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什是我國最西端的一座城市,也是我國第六個經(jīng)濟特區(qū)。具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地緣優(yōu)勢,與周邊經(jīng)濟互補性強,是祖國向西開放的門戶。下圖為新疆區(qū)域簡圖和喀什、伊寧氣候資料圖。
(1)比較伊寧和喀什兩地的氣候差異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喀什成為經(jīng)濟特區(qū)的優(yōu)勢條件。
【答案】(1)差異:喀什年降水量較小,伊寧年降水量較大;伊寧冬夏氣溫均低于喀什。
原因:喀什位于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閉,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稀少;而伊寧地區(qū)地形向西敞開,受西風帶影響,降水較多;伊寧緯度高于喀什,氣溫低于喀什。
(2)地理位置優(yōu)越,與多國接壤,有利于發(fā)展邊境貿(mào)易;交通便利;鄰近塔里木盆地,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等。
【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區(qū)域氣候特征的差異,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進行比較,氣溫主要從氣溫高低,溫差大小等方面來進行分析;降水主要從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等方面來進行分析。讀圖分析可知,在降水方面,喀什年降水量比伊寧年降水量。灰翆幎臍鉁鼐陀诳κ。主要原因是由于喀什位于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閉,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稀少,而伊寧地區(qū)地形向西敞開,受西風帶影響,降水較多;伊寧緯度高于喀什,氣溫低于喀什。(2)本題主要考查喀什成為經(jīng)濟特區(qū)的優(yōu)勢條件,主要從地理位置、交通、資源等方面進行分析。讀圖分析可知,喀什位于我國西部邊界,地理位置優(yōu)越,與多國接壤,有利于發(fā)展邊境貿(mào)易;有鐵路經(jīng)過,交通便利;鄰近塔里木盆地,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下圖中甲是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乙是吉布提首都吉布提。
2016年10月5日中國提供貸款并全部采用中國標準和中國裝備簡稱的亞吉鐵路全線通車,全長752.7公里,是非洲第一條電氣化鐵路。
(1)說出埃塞俄比亞的地形特征及判斷依據(jù)_________。
(2)分析亞的斯亞貝巴的氣候特征_____________。
(3)判斷建設亞吉鐵路所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礙___________。
(4)簡析亞吉鐵路的建成所發(fā)揮的主要作用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某區(qū)域太陽年輻射總量等值線圖”(單位:百萬焦耳/平方米·年)。據(jù)此回答下面小題。
【1】①、②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的最小差值P可能是
A. 2500<P<2600 B. 3000<P<3100 C. 3400<P<3500 D. 3900<P<4000
【2】導致①、②兩地太陽年輻射總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太陽高度 B. 地形 C. 海陸位置 D. 晝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列材料,完成問題。
下面左圖為某區(qū)域略圖,右圖為左圖中甲地和丁地的氣候統(tǒng)計圖。
左圖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糧食生產(chǎn)區(qū),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分別是 、 ,分析兩地糧食生產(chǎn)自然條件的異同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當?shù)貢r間2018年12月15日晚,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在波蘭卡托維茲閉幕。備受關注的氣候變化《巴黎協(xié)定》實施細則得以通過。因大氣中溫室氣體數(shù)量增加導致的現(xiàn)象有
①山地雪線上升 ②厄爾尼諾現(xiàn)象
③海水蒸發(fā)加劇,海平面下降 ④中緯內(nèi)陸草原擴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旅游資源均屬于自然景觀的是( )
A.天涯海角、臺灣阿里山、深圳“錦繡中華”
B.八達嶺長城、青島海濱、澳門大三巴
C.長白山天池、鼓浪嶼、杭州西湖
D.廬山仙人洞、樂山大佛、漓江風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兩條河流下游圖,圖中圓圈為一小島。據(jù)此回答以下兩題。
【1】圖中小島最終可能連接的岸堤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若要在甲、乙兩圖四點中建設港口,則最合適的點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