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氯氣是一種重要的工業(yè)原料,液氯儲存區(qū)貼有的說明卡如下:
包裝 | 鋼瓶 |
儲運要求 | 遠離金屬粉末、氨、烴類、醇類物質;設置氯氣檢測儀 |
泄漏處理 | NaOH、NaHSO3溶液吸收 |
下列解釋事實的方程式不正確的是
A. 氯氣用于自來水消毒:Cl2 + H2O2H+ + Cl-+ ClO-
B. 電解飽和食鹽水制取Cl2:2Cl- +2H2O 2OH-+ H2↑+Cl2↑
C. 濃氨水檢驗泄露的氯氣,產生白煙:8NH3 + 3Cl2 === 6 NH4Cl + N2
D. 氯氣“泄漏處理”中NaHSO3溶液的作用:HSO3-+ Cl2 + H2O === SO42-+ 3H+ + 2Cl-
【答案】A
【解析】
A.HClO為弱酸,不能完全電離;
B.電解飽和食鹽水生成氫氣、氯氣和氫氧化鈉;
C.氯氣具有強氧化性,可氧化氨氣生成氮氣;
D.氯氣與亞硫酸鈉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根離子。
A. HClO為弱酸,不能完全電離,離子方程式為Cl2 + H2OH+ + Cl-+ HClO,A項錯誤;
B. 電解飽和食鹽水生成氫氣、氯氣和氫氧化鈉,電解方程式為2Cl- +2H2O 2OH-+ H2↑+Cl2↑,B項正確;
C. 氯氣具有強氧化性,可氧化氨氣生成氮氣,同時生成氯化銨,方程式為8NH3 + 3Cl2 === 6NH4Cl + N2,C項正確;。
D. 氯氣與亞硫酸鈉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根離子,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SO3-+ Cl2 + H2O === SO42-+ 3H+ + 2Cl-,D項正確;
答案選A。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汽車尾氣排放的CO、NOx等氣體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NOx也是霧天氣的主要成因之一。
(1)科學家研究利用催化技術將尾氣中有害的NO和CO轉變成無毒的氣體,其熱化學方程式為:2CO(g)+2NO(g)2CO2(g)+N2(g) △H1=-746.5kJ·mol—1
已知:2C(s)+O2(g)2CO(g) △H2=-221.0kJmol—1
CO2(g)C(s)+O2(g) △H3=+393.5kJmol—1
①C(s)的然燒熱(△H)為_____________。
②NO(g)分解成兩種氣體單質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2)一定溫度下,向初始容積均為2L的A、B、C三個容器中,均投入5 mol CO氣體和4 mol NO氣體發(fā)生如下反應:2CO(g)+2NO(g) 2CO2(g)+N2(g)
①上圖表示該反應中NO的平衡轉化率()隨溫度、壓強變化的示意圖,則X代表的物理量是______,Y1_ Yz(填“>”或“<”)
②反應過程中,A容器中保持恒溫恒壓,B容器中保持恒溫恒容,C容器中保持絕熱恒容。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
a.B、C兩個容器中反應達到平衡所用的時長為:tB>tC
b.3個容器中NO的平衡轉化率的大小順序為>>
c.當A容器內氣體平均摩爾質量不變時,說明該反應處于化學平衡狀態(tài)
d.當B容器內氣體密度保持不變時,說明該反應處于化學平衡狀態(tài)
③當B容器中保持平衡時,NO所占體積分數(shù)為25%。則相同溫度下,A容器中逆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_________(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3)利用反應NO2+NH3→N2+H2O(未配平)消除用電器NO2的簡易裝置如圖所示。
①a電極上的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
②常溫下,若用該電池電解0.6L,飽和食鹽水,一段時間后,測得飽和食鹽水pH變?yōu)?/span>13,則理論上b電極上消耗B氣體的體積為_______mL(標準狀況;假設電解過程中溶液體積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A. pH=12的Ba(OH)2溶液和pH=12的Na2CO3溶液中,水電離的c(H+)相等
B. 常溫下,pH=4的醋酸與pH=10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pH<7
C. 將0.2 molL﹣1NaA溶液和0.1 molL﹣1鹽酸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堿性溶液中c(Na+)+c(H+)=c(A﹣)+c(Cl﹣)
D. 0.1 molL﹣1 Na2CO3溶液中:c(Na+)=c(HCO3-)+c(H2CO3)+2c(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871年門捷列夫最早預言了類硅元素鍺,1886年德國化學家溫克勒發(fā)現(xiàn)和分離了鍺元素,并以其祖國的名字命名為“Ge”。鍺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其有機化合物在治療癌癥方面有著獨特的功效。下圖為工業(yè)上利用鍺鋅礦(主要成分GeO2和ZnS)來制備高純度鍺的流程。
已知:1.丹寧是一種有機沉淀劑,可與四價鍺絡合形成沉淀;2.GeCl4易水解,在濃鹽酸中溶解度低。
(1)簡述步驟①中提高酸浸效率的措施___________(寫兩種)。
(2)步驟②操作A方法是___________。
(3)步驟③中的物質在___________(填儀器名稱)中加熱。
(4)步驟④不能用稀鹽酸,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5)寫出步驟⑤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寫出步驟⑦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6)請寫出一種證明步驟⑦反應完全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對甲氧基肉桂酸異辛酯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防曬劑之一,具有極高的紫外光吸收率,安全性良好,毒性極小,因此廣泛應用于日用化工、塑料、橡膠和涂料等領域。其合成路線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C的化學名稱是___________。E中的兩種含氧官能團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為單鹵代烴,請寫出合成線路中①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
(3)寫出由C生成D和由D生成E的反應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合成甲基肉桂酸異辛酯所需的F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
(5)X與F互同分異構體。X的核磁共振氫譜顯示三種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其峰面積之比為6:2:1。寫出符合上述條件的X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
(6)巴豆酸乙酯存在于蘋果、木瓜、草莓、可可等中,在引發(fā)劑的作用下可以生成聚巴豆酸乙酯。請運用所學知識,結合上述合成過程,請寫出以乙烯和丙二酸為原料合成聚巴豆酸乙酯的合成路線(無機試劑可任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實驗室產生的酸性廢液中含有Fe3+、Cu2+、Ba2+和Cl-,實驗室設計下列方案對廢液[體積為1 L,c(H+)=0.10 mol/L]進行處理,以回收金屬并測定含量。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操作I、II、III的方法相同,其所用的玻璃儀器有燒杯、漏斗、____。
(2)“還原”步驟時發(fā)生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只需寫出其中任意一個),“氧化”步驟的目的是____。
(3)操作III后得到可排放廢水中含有的溶質主要是____(填化學式)。
(4)進行如下實驗測定:
①將操作II得到的固體II溶于足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得到的固體質量為9.6 g。
②將操作III得到的固體III進行充分灼燒,得到的紅棕色固體質量為40.0 g。
原溶液中Fe3+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欲探究氯氣的化學性質,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已知:該裝置氣密性良好;銅粉放在耐高溫托盤內(防止硬質玻璃管炸裂)。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防止銅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加熱之前應該進行的操作為____。
(2)當觀察到AgNO3溶液中出現(xiàn)白色沉淀時,點燃酒精燈加熱;寫出AgNO3溶液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
(3)硬質玻璃管中的反應現(xiàn)象為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4)裝置中空試管的作用是____。
(5)實驗中,觀察到紫色石蕊溶液顏色的變化為____。
(6)燒杯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___,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7)盛水的試管中,溶液最后的顏色為___,說明氯氣____(填“能”或“不能”)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解釋實驗現(xiàn)象的反應方程式正確的是( )
A.切開的金屬Na暴露在空氣中,光亮表面逐漸變暗:2Na+O2=Na2O2
B.將Na塊放入水中,產生氣體:2Na+2H2O=2NaOH+H2↑
C.Na2O2在潮濕的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變成白色粘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鐵在氯氣中燃燒產生棕紅色的煙:Fe+Cl2=Fe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室溫下,將尿酸鈉()懸濁液靜置,取上層清液,再通入,溶液中尿酸的濃度與的關系如圖所示。己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上層清液中,
B. 當時,
C. 在的變化過程中,c(Na+) c(Ur-)的值將逐漸減小
D. 當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