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wǎng)在一定溫度時,N2與H2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曲線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加入催化劑,該化學反應的放熱增多B、b曲線是加入催化劑時的能量變化曲線C、加入催化劑可增大正反應速率,降低逆反應速率D、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N2+3H2?2NH3△H=-92kJ/moL
分析:A、根據(jù)催化劑只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不改變化學平衡分析;
B、根據(jù)催化劑與能耗的關系分析;
C、依據(jù)催化劑的概念和影響速率的實質(zhì)分析判斷;
D、依據(jù)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判斷,△H=放出的能量-吸收的能量.
解答:解:A、加入催化劑改變反應速率,不改變化學平衡,反應的熱效應不變,故A錯誤;
B、催化劑能改變反應的路徑,使發(fā)生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降低,所以b曲線是加入催化劑時的能量變化曲線,故B正確;
C、加入催化劑是同等程度的增大或減小正逆反應速率,故C錯誤;
D、該反應放出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所以放熱,書寫熱化學方程式必須標注物質(zhì)的聚集狀態(tài),該熱化學方程式未標注物質(zhì)的狀態(tài),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N2(g)+3H2(g)?2NH3(g)△H=-92kJ/moL,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要求,圖象分析能力,主要是催化劑的概念,對反應影響的實質(zhì)和結果.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一定溫度時,N2與H2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曲線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屆海南省瓊州市高二上學期教學質(zhì)量檢測化學(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在一定溫度時,N2與H2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曲線如圖。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N2+3H22NH3  ΔH = -92 kJ/mol

B.b曲線是加入催化劑時的能量變化曲線

C.加入催化劑,該化學反應的放熱增多

D.加入催化劑可增大正反應速率,降低逆反應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一定溫度時,N2與H2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曲線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N2+3H2?2NH3△H=-92kJ/moL
B.b曲線是加入催化劑時的能量變化曲線
C.加入催化劑,該化學反應的放熱增多
D.加入催化劑可增大正反應速率,降低逆反應速率
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氮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一種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圖中涉及物質(zhì)為氣態(tài))

(1)上圖是1 mol NO2和1mol CO反應生成CO2和NO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請寫出NO2和CO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

(2)在0.5L的密閉容器中,一定量的氮氣和氫氣進行如下化學反應:

       N2(g)+3H2(g)        2NH3(g)△H<0,其化學平衡常數(shù)K與溫度t的關系如下表:請完成下列問題。

t/℃

200

300

400

K

K1

K2

0.5

    ①試比較K1.K2的大小,K1_           K2(填寫“>”.“=”或“<”)。

    ②下列各項能作為判斷該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依據(jù)是_       ___(填序號字母):

         a.容器內(nèi)N2.H2.NH3的濃度之比為1:3:2     b.v(N2=3v(H2

         c.容器內(nèi)壓強保持不變                         d.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③在400℃時, 當測得NH3和N2.H2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為1mol和2mol、3mol時,則該反應的v(N2_           _ v(N2(填寫“>”.“=”或“<”)

(3)一定條件下,在體積為V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 ,其n(H2)和n(NH3)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下圖(左)所示。從開始到平衡時,反應的平均速率用H2的濃度變化表示為                   。

(4)在一定溫度時,N2與H2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曲線如第5頁下方右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逆反應的活化能不小于92kJ/mol        B.b曲線是加入催化劑時的能量變化曲線

C.加入催化劑,該化學反應放熱增多       D.加入催化劑可增大正反應速率,降低逆反應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