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33931  133939  133945  133949  133955  133957  133961  133967  133969  133975  133981  133985  133987  133991  133997  133999  134005  134009  134011  134015  134017  134021  134023  134025  134026  134027  134029  134030  134031  134033  134035  134039  134041  134045  134047  134051  134057  134059  134065  134069  134071  134075  134081  134087  134089  134095  134099  134101  134107  134111  134117  134125  235360 

科目: 來源: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 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指導書 物理 題型:058

在學習“電阻”這節(jié)內容中,課文列出了一個表:

(1)閱讀上表,關于導體的電阻大小,你能提出一個什么問題和猜想?

提出問題:________

猜想:________

(2)為驗證或否定你的猜想,現(xiàn)在給你:鉛筆兩支、小刀一把、3 V電源一個、導線幾條、開關一個、電流表一個、電壓表一個、打火機一只.選用以上器材,請你設計一個探究實驗.

要求:①實驗必須是探究你提出的問題;②寫出探究的實驗方法或步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 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指導書 物理 題型:058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

(1)提供的器材有:凸透鏡、蠟燭、火柴、刻度尺,其中缺少的器材有________.

(2)關于儀器的擺放有幾點要求,你注意到了嗎?

①按照如圖所示擺放好儀器后,請你猜想一下后果:________.

②你認為有什么需要調整?

談談你的看法:________.

你這樣做目的是________.

③實驗中,“把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固定,移動光屏”,請你猜想一下這樣做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________.

你采用的正確方法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 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指導書 物理 題型:058

小莉所在的興趣小組在研究馬鈴薯在水中的浮沉情況時,通過往水中加鹽,終于使馬鈴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時間關系,當時并沒有及時收拾實驗器材,幾天后他們來收拾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浮在水面的馬鈴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如圖),他們決定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研究.對此現(xiàn)象,他們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發(fā),鹽水的密度變大,導致馬鈴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馬鈴薯在鹽水中浸泡幾天后質量變大,導致馬鈴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馬鈴薯在鹽水中浸泡幾天后體積變小,導致馬鈴薯下沉.

經過一番討論,他們馬上否定了猜想1,你認為他們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

接著他們就猜想2和猜想3進行了如下的實驗操作:

(1)取三塊馬鈴薯,編上A、B、C號,分別測出其質量和體積;

(2)配制一大杯鹽水;

(3)將三塊馬鈴薯放在鹽水中,使其漂浮,幾天后發(fā)現(xiàn)馬鈴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將其撈出、擦干,分別測出其質量和體積.

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請分析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__(選填“正確”或“錯誤”)的;你認為導致馬鈴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 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指導書 物理 題型:058

小強同學收集到了如下的一些金屬特性數(shù)據(jù):

利用這個金屬特性表,回答以下的問題:

(1)

綜合分析表中的各項指標,寫出你發(fā)現(xiàn)的一條規(guī)律:________.

(2)

下圖表示________的熔化過程,圖象的________段表示該金屬處于液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 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指導書 物理 題型:058

為了研究物質的特性,某同學分別用甲、乙兩種不同液體做實驗,實驗中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

(1)填出表格中空缺的數(shù)據(jù);

(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分析論證寫出兩個結論: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3)在上面的實驗中,你認為收集的數(shù)據(jù)的組數(shù)越多越好,還是僅收集一組就可以了?為什么?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 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指導書 物理 題型:058

星期天,翠翠應邀到冰冰家玩,冰冰從冰箱里拿出一支甘碧牌礦泉水招待翠翠.一陣清涼過后,翠翠望著空礦泉水瓶上的商標膠紙(如圖所示)問冰冰:“今天上物理課時,同學們認為醬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你家有彈簧秤,又有醬油,現(xiàn)在又有空礦泉水瓶,能不能用實驗驗證它呢?”冰冰想了好久,仍一籌莫展.如果是你:

(1)你有什么簡單辦法驗證?請你寫出所需器材及操作過程.

(2)如果要粗略測出醬油的密度,又有什么好的快捷辦法?請你寫出所需器材、過程及數(shù)據(jù)處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 2006年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指導書 物理 題型:058

物理課上王老師請同學們設計一個測出未知電阻Rx的電路,各組同學都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下面是其中兩組同學的實驗方案:

甲組:張晴小組設計方案

①器材:電壓表、電流表、變阻器、開關、電源(電壓未知)、未知電阻Rx、導線

②電路如圖a.設電壓表讀數(shù)是U,電流表讀數(shù)是I

乙組:趙亮小組設計方案

①器材:已知電阻R0、電流表、開關、電源(電壓未知)、未知電阻Rx、導線

②電路如圖b.設電流表讀數(shù):S斷開為I1;S閉合為I2

(1)請你寫出未知電阻R的表達式;

甲組:Rx

乙組:Rx

(2)請你對以上兩組電路設計作出簡要評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湖北省黃岡市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 物理試題 題型:058

在生活、生產中我們常遇到下面事例:打夯時夯錘被高高拋起又下落,砸在工作面上;打樁機打樁時重錘被高高拉起又下落,打在樁面上……

(1)請你再舉一個類的事例:________

(2)這些事例涉及到的共同物理知識是:________

(3)小軍看到打樁機,思考“重錘對地面打擊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問題,并提出猜想一:打擊力的大小與重錘的質量有關.請你另提出一個猜想二:打擊力的大小與________有關.

(4)小軍找來排球和足球模擬“打樁”來驗證猜想一.設計實驗方案如下:

a.用臺秤分別稱出排球和足球質量m1、m2

b.在光滑平整的地板上放一張白紙,在白紙上疊放一張復寫紙.將排球從紙的正上方一定高度靜止下落,排球打在復寫紙上,在白紙上留下打擊的復寫印跡.記為“印跡1”

c.換用足球從另一高度落下,重作上面的實驗.得到足球打擊的“印跡2”

d.如何利用臺稱較準確地測出排球和足球的打擊力F1F2的大?小軍有點為難,請你完成測出F1、F2的方案:________

(5)請對小軍的實驗方案作出評估: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湖北省黃岡市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 物理試題 題型:058

在用電流表、電壓表測小燈泡功率的實驗時,燈泡上標有“3.4 V”字樣.小紅設計了實驗電路圖,如圖甲所示,并連接了部分實驗電路,如圖乙所示.

(1)請幫助小紅完成實驗電路的連接.

(2)連接完實驗電路后,小紅閉合開關,發(fā)現(xiàn)燈泡不亮、電流表無示數(shù)、電壓表有示數(shù)且接近于電源電壓,請幫助小紅分析電路出現(xiàn)故障的原因:________.

(3)排除故障后,小紅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燈泡正常發(fā)光,此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如圖丙所示,讀數(shù)為________A,則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________W.

(4)假若電壓表15 V量程損壞,3 V量程能正常使用,電源電壓為6 V且穩(wěn)定不變,仍利用現(xiàn)有的器材完成實驗,你認為如何操作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7年大連市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 物理試卷 題型:058

某電源電壓估計在20 V~30 V之間,現(xiàn)要測出該電源電壓.實驗器材:待測電源一個;電壓表(0~15 V)一個;R1=10 Ω、R2=150 Ω、R3=200 Ω、R4=250 Ω的電阻各一個;開關一個;導線若干.

請選用上述器材,測出該電源的電壓.對實驗方案的內容要求如下:

(1)畫出所設計的電路圖.并簡述選擇器材和設計該電路的理由;

(2)簡要寫出測量步驟;

(3)寫出電源電壓表達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