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下列根據實驗操作和現(xiàn)象所得出的結論不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結 論
A 向沸水中滴加幾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xù)加熱 溶液呈紅褐色 制備Fe(OH)3膠體
B 向1mL 0.2mol/L NaOH溶液中滴入2滴0.1mol/L MgCl2 溶液,再滴加2滴0.1mol/L FeCl3溶液 先產生白色沉淀,又生成紅褐色沉淀 在相同條件下,溶解度:
Mg(OH)2<Fe(OH)3
C 向一定濃度的CuSO4溶液中通入適量H2S氣體 出現(xiàn)黑色沉淀 不能證明H2S的酸性比H2SO4
D 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已知濃度的鹽酸(酚酞作指示劑) 溶液由紅色褪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再變紅色 可測定混合物中NaOH的含量
A、AB、BC、CD、D
考點:化學實驗方案的評價
專題:實驗評價題
分析:A.向沸水中滴加幾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xù)加熱至沸騰制取氫氧化鐵膠體;
B.氫氧化鈉過量,二者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C.硫酸銅和硫化氫反應生成硫化銅黑色沉淀和硫酸;
D.用酚酞作指示劑,滴定終點時溶液呈弱堿性,BaCO3不溶解.
解答: 解:A.氯化鐵易水解生成氫氧化鐵,加熱促進氯化鐵水解,所以可以用向沸水中滴加幾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xù)加熱制取氫氧化鐵膠體,故A正確;
B.氫氧化鈉過量,不能證明溶解度大小,如加入足量氯化鎂完全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后再加入氯化鐵,能生成紅褐色沉淀,則可證明,故B錯誤;
C.H2S通入CuSO4溶液中生成黑色沉淀為CuS,并生成硫酸,由化學平衡移動可知,生成CuS使反應能發(fā)生,但不能利用此反應說明強酸制取弱酸,故C正確;
D.用酚酞作指示劑,滴定終點時溶液呈弱堿性,BaCO3不溶解,可用于測量氫氧化鈉的含量,故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化學實驗方案的評價,涉及鹽類水解、酸堿中和滴定等知識點,側重化學反應原理的考查,注重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訓練,題目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苯中,等效氫有
 
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各組離子中,因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Na+、SO32-、Cl-
B、H+、Ag+、NO3-、Cl-
C、S2-、Na+、CO32-、H+
D、NO3-、Fe2+、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事實中,能說明氯的非金屬性比硫強的是(  )
A、高氯酸的酸性比亞硫酸強
B、次氯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強
C、氯化氫比硫化氫的熱穩(wěn)定性好
D、氯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比硫原子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一定溫度下,可逆反應A(氣)+3B(氣)?2C(氣)達到平衡的標志是( 。
A、A、B、C的分子數比為1:3:2
B、A、B、C的濃度相等
C、C生成的速率與C分解的速率相等
D、單位時間生成n mol A,同時生成3n mol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KOH的摩爾質量是56g
B、一個碳原子的質量就是其相對原子質量
C、硫原子的質量就是硫的相對原子質量
D、氮氣的摩爾質量在數值上等于它的相對分子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與科技、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氣象環(huán)境報告中的“PM2.5”是對一種新分子的描述
B、高鐵車廂采用的鋁合金材料強度大、質量輕,不與氧氣反應
C、“玉兔號”月球車太陽能電池帆板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D、地溝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其組成與汽油、煤油不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為了說明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快慢的因素,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分別設計了如下A-D四個實驗,你認為結論不正確的是( 。
A、將銅片放入稀硫酸中,無現(xiàn)象.若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硝酸銀溶液,一段時間后,由于形成原電池,可看到有氫氣生成
B、將表面積、質量都相同的鎂條和鋁條分別與同濃度的鹽酸反應,前者速率大于后者
C、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相同質量的氯酸鉀,其中一支試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同時加熱,產生氧氣的快慢不同
D、相同條件下等質量的塊狀和粉末狀大理石分別與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時,粉末狀的反應速率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將14克氧化鈉與過氧化鈉的混合物跟67.6克水反應,所得的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為20%.
(1)分別寫出氧化鈉與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計算與原混合物中氧化鈉與過氧化鈉的質量分別是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