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桿正午影子變化曲線和朝向示意圖,右圖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示意圖(圖中節(jié)氣為北半球節(jié)氣),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有關(guān)左圖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現(xiàn)象的判斷,正確的是( )
A.甲、乙兩地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
B.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自轉(zhuǎn)線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D.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2.右圖中四條曲線能夠反映乙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C
2.C
【解析】
試題分析:
1.第一步:根據(jù)圖中信息確定甲、乙、丙三地的緯度位置。甲地從6月22日到12月22日,影子始終朝北,且影子越來越長,說明甲地在北回歸線以北;乙地情況是:6月22日到9月23日中間(大概8月8日左右)影子長度為0,說明太陽直射乙地,8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所以乙地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丙地情況是:12月22日影子長度為0,說明這天太陽直射丙地,12月22日(夏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丙地就位于南回歸線。第二步:分析選項。A選項,甲地在北回歸線以北,沒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該選項錯誤;B選項,在赤道和極圈之間,緯度越高的地區(qū)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幅度就越大,三地相比,甲地緯度最高,所以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幅度最大的應(yīng)是甲地;C選項,從緯度數(shù)值看,甲地緯度最大,乙地緯度最小,自轉(zhuǎn)線速度由低緯向高緯遞減,自轉(zhuǎn)線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該選項正確; D選項,緯度越低,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越小,很明顯,乙地緯度最低,所以,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小的是乙地,該選項錯誤。
2.上題中已經(jīng)分析出了:乙地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而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qū)每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即每年有兩次正午太陽高度為90°;由左圖可知,乙地6月22日(夏至日)過后一個半月(8月8日左右)有一次直射(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右圖中四條曲線顯示每年有兩次正午太陽高度為90°且6月22日(夏至日)過后一個半月(8月8日左右)有一次直射的只有③曲線,所以C選項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圖23分別為“以極點為中心的俯視圖”和“地球繞日公轉(zhuǎn)示意圖”,其中左圖陰影部分表示黑夜,讀后回答下列問題。(10分,每空1分)
|
(1)左圖弧線BD表示的 (晨線或昏線)。
(2)左圖中B點的經(jīng)緯度位置是 ,A點此時的地方時是 時,北京時
間 時,C處的太陽高度是 度,正午太陽高度又是 度。
(3)左圖這一天,A、B、C三地中晝長最長的地方是 。廈門晝 (長、短)于夜,這一天之后白晝將越來越 (長、短)。
(4)左圖這一天對應(yīng)于右圖中的 (甲、乙、丙、丁)位置。這一天之后,地球公轉(zhuǎn)速度將 (加快、減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左圖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桿正午影子變化曲線和朝向示意圖,右圖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示意圖(圖中節(jié)氣為北半球節(jié)氣),讀圖完成13-14題。
13.有關(guān)左圖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現(xiàn)象的判斷,正確的是( )
A.甲、乙兩地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 B.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自轉(zhuǎn)線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D.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14.右圖中四條曲線能夠反映乙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左圖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桿正午影子變化曲線和朝向示意圖,右圖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示意圖(圖中節(jié)氣為北半球節(jié)氣),讀圖完成13-14題。
13.有關(guān)左圖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現(xiàn)象的判斷,正確的是( )
A.甲、乙兩地有太陽直射現(xiàn)象 B.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自轉(zhuǎn)線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D.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14.右圖中四條曲線能夠反映乙地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