的第一步水解平衡常數(shù)=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原電池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I. a為銅片,b為鐵片,燒杯中是稀硫酸溶液
(1)當開關K斷開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為_______ ;當開關K閉合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
A.a不斷溶解 B.b不斷溶解 C.a上產(chǎn)生氣泡 D.b上產(chǎn)生氣泡 E.溶液逐漸變藍
(2)閉合開關K,反應一段時間后斷開開關K,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___________ 。
A.溶液中H+濃度減小 B.正極附近濃度逐漸增大
C.溶液中含有FeSO4 D.溶液中濃度基本不變
II.FeCl3常用于腐蝕印刷電路銅板,反應過程的離子方程式為 ________ ,若將此反應設計成原電池,請寫出該原電池負極電極反應為_______,正極電極反應為______。
III.如圖是氫氧燃料電池構造示意圖。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______
A.a極是負極
B.電子由b通過溶液流向a
C.該電池總反應是2H2+O2=2H2O
D.氫氧燃料電池是環(huán)保電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