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一定溫度時,將1mol A和2mol B放入容積為5L的某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如下反應:A(s)+2B(g)C(g)+2D(g),經(jīng)5min后,測得容器內B的濃度減少了0.2mol/L.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在5min內該反應用C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0.2mol/(Lmin)
B.5min時,容器內D的濃度為0.2mol/L
C.當容器內壓強保持恒定時,該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
D.5min時容器內氣體總的物質的量為3mol
【答案】AD
【解析】解:經(jīng)5min后,測得容器內B的濃度減少了0.2mol/L,則轉化的B為5L×0.2mol/L=1mol,則
A(s)+2B(g) | C(g)+ | 2D(g) | |
起始 | 2 | 0 | 0 |
轉化 | 1 | 0.5 | 1 |
平衡 | 1 | 0.5 | 1 |
A.在5min內該反應用C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 =0.02mol/(Lmin),故A錯誤;
B.5min時,容器內D的濃度為 =0.2mol/L,故B正確;
C.該反應為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則當容器內壓強保持恒定時,該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故C正確;
D.A為固體,B、C、D為氣體,則5min時容器內氣體總的物質的量為1mol+1mol+0.5mol=2.5mol,故D錯誤;
故選AD.
【考點精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化學平衡的計算的相關知識,掌握反應物轉化率=轉化濃度÷起始濃度×100%=轉化物質的量÷起始物質的量×100%;產(chǎn)品的產(chǎn)率=實際生成產(chǎn)物的物質的量÷理論上可得到產(chǎn)物的物質的量×100%.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確定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混合樣品中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shù),可通過加熱分解得到的CO2質量進行計算,某同學設計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
請回答:
(1)儀器a的作用是 .
(2)裝置B中冰水的作用是 .
(3)該同學設計的實驗裝置存在缺陷,有關該實驗裝置及實驗過程中,下列因素可能使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shù)偏低的是 .
A.樣品分解不完全
B.裝置
C.C之間缺少CO2的干燥裝置
D.產(chǎn)生CO2氣體的速率太快,沒有被堿石灰完全吸收
E.反應完全后停止加熱,通入過量的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東晉《華陽國志南中志》卷四中已有關于白銅的記載,云南鎳白銅(銅鎳合金)聞名中外,曾主要用于造幣,亦可用于制作仿銀飾品.回答下列問題:
(1)鎳元素基態(tài)原子的電子排布式為 , 3d能級上的未成對電子數(shù)為 .
(2)硫酸鎳溶于氨水形成[Ni(NH3)6]SO4藍色溶液.
①[Ni(NH3)6]SO4中陰離子的立體構型是 .
②在[Ni(NH3)6]SO4中Ni2+與NH3之間形成的化學鍵稱為 , 提供孤電子對的成鍵原子是 .
③氨的沸點(填“高于”或“低于”)膦(PH3),原因是;氨是分子(填“極性”或“非極性”),中心原子的軌道雜化類型為 .
(3)單質銅及鎳都是由鍵形成的晶體;元素銅與鎳的第二電離能分別為:ICu=1958kJmol﹣1、INi=1753kJmol﹣1 , ICu>INi的原因是 .
(4)某鎳白銅合金的立方晶胞結構如圖所示.
①晶胞中銅原子與鎳原子的數(shù)量比為 .
②若合金的密度為d gcm﹣3 , 晶胞參數(shù)a=n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 ①某燃料電池以二甲醚為原料,熔融碳酸鹽為電解質,其負極反應如下:CH3OCH3+6CO32--12e-===8CO2+3H2O。寫出該燃料電池的正極反應式:_____________。
②廢水中含甲醇對水質會造成污染,Co3+可將甲醇氧化為CO2。某同學以Pt作電極電解酸性含甲醇廢水與CoSO4混合液模擬工業(yè)除污原理,其陽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惰性電極電解一定濃度的硫酸銅溶液,通電一段時間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 mol Cu(OH)2后恰好恢復到電解前的濃度和pH。則電解過程中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______________。
(2) 某同學認為,如果模擬工業(yè)上離子交換膜法制燒堿的方法,那么可以設想用如圖裝置電解硫酸鉀溶液來制取氫氣、氧氣、硫酸和氫氧化鉀。
①該電解槽的陽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時通過陰離子交換膜的離子數(shù)_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通過陽離子交換膜的離子數(shù)。
②制得的氫氧化鉀溶液從出口_______(填“A”、“B”、“C”或“D”)導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四種化合物,有的是藥物,有的是香料.它們的結構簡式如下所示:
(1)化合物A的分子式是;A中含有的官能團的名稱是;
(2)A、B、C、D四種化合物中互為同分異構體的是(填序號);
(3)化合物B的核磁共振氫譜中出現(xiàn)組峰;
(4)1mol D最多能與mol的氫氣發(fā)生加成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紅磷P(s)和Cl2(g)發(fā)生反應生成PCl3(g)和PCl5(g),反應過程如下。
2P(s) + 3Cl2(g) = 2PCl3(g) ΔH= -612kJ/mol
2P(s) + 5Cl2(g) = 2PCl5(g) ΔH= -798kJ/mol
氣態(tài)PCl5生成氣態(tài)PCl3和Cl2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溫度下反應CO(g) + H2O(g) CO2(g) + H2(g) ΔH的平衡常數(shù)如下表所示。
溫度/℃ | 400 | 500 | 800 |
平衡常數(shù)K | 9.94 | 9 | 1 |
則ΔH______0(填“<”“>”);在500℃時,把等物質的量濃度的CO和H2O(g)充入反應容器,達到平衡時c(CO)= 0.005mol/L、c(H2)= 0.015mol/L,則CO的平衡轉化率為______。
(3)在一定體積的絕熱密閉容器中,對于反應2SO2(g)+O2(g)2SO3(g) ΔH<0,判斷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是__________
A. SO2和SO3濃度相等 B. 容器中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C. 容器中氣體的壓強保持不變 D. SO3的生成速率與SO2的生成速率相等
當溫度為T1、T2時,平衡體系SO3的體積分數(shù)隨壓強變化曲線如上圖所示。則T1______T2 (填“>”或“<");如果想加快正反應的速率,除了改變溫度,還可以用___________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鋅片和銅片在稀硫酸中所組成的原電池裝置,c、d為兩個電極。下列有關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A. 電池工作的過程中,d電極上產(chǎn)生氣泡
B. 電池工作時,溶液中SO42-向d移動
C. c為負極,發(fā)生氧化反應
D. 電池工作的過程中,溶液中SO42-濃度基本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E、F是六種短周期元素,它們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A元素的原子是半徑最小的原子;B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與其氣態(tài)氫化物反應生成一種鹽X;D與A同主族,且與F同周期;F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其次外層電子數(shù)的3/4倍,A、B、D、F這四種元素,每一種與C元素都能形成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比不相同的若干種化合物。D、E、F三種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之間兩兩皆能反應。請回答下列問題:
(1)B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是______________;D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2)A、B、C和F可組成一種化合物,其原子個數(shù)之比為8∶2∶4∶1。寫出該化合物的名稱及化學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E2C3分別與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C、D、F四種元素可以形成兩種酸式鹽(均由四種元素組成),這兩種酸式鹽相互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C、F間可形成甲、乙兩種微粒,它們均為-1價雙原子陰離子,且甲有18個電子,乙有10個電子,則甲與乙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向含有a mol E的氯化物的溶液中加入含b mol D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質的量不可能為________(填序號)。
①a mol、b mol、a/3 mol、b/3 mol、0 ⑥(4a-b)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