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圖19和圖20,回答下列問題。(11分)
(1)將圖19中的光照圖轉繪到圖20中。(畫出晨昏線,并用 表示黑夜)(2分)
(2)此日,下列現象可能發(fā)生的是 (1分)
A.N河正處在豐水期
B.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盛行西北風
C.Y河流域植被枯黃
D.該日M處的太陽從東北方向升起
(3)Y與M兩處氣候類型相同,其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4分)
(4)圖21中能正確表示圖20中a洋流流經海域表層水溫分布狀況的是 圖。(1分)
(5)簡述Y河流域典型植被的全球環(huán)境效益。(3分)
(1)見圖,晨昏線1分;夜半球1分。
(2)D (1分)
(3)Y與M兩處的氣候類型均為熱帶雨林氣候(1分);Y處終年受
赤道低氣壓帶控制(1分);M處于來自海洋的濕潤的東南信
風的迎風坡(1分),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影響,增溫增濕(1
分)。
(4)A(1分)
(5)維持全球碳氧平衡(調節(jié)氣候;緩解荒漠化);促進水循環(huán),調節(jié)水平衡;保護生物的多樣性。(3分)
【解析】本題考查世界地理概括和地球運動的綜合分析。(1)圖19表示夏至日,圖20為南半球,則夏至日南極圈內出現極夜;且注意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位置,畫圖即可。(2)此時,為北半球的夏季,故N位于南半球受熱帶草原氣候影響,此時進入旱季;我國為夏季盛行東南季風;Y河流為亞馬遜河流量終年穩(wěn)定。M地位于南半球,此時晝短夜長,日出東北方向。(3)Y地位于赤道附近,由于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而形成熱帶雨林氣候,而M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且受沿岸暖流影響,而形成熱帶雨林。(4)圖示a洋流為南半球的莫桑比克暖流,故A圖符合。(5)Y河流流域的植被為熱帶雨林其全球性的環(huán)境效益主要從調節(jié)氣候,促進水循環(huán)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分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讀圖,某經線上點F,虛線為過該點的地面垂直線,Q1、Q2是F點兩個不同時刻的太陽光線,且經線、虛線和太陽光線位于同一平面上;卮痤}。
【小題1】若Q1、Q2分別是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線。當角θ 、ω之差小于12°時,F點的緯度范圍是
A.3°N—3°S | B.6°N—6°S |
C.3°N—17. 5°N | D.6°S—17.5°S |
A.6點或18點 | B.7點或19點 |
C.8點或20點 | D.12點或20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四川成都樹德協進、石室蜀華高二5月聯考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讀下圖,回答相關問題(15分)。
材料一:
乙 丙
材料二: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四次人口遷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人口大規(guī)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人口由鄉(xiāng)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地帶。20世紀70年代后,又出現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1)乙圖中陰影部分的農業(yè)地域類型是 ___ ,分析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自然區(qū)位條件。(4分)
(2)②地所在國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出現了國內人口遷移高潮,分析遷移的主要原因。(3分)
(3)乙圖P城所在區(qū)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傳統工業(yè)區(qū),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春去春又回”的景象,即早期在豐富的 資源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后因耗能高、運輸量大和污染嚴重而出現衰落,但現在又“重震雄威”,說出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分)
(4)丙圖中的Ⅰ、Ⅱ兩條人口數量變化曲線,能反映乙圖P城城市人口變化過程的是 線,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浙江省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圖,某經線上點F,虛線為過該點的地面垂直線,Q1、Q2是F點兩個不同時刻的太陽光線,且經線、虛線和太陽光線位于同一平面上;卮痤}。
1.若Q1、Q2分別是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線。當角θ 、ω之差小于12°時,F點的緯度范圍是
A.3°N—3°S B.6°N—6°S
C.3°N—17. 5°N D.6°S—17.5°S
2.若Q1、Q2是F點夏至日兩個不同時刻的太陽光線,且經線、虛線和太陽光線位于同一平面上,F點的地方時是世界標準時,則北京時間為
A.6點或18點 B.7點或19點
C.8點或20點 D.12點或20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年四川省高一1月月考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讀下圖,回答相關問題(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四次人口遷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人口大規(guī)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人口由鄉(xiāng)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地帶。20世紀70年代后,又出現人口向東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⑴乙圖中陰影部分的農業(yè)地域類型是 ___ ,分析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自然區(qū)位條件。(5分)
⑵②地所在國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出現了國內人口遷移高潮,分析遷移的主要原因。(3分)
⑶乙圖P城所在區(qū)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傳統工業(yè)區(qū),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春去春又回”的景象,即早期在豐富的 資源基礎上發(fā)展起來,后因耗能高、運輸量大和污染嚴重而出現衰落,但現在又“重震雄威”,說出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分)
⑷丙圖中的Ⅰ、Ⅱ兩條人口數量變化曲線,能反映乙圖P城城市人口變化過程的是 線,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